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冰创建都江堰的不同认识

2018-01-29 20:43
中国水利 2018年23期
关键词:李冰岷江都江堰

李 翊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611830,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在四川省西部,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距今已有2 200多年,被视为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鱼嘴建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引水总干渠,由飞沙堰、金刚堤和宝瓶口控制泥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流,以泄洪为主,也由鱼嘴一侧分水到沙黑河供右岸灌区用水。由于堤岩修建于卵石和沙砾之上,在冲积很深的河床上不易筑成永久性堤岸,所以采用竹篾编成竹笼,里面装载巨大的鹅卵石,层层堆积以使堤岸牢固。得益于三大主要工程的合理规划布局和精心设计施工,都江堰水利工程发挥了良好的引水、排沙、防洪等综合作用,经过历代完善、维护和管理,至今仍在四川省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关于都江堰的创建者,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李冰在秦昭襄王末期(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任命为蜀郡守,期间在岷江流域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目前被认为有关修建都江堰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司马迁所编撰的 《史记·河渠书》:“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但据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所著的 《水经注》,其中沫水专指大渡河(青衣江),而李冰也有在青衣江流域 “通正水道”的记述,因此以此作为创建都江堰的凭据并不足信。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璩在撰写《华阳国志》这本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志时,采用了和《史记》不太相同的记述:“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水经注·江水》中也有类似的表述:“江水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俗谓之都安大堰……”但是,据现代水利专家计算,光是“壅江作堋”、挖掘郫湔二江的土石方量,就高达约1 200万m3,假设用现代工程技术来施工,投入100辆三峡大坝施工中所使用的超级大卡车,至少需要2年多时间才能完成。而在战国时期的科技水平条件下,即便动用10万人,花费的时间起码要在10年以上。实际上,李冰作为蜀郡守的任期短暂,同一时期还在岷江流域兴建了诸多水利工程,从时间和精力的角度,将李冰看作是都江堰创建者有待商榷。

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是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势必与发生在秦国本土、关系秦国称霸命脉的另一件大事在时间上有所重叠,这就是郑国渠的修建。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当时韩国想消耗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对各诸侯国用兵,于是派水利工匠郑国游说秦国修建一条水渠,渠未成,郑国目的暴露,秦欲杀之,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于是秦让他继续把渠修完。渠成后,引泾河水灌溉关中北部4万多hm2盐碱地,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没有饥荒年成,秦国也因此更加富裕强大,最终一统六国。韩国本想要消耗秦国人力和财力的“疲秦之计”,却最终使秦国获益匪浅。这一事件可以说明:首先是在战国末期,诸侯各国都处于全民备战状态,秦国采纳修水利工程的建议,势必会动用大量青壮年劳力和财力,必然要影响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间接证明了秦国绝对没有足够人力同时兴建两处大型水利工程。其次,《史记》对郑国渠做了详细记录,前后出现了7个“秦”字;而对于都江堰,只有1句话记述,用字极其简略不说,还没有涉及1个“秦”字。此外,如果都江堰仍在修建,秦国本土有水利专家,断乎不会把郑国渠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交给敌对国家的工程师。最后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兴建郑国渠目的在于解决秦国根本之关中的农田灌溉问题,是为最后秦国一统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而蜀国虽亡,但反叛不断,史载 “秦三立三杀蜀侯”。秦平叛尚不易,哪有剩余力量来建都江堰?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一个要素就是黄土与黄河。正是因为黄河泥沙沉积率高,使得河床不断提高,决堤危险不断威胁两岸,且水量在雨、旱两季有大幅度变化,这些因素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来统筹处理水利工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深刻地指出:“像水一类东西,在它归于一个所有者所有,表现为土地附属物的限度内,我们是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的”。因此,从大禹开始,传统治水文化逐渐蔓延为一种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文明,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特别远古文明的发展史,简直就是一部与洪水争夺生存空间的抗争史。

具体到巴蜀早期,史记对都江堰乃至蜀国的描述都较为简单。后人研究蜀史还有两本重要的著作,一个是相传为西汉蜀人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璩所撰写的《华阳国志》中有单独的《蜀志》。按照《蜀王本纪》记载,在上古蜀国到秦统一天下的漫长时间内,大致出现了5个朝代:蚕丛王朝、柏灌王朝、鱼凫王朝(其中柏灌由于气候原因迁徙到龙门山沿线,鱼凫更是迁到了成都平原,从此使历朝历代每年都会受到岷江为主的洪水侵害)、杜宇王朝、开明王朝。特别是在杜宇王朝末期,“时玉(垒)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決玉山,民得陆处”。鳖灵即开明,此时为杜宇王朝丞相,因治水功劳甚大,获得了望帝的禅让,成为开明王朝的开国之君。《华阳国志》中也有“会有水灾,其相开明決玉罍山以除水害”的记载(《汉志》记载:“玉罍山,湔水所出。”湔水即都江堰市白沙河,发源于都江堰市以北之龙门山,四时积雪,故曰“玉罍”)。郦道元也在其《水经注·江水》里呼应:“江水有东别为沱,开明之所鑿也。”以上皆讲述了开明(鳖灵)凿开都江堰宝瓶口,这些史料表明了早在李冰之前,蜀人就已经开始治理岷江,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都江堰这一复杂、巨大而又巧妙、绿色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它是上古之历代蜀国治水的智慧结晶,并在李冰时期得到了最高的升华。没有开明等古蜀先民的智慧为基础,就不可能有李冰及今天的都江堰。李冰在平原地形上,充分总结了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合理利用地貌条件、河床形态对水流的影响,采用分流导江、筑堰引水方法,兴修了鱼嘴,疏通和扩大了宝瓶口,使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工程中历时最悠久、设计最巧妙合理、灌溉面积最大、使用时间最长且延续至今、综合效益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李冰虽非都江堰的始创者,但他是将历代治堰精神发扬光大的集大成者,将历史的车轮向前推了一大步。也让我们当代水利人明白了都江古堰能持续2 200多年而不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朝各代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搞好都江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从而使千年古堰历久弥新,这才是我们应该坚持并代代传承的“李冰精神”。

猜你喜欢
李冰岷江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岷江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岷江行(外一首)
疯狂的虫草,疯狂的松茸和疯狂的岷江柏*——专访作家阿来
岷江同大渡河相会乐山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