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雁
(山西大同大学党委组织部,山西 大同 037009)
科学研究是衡量现代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对地方普通高校而言,青年教师既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又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决定着高校自身的整体实力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然而,目前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总体的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深入研究地方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现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升普通高校以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社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地方高校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硬性要求来推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与以往相比,高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显著提升。青年教师在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有所增加,部分青年教师从参与课题开始走向主持课题。但是,由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的青年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研的新生力量,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科研状况不容乐观
(一)科研意识不强,科研兴趣不高 科研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科研工作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理论、新技术的产生和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对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访谈发现,青年教师科研意识不强,主要存在两个原因:一是青年教师的观念存在一些偏差,二是青年教师搞科研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
观念方面的偏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地方普通高校办学目标与研究型大学有区别,普通高校主要实施本科教育,教师只要上好课,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二是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很多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是专业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所的事,离教师很遥远,普通教师即使搞科研,难以转化成有用的社会产品,没有实际意义;还有部分青年教师把科研简单化,认为写文章、发文章就是搞科研。这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1]三是缺乏自信。很多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科研水平低,即使勉强搞科研,研究成果也难有创新,再加上自己缺乏科研经历,没有前期的研究成果做铺垫,即使申请也不一定能够成功立项。
通过访谈发现,除了观念偏差外,青年教师搞科研也面临一些实际困难。一是缺乏科研经历,申请课题难度大。很多青年教师由于没有前期的科研成果,没有明确的科研领域和研究方向,所以很难申请到课题,特别是一些省级和国家级的重点课题。二是科研精力不足。近年来地方高校规模迅速扩大,师生比严重超标,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难有专门的时间来做科研;又加上青年教师这个阶段是结婚、生育、养育孩子的关键时期,家庭负担比较重,导致青年教师精力透支,感到教学之余再搞科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诸多现实困难导致青年教师对科研的兴趣不高。
(二)科研功利性强,科研成果水平低 近年来,地方普通高校为了激励青年教师搞科研,将科研成果与晋升职称、荣誉、奖励等挂钩,也使部分青年教师对于科研存有功利心理,为了提高经济待遇、提升荣誉地位等才搞科研,由此催生出一些学术腐败现象,例如:有些青年教师为了评职称花钱买论文、买专利,一旦评上职称,其科研工作也就止步不前。高校青年教师“为职称而科研”的浮夸学术风气,使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打折扣,导致科研成果水平不高。近年来,青年教师发表论文在数量上有所上升,但是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很少。不少论文大都停留在经验总结的阶段上,研究水平和层次普遍比较低,更不要提科研成果的专业性和创新性。
(三)科研能力较低,缺乏实践历练 教师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与手段,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成功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3]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科研成果。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问题意识还是很强的,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说,青年教师具有科学研究的潜质,但是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待提升。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缺乏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以及有经验教师的引导,搞科研基本单打独斗,缺乏科研经验,即使申报成功,主持承担了科研项目,也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缺乏,导致有的课题难以如期完成。
(四)科研保障薄弱,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 近年来,普通高校为了推动教师科研工作,改善科研工作的软硬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调查发现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高校青年科研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由于网络、图书等资源配给不足,在科研活动中需要获取相关实验材料或查阅科研参考文献时不太方便。二是科技资源配置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支持不足。表现在高校对于青年教师搞科研活动条件创设、科研活动经费以及开展学术交流方面支持力度不大。三是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高层次和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机会。由于经费限制,青年教师很少有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进行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很难了解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这也制约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四是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科研环境是青年教师潜心科研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科研环境通常分为科研硬环境、科研软环境。科研硬环境包括工作环境、条件、资金、设备等客观条件;科研软环境通常指文化、学术氛围、科学精神、道德等方面的因素。科研软环境与硬环境协同发展将极大地促进青年教师潜心科学研究,推动其科研进步,激发青年教师创造活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因此,要想促进青年教师搞好科研,还需要在科研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上下功夫。
(一)制定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人员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这种管理制度的管理效率虽然较高,但是忽略了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性,不同教师的差异性,忽略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关怀。[6]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和不同层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设立灵活、多样、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首先,高校要加强科研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对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科研培训,同时对青年教师申请课题方面给予政策上的照顾。比如扩大青年教师主持课题的比例,加大课题经费的支持,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过程评价,帮助青年教师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促进青年教师的科研发展。其次,高校应该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合理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部门应针对本校的办学定位及学校类型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性而非制约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科研考核主要以量化考核为主,这就导致青年教师片面注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论文的质量,使得科研流于应付,含金量不高,更不要提创造性社会价值。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探索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非量化式的科研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符合高校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和内在规律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权衡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工作量,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注意权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差异,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于已出成果的青年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给予更大的经济奖励和精神激励。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手段,使青年教师达到对工作规程的内在奖赏和自我强化,超越对物质的需要和追求以提高科研工作的自觉性。总之,科研考核机制要全方位地开展,要强化人的动机,激发人的行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策上予以导向,以尽早将青年教师引入科学研究的大门,激励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7]
(二)引入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有效的青年教师科研培养模式 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是国外的一种规范化的青年教师科研培养制度,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实践历史,经验较为丰富。这种导师制是指青年教师所在院校,从教师进入工作岗位那一刻起,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在教学上、学术上和科研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和较高造诣,能够对青年教师起到引领作用的职称在副教授级别及以上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辅导,旨在帮助这些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与专业发展上能够进一步稳步提高,使他们在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上能丰富多变,在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上能得到有效提升[8]。构建稳定持久的青年教师科研导师制,让那些学术造诣高、师德风尚好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学术科研导师,为青年教师有效解决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的难题提供引导和帮助,使青年教师在专业造诣和科研能力方面得到迅速提升,对于刚入职的缺乏教学经验以及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来讲,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高校中也有类似科研导师制的一些措施或计划,比如: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结对子”,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等措施,但是基本没有形成制度或者没有形成适合我国高校特色的模式。[9]因此,普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引入国外的青年导师制,吸取国外科研导师制的有效经验,因地制宜,不仅为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作为导师,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相关的青年教师科研培养制度,来大力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科研素养。
(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保障科研的软硬件条件 对于高校来说,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出效益,就应当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为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提供经费保障,为其成果发表提供经济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减少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环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此外,高校还要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其能够安心搞科研。首先,要做好搞科研的软硬件的保障。比如说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研究室,配备应有的办公设备、实验器具、网络连接、图书配给等硬件条件,让青年教师安心做科研。其次,为青年教师创设更多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和科技团体交流的机会,特别是高层次、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以便于青年教师了解目前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再次,在教学方面适当降低课时量的标准,保证青年教师有充足的科研时间。总之,高校只有极力创设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才能让青年教师摒弃后顾之忧,安心搞科研。
(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形成科研合力 一个好的科研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其能量,既有利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促使青年教师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高校应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提升科研团队的建设水平。一是加强科研团队的组建。由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为领导,以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为依托,以科学研究为内容,组建老中青搭配和不同专业互补的学术团体。通过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中老教师的优势,带动青年教师积累科研经验,提高其科研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激发他们的科研潜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科研能力;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互补,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尽可能激发科研团队的科研潜力。二是创新管理体制,保持科研团队的长期和稳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好服务功能,一方面根据创新人员的要求组建科研团队,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创新团队提供各类信息包括不同专业、学科的人才配给;另一方面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对整个团队的运行加以激励与约束。制订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带头人责任和义务,给予带头人资源的配置权;制定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罚机制,鼓励和约束团队成员。只有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持其从事科研工作的长久性。三是加强科研团队的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的科研氛围。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是一个科研团队的文化精髓。科研团队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青年教师搞科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科研的腐败现象,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和谐的科研氛围能够有效地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促进团队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够保持团队的持久性,也能够使青年教师找到归属感,积极地投身到科研创新中去。总之普通高校要通过对科研团队的组建、管理和文化引领,加强服务和管理,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学术环境,使其能安心开展学术研究。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校科研队伍中最具有创新活力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也会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