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颖青,孟明亮,黎建明,徐 强
(云南地矿工程勘察集团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麻地箐铜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有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花开左组上段下亚段,花开左组上段上亚段;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J2b)。矿区地层由老到新分别描述如下。
紫色中-厚层状巨砾岩,砾岩夹薄层含砾-砾石质粉-粗砂岩,紫色板岩。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砂质岩、灰岩、板岩、安山岩、凝灰岩、霏细斑岩。该段地层与上覆(上段)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地层石炭系石登群上段(Csh3)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1]。
顶部灰色、灰黑色钙质、灰质板岩。中下部紫钙质板岩来砂岩、泥灰岩或泥灰岩透镜体。该亚段地层与上覆地层接触破碎带为本区现具有工业价值的矿体。与上覆、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关系[2]。
中厚层状-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数层钙质、砂质板岩。本层为矿区内主要含矿地层。金满矿区的KT1号矿体及麻地箐矿区的Ⅰ号矿体主要赋存于其底部与下伏地层接触部位的断裂破碎带中,与上覆、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数层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
侏罗系地层在矿区内分布较为广泛,而且主要为含矿地层,属浅海半封闭气候炎热条件下的内陆泻湖相交互沉积。
矿区为恩棋复背斜中的麻地箐倒转背斜东翼。矿体均赋存于背斜倒转翼中部或上部。麻地箐倒转背斜核部地层由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组成,两翼由花开左组上段(J2h2)及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J2b)地层组成。轴向北东20°~40°,轴面向北西倾,倾角57°~80°,北西翼产状:倾向北西,倾角50°~85°;南东翼产状:倾向北西,倾角50°~90°,北西翼挠曲及次褶皱较南东翼发育。背斜倒转翼之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段(J2h2)砂岩中层面断裂、劈理、裂隙发育带是麻地箐矿体的赋存部位。西翼的倾角大致与轴面相同,东翼挠曲及次级褶皱发育,形成一系列小向斜和小背斜。两翼地层均为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段(J2h2)及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J3b)组成。
矿区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北西西向和层间三组,北东向断层为导矿断层,层间断层为储矿断层,北西西向断层为后期破矿断层,各组断层分述如下。
2.2.1 北东向断层组
(1)F1断层:分布于矿区西部,呈北—近南北向纵贯全矿区,南段切断麻地箐背斜,为一逆断层,破碎带宽2m~3m左右。沿着破碎带石英、方解石脉发育。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J2b)紫色岩石在断层附近具有退色现象,但其岩石退色带较薄,一般为0.1m~1m左右,沿断层有铜矿化,不连续,局部地段可达到工业品位。
(2)F2断层:分布在矿区南东,北东端起于TC10附近,南西延出矿界,为压扭性质逆断层。破碎带宽1m~2m左右。沿着破碎带石英、方解石脉发育。
2.2.2 北西西向后期断层组
北西西向后期断层较发育,矿区共6条(F3~F8),平移断层(兼压扭性),走向为北西西向,倾角较陡,为成矿后期断裂,将矿体错开错断,平移断距1m~10m左右,并且由东往西断距加大。断层带宽0.13m~0.67m,多数断层带内有糜棱岩、断层泥、方解石膜和方解石细脉等,闭合密实。局部两盘岩层上见到擦痕。现将破坏KT1矿体的F3、F4、和F5断层叙述如下:
F3断层:平移兼压扭性。断层破碎带宽0.13m,破碎带内有糜棱岩、石英、泥质物、铜矿、方解石等矿物碎粒,破碎物密实。
F4断层:平移兼压扭性。破碎带宽0.47m,破碎带内为糜棱岩夹角砾岩,成分为含铜石英。铁泥质、绢云母、方解石、褐铁矿等,破碎物密实。
F5断层:平移兼压扭性。破碎带宽0.64m,破碎带内角砾岩夹糜棱岩,成分为铜矿—石英,铁泥质、方解石等,在断层二盘局部可见朝上—北西向擦痕,破碎带密实。
2.2.3 层间矿碎带
麻地箐铜矿主要赋存在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J2h)地层内,受断层、裂隙及层间破碎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脉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及裂隙产状一致。铜矿石的贫富与断隙内的硅化、碳酸盐化、方解石化强弱有关,初步认为,矿区为热卤水改造-裂隙充填型铜矿床。
麻地箐铜矿受地层控制,赋存于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上亚段、下亚段地层内,含矿地层是首要的前提。
地表矿体具强褐铁矿化、铜矿化、硅化,铜矿物为孔雀石、蓝铜矿,矿化、蚀变是矿区直接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