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融洽的伙伴交往心理氛围
——“大渔网”游戏引发的教育思考

2018-01-29 15:45
江苏教育 2018年48期
关键词:观察员渔网伙伴

近几年来,我们发现儿童的交往中存在自我封闭、行为冷漠、表达强势等现象,反映出伙伴交往中的弱势心理、旁观心理、霸权心理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让小学生通过伙伴学习的方式,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成长氛围。

一、来自“大渔网”游戏的教育灵感

在一次体育课上,笔者组织学生一起玩“大渔网”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伙伴式学习、合作、交往的过程,它能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在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心理教育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

1.方法与规则。

游戏方法:在运动场上规定的区域里,由一位学生担任“捕鱼手”的角色,其他学生充当自由的“鱼”。游戏开始后,“捕鱼手”在“鱼池”里抓“鱼”,被抓到的“鱼”必须和“捕鱼手”手拉手结成“渔网”,再去捕“鱼”。这样依此类推,直到游戏结束。

游戏规则:(1)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鱼”跑到“鱼池”之外的场地,角色由“鱼”变成“网”,必须主动和“渔网”一起牵手。(2)必须是在“渔网”完整的情况下,抓到“鱼”的行为才是有效的。(3)不遵守游戏规则的“鱼”将接受一定惩罚,惩罚的方式由学生商量决定。

2.实践与尝试。

当笔者讲完游戏规则后,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准备开始。笔者选派体育委员担任“捕鱼手”,一声哨响,学生便满场欢笑着奔跑起来,“渔网”抓“鱼”、“结网”,“鱼儿”逃窜。笔者仔细观察学生的各种表情:捕到“鱼”的兴奋;不小心让“鱼”溜掉的惋惜;违规被举报的羞涩;胆战心惊的躲闪;与好朋友同进退的结盟……

笔者还观察到,有些学生在游戏中很兴奋、积极、投入;有些则游离在游戏之外,对游戏似乎漠不关心;有的学生表现出不自信,不敢与伙伴牵手;更有一些学生非常强势,只顾自己,不考虑伙伴的感受,横冲直撞……种种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自闭孤独、胆小怯懦、唯我独尊等。由此可见,学生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存在很多不和谐、不融洽的因素,如何发挥“大渔网”游戏的功能,克服学生在伙伴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呢?笔者进行了下面的教学实践。

二、“大渔网”游戏的教育实践

(一)抓典型——在角色体验中寻找心理成长的原动力

“大渔网”游戏中学生的角色是丰富的,有“鱼”“渔网”“捕鱼手”“违规者”,但是这些角色也是随时会发生变化的。游戏中反映出学生有违规、胆怯、冷漠、强势等行为,并且有一些学生想方设法逃避规则的约束,想做自由的“鱼”或具有领袖意义的“捕鱼手”,这是学生对游戏角色的认识偏差而导致的心理表现。

有些学生会让自己游离在游戏和规则之外:一是对游戏不够投入、漠不关心,或者有一种自我封闭心理。一是对自己有一种心理暗示:只想做自由的“鱼”或厉害的“捕鱼手”,不被别人牵绊、束缚。一些学生明知自己犯规也不主动“认错”,有一种逃避规则惩罚的自私心理。

有些学生在游戏中总是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渔网”来了,便远远地躲开,即使有人和他牵手,也不敢伸出手,这些学生在伙伴交往中往往比较自卑。有些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得特别强势,在结成“渔网”的时候,想往哪跑就往哪跑,不顾他人感受;也有的学生故意恶作剧式地冲破渔网。这是伙伴交往中常见的强势心理。

对于这些问题,笔者采用了抓典型、再教育的方式,借用“观察员”这一角色,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认识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让学生寻找心理成长的原动力。

1.“观察员”的角色转换。

首先,笔者把违规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快,便有学生提出建议:让犯规的学生在“岸上”做“观察员”进行评判。于是,笔者给“观察员”指派了新的角色任务:帮助老师一起观察,哪些同学表现勇敢,哪些同学开始关心伙伴,哪些同学自觉遵守规则。

“观察员”这一角色,让学生由“被罚者”成为游戏的“监督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有提高,能打起精神去清点“漏网之鱼”,去发现伙伴在游戏中的各种表现。

在每一轮游戏的总结环节,留给“观察员”汇报“成果”的机会。他们激动地汇报看到的各种现象,表扬进步的同学,友善地提出建议和鼓励。被表扬的学生受到鼓励,被提建议的学生收敛了“嚣张”的气焰,而“观察员”也在此刻获得了自豪感。让学生观察他人,其实也是在通过观察伙伴的表现,加深对游戏中各种现象的分析和角色认知。

2.“观察员”的游戏“复活”。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观察员”也会有疏于职守、情绪懈怠的情况。当“观察员”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少了,他们激动、期待的情绪也会慢慢被消耗,最终再次游离在课堂之外。如何重新激起“观察员”参与的热情呢?学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如果“观察员”看到有人犯规,那么犯规的这个人和他交换,他的游戏角色被“复活”。有了这个“复活”功能,“观察员”们更加积极了。

几轮游戏下来,学生违规现象逐渐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减少,之前胆怯的学生,也能勇敢伸出手去和伙伴牵手;游离在游戏之外的学生也能及时参与进来;破坏性和攻击性的行为有所减少。

通过抓“观察员”这一典型的角色,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积极投入游戏中,才能体会到和伙伴一起学习、一起合作带来的愉快体验。“大渔网”游戏给儿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促使儿童去思考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自己与游戏的关系、在游戏中暴露的心理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和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自我的改变而得到改变,鼓励学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善待自己、接纳伙伴,寻找激励自己成长的心理原动力。

(二)树目标——在伙伴互动中感知重要他人的成长助力

通过第一阶段的游戏实践,学生对游戏角色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游戏中的表现也有所改进。但是,绝大多数儿童还是喜欢做“鱼”,即使做了“渔网”,也有你向东、我向西导致“鱼逃网破”的现象;“渔网”抓“鱼”也是有选择地抓那些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小伙伴,具有一定的心理指向性。

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将游戏中的各种角色进行自觉的内化,伙伴之间的角色认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向性和自我封闭性。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游戏中自己与伙伴的角色关系,认识到“渔网”其实是一种伙伴关系的联盟,是与伙伴在情感上的联结、角色上的相互支持,笔者在游戏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谁是最厉害的“捕鱼手”。

为了改变学生在游戏中有选择性地去抓“鱼”,改变儿童在伙伴选择上的亲我、排他心理。笔者给出第一个任务:谁是最厉害的“捕鱼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游戏中寻找答案。

这一轮的游戏明显比前两轮抓的“鱼”多,结的“网”大,而且断开的次数减少,告状的人也少了。“谁是最厉害的‘捕鱼手’”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体验的环境,打破学生伙伴交往上的心理选择,给予学生更多和伙伴接触的机会和空间。

2.谁的手最温暖有力。

为了使学生之间的伙伴关系更为密切,笔者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谁的手最温暖有力?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儿童对伙伴关系的再理解,巩固儿童对自己与伙伴关系的再认知。

在分享环节,学生激动地汇报自己和伙伴牵手过程中发生的故事。笔者让他们热情地拥抱自己的伙伴,有的学生被团团围住,也有极少数几个学生没有人去拥抱,笔者看到他们脸上的落寞,也许他们正在后悔自己当初松开了伙伴的手、为自己故意挣脱“渔网”而自责……笔者让全班学生安静下来,认真地拥抱了他们,这拥抱是一种宽容、一种理解和一种心理支持。笔者问:“还有谁愿意给他们鼓励?”学生们一拥而上,这几个学生脸上的表情由落寞变成了幸福的微笑。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与伙伴手心紧密相贴的瞬间,获得的不仅仅是手心的温暖,还有心灵上的温暖。

3.谁的“渔网”最结实。

当“渔网”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会出现方向不一致、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外围的学生容易被快速奔跑的“渔网”甩开,不仅“渔网”容易断裂,也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于是,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谁的“渔网”最结实?

在游戏中,学生开始能考虑到“渔网”的整体性,不再东拉西扯,“捕鱼手”也会喊出号令来指挥“渔网”的方向,偶尔还会停下来,聚在一起商量。通过比赛的激励,笔者发现学生学会了照顾“弱势”伙伴,会等一等体力较弱的伙伴,为心理“弱势”的伙伴安排合适的位置并给予鼓励,真正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伙伴。

通过这一环节游戏的设置和教学,学生能将自己和伙伴的关系进一步内化,理解对伙伴的接纳也是对自己的接纳,与伙伴的互动过程也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从伙伴这一重要他人身上,获得心理成长的助推力。

(三)重创新——在集体环境中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成长氛围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游戏教学,学生有了比较好的行为表现,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心理成长。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将自己完全地融入“大渔网”这个变化着的集体中,有些学生对于自己和集体关系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笔者接下来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敢想、敢说、敢于尝试、敢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

1“.渔网”数量增生。

最初由教师指定体育委员做“捕鱼手”,一个班结一个网,后来学生为了让游戏更具竞争性,规定如果“渔网”能捕到10条“鱼”就可以裂变成两张网,再多10条“鱼”再裂变。这样的话,游戏场上就不仅仅是一张网,“鱼儿”更危险,各种角色更有挑战性。

2.捕鱼方式的变革。

儿童打开心扉后,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激发,于是各种形状的“渔网”也随着游戏的深入不断诞生:“开放”的网、“闭合”的网、“网中网”等,捕鱼技巧也因“渔网”形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儿童沉浸在创新的快乐和游戏的愉悦中。

3.计时方式的改革。

在一节课40分钟的有效时间里,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游戏体验?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这样几种想法:一种是定时捕鱼,几个“捕鱼手”同时开始,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哪一个“捕鱼手”结的“网”大。这样能更加有效地激励“渔网”想方设法去抓更多的“鱼”。另一种是定量“捕鱼”,规定数量,各网用时少者胜。计时方式的改革能激励伙伴之间产生更多的“碰触”。

4.捕鱼范围的调整。

游戏一开始将一个篮球场设置成一个“鱼池”,学生跑动的范围大,抓捕比较困难。后来,学生将篮球场一分为二,“渔网”只能在自己的区域里捕鱼,如果越界捕鱼,除了将抓到的“鱼”归还“鱼池”,还得从自己的“渔网”中拿出一条“鱼”给被越界的“渔网”。这样的玩法,一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生成对规则的敬畏心理;二是让学生意识到“安全范围”,对“心理安全区”进行再认知。

5.伙伴结盟形式的多样。

学生创想出男生抓男生、女生抓女生、男生只能抓女生、女生只能抓男生、男女生互抓等形式。在男女生互抓的时候,有些学生表现出羞涩、难为情、不肯牵手,这也反映出儿童在心理上对异性交往的一种理解偏差。为了打破这一心理障碍,通过不断提升目标、加大要求、缩短时间等方法给予刺激,让学生无暇顾及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把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上来。在分享环节,笔者让学生说一说和男(女)同学牵手前后的心理变化。有学生说:“起先很不好意思,但是过一会就忘了。”“我和××牵手了,我们成了好朋友。”在游戏中,创设更多异性交往的机会,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异性伙伴,打破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在这一轮的“结网”创新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与不同的伙伴进行结盟,有机会结成形式多样、趣味盎然的“大渔网”。“大渔网”游戏诠释了儿童与伙伴、儿童与集体的关系,打破学生内心的自我封闭,帮助他们突破伙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获得心理成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观察员渔网伙伴
爸爸的渔网
伙伴
新伙伴
小鱼和网
中国品牌观察员
我的好伙伴“苍苍”
透视渔网
独创的渔网
南京:征微博廉政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