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孙 慧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心血管介入科,广东 珠海 519000)
心肌梗死在临床较为常见,属于高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老年心肌梗死多由心肌持续性供血不足所致,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老年患者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健康[1]。相关研究发现,随年龄增长,老年患者免疫力及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导致心肌梗死发病率远高于其他人群,因此针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粗研究选择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200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8.5±5.0)岁;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57~81岁,平均年龄(69.5±5.5)岁;两组患者均经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病程均为5个月~4年,平均病程(2.5±1.5)年,两组患者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同意接受本次研究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1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通常心理素质较差,护理人员需耐心与患者保持沟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心肌梗死的疾病类型,告知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消除其对心肌梗死的错误认知,联合家属共同参与,营造家庭温馨感,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及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看法,讲解基础康复信息,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疾病,列举相关成功康复病例,提升其自信心。
1.2.2 饮食干预
告知患者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定制科学均衡的饮食搭配,禁止患者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减少盐份摄入,饮食选择以清淡、富含维生素类食物为主,指导患者多饮水,保证睡眠充足,改善新陈代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2.3 康复护理干预
指导并协助患者合理用药,严格遵从医嘱,保证环境清洁、整齐、安静、空气畅通,可通过晒太阳、下棋、看电视、听音乐、太极拳等方式引导患者舒缓压力,定时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等,并制定相关并发症预防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疗效观察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指标;同时观察其治疗时间,对比平均住院时间。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数据描述采用 % 或(±s) 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中75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综合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60例显效,21例有效,19例无效,综合有效率为81.0%,(x2=7.774,P=0.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25±1.58)d,对照组为(19.25±2.35)d;(t=18.251,P=0.0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随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其发病率正持续上升;不良生活习惯及负面情绪是诱发老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所以选择一项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来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由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手术及过量饮食所致。其病理科分为急性梗死早期变化和心肌修复时的晚期变化两种,早期变化摆阔梗死区组织学变化过程及缺氧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而心肌不可逆损伤后不可再生,为纤维组织取代,导致其梗死部位发生纤维化,形成瘢痕[2]。本次研究发现,通过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其恶化趋势,通过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在其恢复期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阻断病理来源,配合相应的治疗手段,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提升依从性,安全性高,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在恢复期接受优质干预效果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临床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