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总分馆体系下基层图书馆服务效能提升的实践探索
——以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为例

2018-01-29 15:55孔玉华
图书馆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总馆黄埔区分馆

孔玉华

(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30)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新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图书馆写进法律,本质上是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组织体系的重构。[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正是缩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最重要一环。笔者就黄埔区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实践中如何解决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均等、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而构建区域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标准化、便利化、合意化的高效能总分馆制服务体系。

1 区域总分馆制的建设是必然使命

2015年1月22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由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公布,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提出:“区人民政府负责建设区和镇、街道公共图书馆,建立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区公共图书馆为区域总馆,镇、街道公共图书馆为分馆。”[2]2016年12月26日,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公共发〔2016〕38号)(以下简称《意见》)。[3]《意见》着力推进县域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并提出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广大基层群众享受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便捷,质量显著提升,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4]显然易见,区域总分馆制体系建设从国家到地方均以法规约束来凸显其重要性和使命性。它不仅是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条例》,建设广州市“图书馆之城”的重要举措,更是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共发展、提升服务效能的助推器。

2 广州市区域总分馆体系的建设现状

2015年9月,萝岗区和黄埔区并区,新的黄埔区成立,辖区面积484平方公里,下辖14街1镇,目前常住人口达到109.10万。黄埔区图书馆由三个馆舍组成,总体面积达3.2万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黄埔区图书馆馆舍硬件条件和藏书量等基础性指标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近两年位居全市各区公共图书馆的前列,为区域总分馆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一是设施基础条件良好,黄埔区图书馆馆舍均达到国家一级馆的硬件要求,在15个街镇文化站中,除九龙镇文化站为省一级文化站外,其余14个街镇文化站均达到省特级文化站硬件标准。二是有技术设备基础,2015年起,黄埔区图书馆已开始部分通借通还分馆的建设。三是总分馆建设和管理具有一些尝试经验。四是黄埔区、开发区被定位为广州科技创新枢纽,创新在黄埔区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在区划调整后,尽管优势互补,但文化基础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尤为明显,普遍存在各自为政孤岛运行,资源分散重复浪费,服务标准各施其法,人员参差效能不高,出现资源利用率低、统筹效能低、运营效能低、可持续性差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3 区域总分馆制的建设实施重点途径

3.1 构建总分馆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均等化

针对黄埔区的新老城区居民生活聚集区和开发区多个经济功能园区以及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础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黄埔区是高起点地规划总分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而完善区域总分馆制体系的空间布局。建设以香雪馆为区域总馆,以西区馆、大沙馆为科技、少儿专题分馆,以街镇图书馆为基本分馆,以大型园区(企业)图书馆为特色分馆,社区(村居)、学校为图书服务点的连锁式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形成10分钟阅读服务文化圈。到2018年,实现区、街(镇)、二级图书馆100%全覆盖,到2020年区、实现街(镇)社区(村居)三级图书服务点100%全覆盖,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运行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2 创新管理机制体系,实现常态化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上从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图书馆建筑发展为多业态的体系,既有图书馆多馆舍、企业园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基层服务点等形式,又有跨业界、跨系统服务网络等联盟。[5]主要体现在:

3.2.1 创新总馆、分馆、服务点的协作运行管理模式。把“各自为政独立运营”的孤岛状态转变为“共建共管共享共融”的体系协同状态。即把物理空间分布独立的总馆、分馆、服务点统筹联系起来,实现资源整合盘活共享。黄埔区图书馆在区域总分馆体系建设中,探索“一馆一策”建设思路,街道分馆采取政府主推,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建设方式,街道分馆建设是依托街道图书室进行阅读环境升级或功能场室改造建设。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把图书馆功能定位、装修设计与街道文化特色相融入。不同类型分馆之间协作,更能有效满足读者在同一平台获取更多信息,共同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发挥资源共享再生的新优势。

3.2.2 创新政府保障和社会参与的联动加盟管理模式。即从“政府包办”的管理到“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运营转变。根据辖区内众多的高新企业、创业园区、工业企业的文化配套不足的特点,黄埔区图书馆创新性地推出“政府主导资源补给+企业园区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企业园区分馆建设新模式。引入企业资源和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分馆有效地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创新,有效促进园区间、园企间和园区社区间合作共赢。

3.2.3 健全总分馆体系管理服务机制规范标准。要加快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确保高效运行。需要建立区域统一的总分馆建设标准、服务规范、运营管理及退出机制。包括设施设备标准、资源配置标准、业务管理标准、服务质量标准、信息管理标准、文献资源采购和加工标准等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制度;包括实现基层分馆、特色分馆、服务点统一悬挂市、区公共图书馆标识,文献资源采编统一、服务平台标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健全总分馆联动机制、总分馆调查研究、业务工作例会、绩效评估、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不断调整以总馆、分馆和服务点之间双向运营信息及有效反馈的效能控制机制;总分馆培训机制和文献资源馆藏和地方数字资源建设机制;加强“三级”服务网络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总分馆服务体系中联络协调、整合资源、规范服务、共同运作等作用,从而形成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统筹服务、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管理运行机制。

3.3 筑牢终端服务体系,实现便利化

公共图书馆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是激活服务体系的终端,这是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利用所有资源尤其区域资源推动图书馆发展,既是必要的发展策略,也是有效的发展途径。[6]区域总分馆制体系下的终端就是基层分馆和服务点,如果只停留在建设完成把书送到分馆和服务点的层面上,不能切实发挥分馆和服务点服务效能,则将失去总分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的。真正有意义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要统筹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盘活资源,创新终端服务的便利化、常规化、高效化服务体系。筑牢终端体系服务主要通过:

3.3.1 统筹资源配送服务。采用社会化购买服务方式,打通文献资源物流配送和阅读推广活动配送服务通道。即由区域总馆统筹策划,定期把“资源+服务”配送到分馆、服务点。分馆和服务点则根据群众需求向总馆及时提出,再由总馆根据相关资源,进行组织策划,实现优质资源联动服务。对于地方需求的特色性、个性阅读服务则可根据群众需要由分馆或服务点开展。对暂时没实现通借通还的分馆和服务点,即以“移动书院”“流动服务点”的方式开展图书借还服务、阅读活动服务。如黄埔区图书馆根据分馆需求采用社会化服务定期更新轮换配送图书,联动配送阅读活动推广服务,仅2017年就配送分馆图书资源48万册,联动阅读活动180场,有效地打通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

3.3.2 提高人员服务能力。打铁仍须自身硬,总馆强则分馆强。总馆要切实承担起对分馆、服务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在现行体制无法解决人员增编的情况下,应采用多种形式充实总分馆人员队伍,强化业务技能培训指导力度,培育一支综合素质好的服务团队。黄埔区图书馆的做法是采用按片区对分馆及服务点配备片区负责人及业务指导员。对建好的分馆要求其派出从业人员到区域总馆进行集中式为期一周的培训和跟岗学习,不培训不上岗,保证分馆基本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总馆有关的部门负责人主要负责协调解决分馆的升级改造、图书管理、系统应用、阅读推广服务等问题,确保终端服务运行顺畅。

3.4 完善阅读服务体系,实现合意化

2018年1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全民阅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民阅读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7]再从2017年全国县级以上图书馆第六次评估等级评估标准指标分值看,服务效能占的分值最高,其中包括基本服务和阅读推广服务与社会教育所占比分最多,由此可见完善阅读服体系建设的重要,也是保障终端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阅读活动为载体,打造总分馆服务阅读活动品牌,带动群众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掀起新时代全民阅读新热潮。由于基层图书馆缺乏资源,作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策划、组织、实施的一线阵地的区域总馆就要承担总分馆的阅读推广重任,进一步整合区域内外资源甚至是文化市场优质资源,通过多种方式与时俱进地推出公众影响度高、供给群众满意、服务内容丰富的阅读品牌活动。

3.4.1 阅读服务运用线上供给模式,从“+互联网”到“互联网+”转变。数字化作为图书馆阅读服务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成为影响图书馆服务的新业态。黄埔区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网站、阅读APP、微信公众号构成电脑终端、移动终端“一线三式”的线上数字阅读服务体系,并依托广州图书馆中心馆的大数据和云技术,共享数字资源达到27个数据库,可谓海量资源,人均选择。这不仅节约区域总分馆购买数字资源的资金,同时更充分地利用共享资源,向读者提供更多的线上阅读服务内容,真正开启黄埔区公共文化“云时代”阅读服务快车道。

3.4.2 阅读活动线下常规化模式,形成阅读活动推广的品牌效应。随着黄埔区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结合区域自身的特点和读者阅读需求,充分挖掘资源,分类别、分层面、分专题推进阅读活动品牌化、多元化、系列化。与分馆开展联动服务、联动展览、联动活动。如举办黄埔阅读季、黄埔区读书月、黄埔图书馆之旅、黄埔科普季、黄埔移动书院、黄埔有故事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对知识的渴求。增强全社会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阅读活动推广不仅统筹各分馆阅读推广活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而且有效扩大公共阅读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4 区域总分馆制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曾说过:总分馆制的核心要义是让分散、独立的图书馆形成组织体系,从本质上说是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旨在统筹推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推动县域内公共文化设施实现有效联通和全覆盖。[3]纵观近两年黄埔区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其各项借阅指标的增长点和服务效能、社会效益显著提高。2016年黄埔区图书馆在广州市各区中率先实现三个“超百万”,位列全市各区首位。即馆藏量达110.9万,接待读者量达171.7万人次,图书借阅量109.5万册次。成为了广州公共图书馆发展事业的标志性事件。2017年黄埔区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又进一步突破,接待读者227.65万人次(含分馆),与去年同期比增长32.57%;图书借阅总量达181.28万册次,同比增长65.61%;有555名志愿者为区域总馆提供服务,累计服务时间达12325.55志愿时。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方式,积极与企业、园区、地产商等各类社会机构共建分馆,吸引社会优质资源投入。目前黄埔区政府出资268.96万元,已撬动了1193.6万元的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建设了7个企业分馆,实现文商、文企共建融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 结 语

实践证明,区域总分馆制体系建设有利于补齐城乡文化短板,改变过去市区、街镇、村社三级资源孤岛状态;有效地促进了分散资源整合和优质资源进社区、进农村;有效地完善便捷、高效的阅读服务网络,缩短群众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建立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建共享融合,提升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

[1]李国新.开启新时代图书馆法治研究的新阶段[J].图书馆,2018(1):1.

[2]中国·广州人大[EB/OL].[2015-01-26].http://www.rd.gz.cn/page.do?pa=2c9ec0233a0016bd013a00366ab30059&guid=40c837feb34743aea02eb8 d4a48913fc&og=402881cd27e001000127e13e5c 4d08ed.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EB/OL].[2018-3-2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16448.htm.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EB/OL].[2018-3-20].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0/cont ent_5169412.htm.

[5]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全面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J].图书馆建设,2018(1):19-23.

[6]方家忠.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J].图书馆论坛,2015(11):57-65.

[7]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新闻资讯[EB/OL].[2018-3-1].http://www.gapp.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59 359804.shtml.

猜你喜欢
总馆黄埔区分馆
黄埔区会元学校:元宵义卖助献爱心
搜城
黄埔区
“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黄埔区青少年“展翅计划”夏令营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