梁 奔,袁 胜
(江西省地质环境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96)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我国对能源需求量不断提升,其中,煤矿及一些金属矿山作为社会重要资源之一,保障矿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开采,满足社会对矿产的需求,刻不容缓。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矿山勘查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为矿山地质灾害的有效勘查带来较大难度,增大了矿山安全事故发生率,影响了矿山的开采效率[1]。基于此,加强物探法的应用势在必行。
(1)矿山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开采过程中,若矿山发生地质灾害,将带来严重影响,并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具体来讲,矿山地质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采空区域,极易发生地面塌陷情况;其二,矿山经过大量开采之后,矿系地层遭到破坏,大量地下水渗入矿井中,为矿井以及矿山周围带来严重污染,为作业人员与周围群众健康带来威胁。
(2)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纵观我国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可大致分为以下种类:泥石流,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地面沉陷,水土流失等。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将严重破坏整个矿区,影响矿山后续开采,同时,也会为矿区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带啦威胁。对此,相关人员应重视矿区地质灾害,积极采用物探法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勘查,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3)矿山地质灾害的表现特点。通常,不同层度、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所表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对于开采时间较长的矿山,矿井内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空洞,空气或坍塌物都能够填充空洞。因此,在真空区域,会产生较低电阻。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地质灾害会破坏矿山的层次感与完整性,同时,在开采前后,矿区密度、弹性等也会发生明显变化,极易引发地质灾害事件。其三,在矿物开采过程中,采空区域处于段隙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聚集大量差异性较大的气体,导致矿山地质灾害。
在利用物探法勘查矿山地质灾害时,地质灾害呈现出几种显著特征,为矿山地质灾害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常见地质灾害特征有以下三点:第一,在利用物探方式勘查矿山地质灾害时,相关人员主要是通过观察地下介质层的弹性,密度,放射性等物性的差异,探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因为,通常情况下,地层呈现出一定的完整性、层次性,同一地层不同区域时,电性会出现明显差异,同时,在顶板、底板与矿层岩性结构作用下,地层会形成阻抗界面且具有较高稳定性。其二,因社会对矿产需求不断增大,矿山部分区域已经被采空,通常,采空区作为段隙发育的过程,极易聚集氡气。在物探方法应用中,通过氡气值域变化,勘查人员能够准确掌握采空区域大致范围,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影响。其三,在已经开发的矿层结构中,若空间结构出现连续性突破,一旦采空区域被空气或坍塌物填充,采空区域电阻率将明显升高。在勘查过程中,若发现电阻率增高现象,则可能存在采空区域或坍塌现象,以此降低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上述特征可见,物探方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相关人员准确掌握矿山地质灾害,为地质危害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基础。
在矿山地质灾害控制中,为准确勘查地质灾害,物探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为,物探法的应用,能够清晰掌握矿山内部矿产情况,更好了解地下状态,当发生矿山地质问题时候,能够更快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降低成本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然而,在物探法勘查底层时,应选择高新技术,并保障探求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充分发挥物探法的精确性。下文对常见物探法的应用展开探讨。
(1)高密度勘探法的应用。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探中,高密度勘查法作为一种新型物探方法,有操作便利、工作量小、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勘探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中,高密度探测法的应用,通过两个电极向地下输送电流,预设电极两端出现电位差,相关人员可直接利用公式,得出不同测量点的电阻率值,并准确绘出二维电阻率断面图。如此,相关人员能够通过数据计算与断面图,判定参数突变位置,以此判定冒裂带、地层异常带等灾害具体发生区域,甚至于,能够精确掌控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时纵向或横向发展[2]。如此,控制矿山地质灾害时,因对地质灾害的精确掌握,灾害控制力度明显增高。
(2)地面同位素测氡技术的应用。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因外力影响,地下地质极易被破坏,对岩石内的氡气产生一定的聚集作用,导致氡气聚集到地质被破坏的区域。地面同位素测氡技术的应用,通过在地面上测定氡气的聚集浓度,可准确圈定采空区域大小与所在位置。同时,根据氡气峰值状况,相关人员能够准确判定熔岩陷落柱位置、范围,有效降低了矿山地质危害的发生。另外,在地下水运行、底层出现裂隙时,氡气会由地下迁移到地表,通过地面同位素测氡技术,能够间接了解地下裂隙情况与地下水运行情况,以此掌握可能存在的矿山地质灾害。
(3)放射性勘探法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地质状态复杂性较强,上述方式并不能完全反应出地质状况,地质危害难以全面控制,对此,积极应用放射性勘探法,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因为,放射性,表示了勘探法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相关人员能够通过该种方法准确把控地下情况,有效避免矿山地质危害的发生。注意:在该种勘探方法应用时,因地下存在放射性物质,为避免检测结果受到影响,检测使用的放射性物质应区别于实际放射性物质。如:在利用亚元素勘查地下情况时,应首先对检测区域额亚元素进行分析与统计,选择合理方位进行勘探,保障勘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地质危害的有效控制。经过应用表明,放射性勘探法应用于裂缝勘探时,效果最佳。
(4)三维式与二维式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在利用三维或二维式地震勘探法勘查矿山地质灾害时,主要是利用勘探法的高分辨率、精确空间归位、高信息量、信噪比等,结合勘查区域的地球物理特质地形地质条件等,精准判定矿山地质灾害。通常,对矿山地质进行检测时,多利用点震动器敲击地面,通过声波震动周期与幅度的记录,得出准确的地震数据,进而掌握开采层中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
随着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不断发展,物探方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客观准确的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有效控制了地质危害发生概率,推动矿山的顺利开采,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当前,在对矿山地质灾害勘查中,常见物探法主要有高密度勘探法、地面同位素测氡技术、放射性勘探法、三维式与二维式地震勘探方法等。有效保障了相关人员对开采层的精确掌握,地质的勘查效率明显提高,推动了我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