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老余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西瓜和桃子同时吃会导致死亡”“普洱茶会致癌”“喝凉茶能延寿”……近年来,类似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谓层出不穷,并在人们的社交平台中频频刷屏,给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特别是,食品谣言频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损失,更严重影响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声誉,损害了公众利益。
基于此,前不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和中国经济网公布了对十大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的权威说法,粉碎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谣言。
其实,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话题敏感很正常。在我国,每天有243万家餐厅开门营业,13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工运转,价值310亿元的食品上架销售。食品产业涵盖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多环节,既是对GDP贡献超过10%的重要产业,又涉及亿万消费者自身健康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国家及各部门、各企业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打击从未停止,但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食品安全谣言的发生背景比较复杂,有的是受过去的食品安全事故影响而产生的误解,有的是因为公众对食品产业新技术、新添加成分缺乏辨识能力导致的,有的是因媒体或网民为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而制造的,还有的则是由不法之徒出于经济目的蓄意炮制的。
在信息时代,与制造谣言相比,分辨谣言往往需要公众具备很多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然而,大多数普通民众食品科学知识不足导致存在着认知误区。中国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执行主任江青表示,在中国食品安全公众感受度研究中发现,目前,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主观关注程度非常低,只有10%;有一半的消费者是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表现对食品安全是关心的;一些人偶尔关注一下食品安全;约7%的公众对食品安全从来不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王四新教授认为,除了公众认知误区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产生食品谣言以外,有相当一部分谣言是由商业利益和不当竞争导致。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谣言;一些公众号将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还有观点认为,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公众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存在焦虑,对食品监管体系信心不足也有关系。谣言传播的背后是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缺乏安全感。现在已经无法记起群众是从何时开始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信任了,从多年前的注水猪肉,到毒姜、毒豆芽,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荧光粉丝和棉花肉松,真真假假难以辨析。
食品安全谣言若想被遏制,不仅需要群众多想想多看看,需要社会形成食品安全信任的氛围,政府及时辟谣加强监管,媒体需要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各方努力,才能遏制住食品安全谣言的泛滥。
有些谣言年年辟谣却年年有,对于这种谣言民众要提高警惕,比如西瓜打针的谣言,每年夏天都得来一拨。这种谣言背后肯定有利益相关方,比如靠转发赚取阅读量的,竞争厂家雇人抹黑对手的,对于这些恶意造谣并传播的人,应用法律的震慑从源头上斩断谣言滋生的土壤。中老年人是信谣传谣的“重灾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部门可以定时定点将最近兴起的谣言来一次“批量辟谣”,长此以往形成习惯,人们想转发的时候就会想一想,看看最近的“辟谣榜”上是不是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大信息主动发布力度。利用“互联网+科普”新格局,搭建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现已建成涵盖国家、省、市、县四级3960余个微信号、头条号的新媒体科普传播矩阵。当人们面对自身无法判定的食品信息,习惯性地求解权威公号时,“谣言张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局面自然会瓦解。
我们还必须清晰地意识到,食品谣言泛滥的背后也说明我们食品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遏制食品谣言还必须以严字当头加强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对于企业来说同样如此,诚如相关专家说的,当企业面对类似的谣言事件或其他危机时,相比于危机公关的经验,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多修炼内功,为消费者提供最有质量保证的产品,才能理直气壮来应对此类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开展舆论监督。遗憾的是,个别媒体由于操作失误,自身报道反而成为谣言。过去的几年,个别媒体报道的北京“毒草莓”、海南“香蕉癌”等,都被证明是谣言,尽管当事媒体辟谣了,但农民依然要承受相应的损失,负面影响很久才消除。因此,媒体在监督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要以事实为依据,更科学、更审慎,尽可能避免殃及和误伤整个产业。
从总体上讲,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是可靠的,消费安全是有保障的。去年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谣言的社会影响也可控。相信,随着政府、社会、媒体等共同努力,食品安全谣言会越来越无地可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