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需有“间”

2018-01-29 15:45:45
江苏教育 2018年48期
关键词:同伴亲子婴儿

在亲子关系中,有些家长希望能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给孩子全方位的呵护,渴望达到亲密无间的境界。根据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安斯沃思等有关婴儿依恋发展阶段的研究,年龄在6个月到2岁的婴儿处于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此时的婴儿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表现为明显地依恋母亲。母亲与婴儿之间保持亲密关系是非常必要的,能让婴儿获得安全感,有益于婴儿的心理健康。但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倘若他一直被亲密无间式的家庭关系包裹着,会出现怎样的局面呢?

一、案例重现

案例一:琪琪上五年级了,约了几个同学来家里玩,琪琪妈妈热情地招待他们,一会儿送点心,一会儿送水果,还时不时地问:“你们在谈什么呢?带妈妈一起聊聊吧。”琪琪不耐烦地质问妈妈能不能不打扰她们,这让琪琪妈妈很伤心:以前孩子和自己非常亲昵,她的同学也是“阿姨阿姨”挂嘴边,大家玩得很高兴。现在孩子经常神神秘秘地,想问个究竟立马就被孩子拒绝,总感觉和孩子有了距离。

案例二:张先生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个“孤家寡人”,太太把精力都投在了儿子身上。结婚纪念日,张先生想和太太烛光晚餐也被婉拒。夫妻俩的交流都以儿子为中心,张先生的心事只能和朋友们聊。不仅如此,太太还为了儿子放弃了多次公派进修的机会;周末闺蜜小聚,太太几乎不参加。好不容易熬到儿子去外地上大学,太太仍频繁给儿子发微信、打电话“侦察情况”“给予指导”,弄得儿子很反感。

二、亲子间适度亲密的必要性

1.自我空间的需要。

孩子是家长一生的牵挂,家长为了孩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亲近密切的关系对于家长和孩子而言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亲子之间有深厚的情感联结为基础,沟通交流也会相对顺畅些。但是不是亲子之间关系越密切越好呢?一则题为《刺猬取暖》的故事,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刺猬冻得直发抖,于是决定抱团取暖。它们紧紧地靠在一起,但身上的长刺将彼此弄得遍体鳞伤。后来它们经过反复调整,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能保护对方。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彼此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亲子之间也不例外。而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空间需求越发强烈。因此,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需要有个度,双方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2.过度亲密的危害。

有的家长总想对孩子的一切了如指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试图和孩子保持高度一致性。在这种过度亲密的情况下,家长往往就会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1)忽视自己,自我成长停滞。张太太为了儿子,耽误了自己的业务学习。(2)怠慢伴侣,夫妻关系冷淡。张先生想和太太交流感情和心事,却都无法实现,缺少妻子的关爱。(3)限制孩子,亲子关系紧张。琪琪妈妈的一再打扰破坏了孩子们的美好时光;张太太在儿子上大学后还企图远程遥控,引起了孩子的强烈不满。(4)脱离圈子,朋友关系疏离。张太太不参加闺蜜聚会,久而久之,原本亲近的朋友关系也变得冷淡。

3.社会角色的多重。

从社会角色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不止一种,而是多重角色的统一体。成年人在家庭里除了是父母的角色之外,同时还是丈夫或妻子、子女、兄弟姐妹等;在社会上是公民、消费者、朋友、学习者等;在单位里是员工、下属、领导、同事等。当家长过多地偏向父母这一种角色,角色之间就容易产生冲突,有的角色甚至还会出现中断。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但不是他们唯一的责任,所以家长需要平衡自己的各种角色。

三、亲子间保持适度亲密的方法

1.自我学习成长。

有家长经常抱怨为了陪孩子,自己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以至于工作发展不顺利。如果遇到孩子不听话、不上进的情况,有的家长就会在孩子面前控诉,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殊不知,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负罪感,相对成熟的孩子还会觉得家长看待问题太片面,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孩子辛苦付出的同时,家长不能忽视自我,不能忘记自我成长。家长的事业发展是孩子的榜样,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家长的奋力拼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慢慢地也会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这比简单生硬的说教、苦口婆心的劝导更为有效。

2.陪爱人重温浪漫时光。

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婚姻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的轴心,影响着家庭的自动平衡。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将其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花在处理夫妻关系上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减少。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当夫妻关系紧张时,家里的气氛也慢慢地发生变化,孩子往往非常敏感,他能感受到这些微妙的变化。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而且有助于孩子对婚姻形成积极健康的观念。爱孩子,就要先好好爱配偶,尊重对方、关心对方、倾听对方,共同爱护孩子。

3.让孩子享有独立空间。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身体外形的变化使孩子产生成人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家长应该和孩子拉开距离,让孩子拥有独立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开启“追踪黏人”模式、全方位地关注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有时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是依赖心理,使其无法获得独立成长的机会。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其他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同伴对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逐渐降低,同伴关系成为他们交往中的重要关系。所以,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发展同伴关系,让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体验人际冲突,并尝试解决冲突,学会自我调节,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家长也需要考查一下孩子同伴的品行,防止孩子误入歧途。

4.邀朋友互助心理按摩。

孩子的长大、离开导致家长产生寂寞、失落、焦虑情绪,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需要直面并承受这种心理变化。朋友间可以相互提供心理支持,经历相似的朋友间更有共同语言。家长们可以通过交流和倾诉,帮助彼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新的寄托,寻找到新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同伴亲子婴儿
婴儿为何睡得多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44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婴儿房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婴儿为何会发笑?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婴儿的救赎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4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