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玲,周 伟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6)
人文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品性、修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是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的基础。远程开放教育是面对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者的人文经典阅读状况,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终身教育质量的保证,更关系到每一个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个人成长。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在学期间的人文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把握其在人文经典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次调查以S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形式进行,各教学点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然后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其对人文经典的认识度、阅读状况、存在的问题。此外,还随机抽取部分问卷显示阅读情况异常佳和异常差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话等远程方式,进行了非结构性的访谈,以确保问卷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
问卷设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本专科、学科分类、所处区域。第二部分为经典阅读情况,在综合中外名校、当代学者提出的各类阅读书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入学起点低的现实,秉着中西结合、流传量大、易读性强的原则,结合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对阅读书目划分为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经典、国外文学文化经典三个部分,共提出30部经典,各部分10部。第三部分为阅读形式偏好,包括书面阅读、网络阅读。第四部分为阅读类型偏好的开放式问答,包括正在阅读的书籍类别,分休闲类和非休闲类。第五部分为阅读伴随行为,包括阅读时长和阅读时的其他非阅读活动。
本研究共回收了512份问卷,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为94.12%。有效问卷在三大类学科中的分布情况:理工学科61份,占12.71%;管理学科114份,占23.75%;人文学科305份,占63.54%。其中本科270份,占56.25;专科210份,占43.75%。样本在学科与学业层次的分布情况基本符合S电大在校生占比情况。性别及年龄,在阅读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此处不做阐述。
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学者对“何为人文经典”有不同的认识,不同高校给出的“人文经典阅读书目”也因学校办学特色不一而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都认可人文经典指经得起历史的时间考验,既能体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反映人类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又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起到典范和权威作用的伟大作品。人文经典涉及到的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四个人文学科。
数据显示,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对人文经典的范畴与具体文本的认知度,本科学生略强于专科学生,但差异不大,且总体上表现出三个相同的认知偏向。一是把人文经典简单地等同于文学经典。在三十部书目中,了解过、阅读过、希望阅读的作品中,89%为纯文学类作品;《论人类不平等条约》是唯一入选的西方社会学经典,仅23位学生知道该书,阅读率和希望阅读率为0。二是中国古代传统人文经典认知度高,但阅读率低。认知度、阅读量较高的文学作品以流传量较广的国外翻译小说为主,如《红与黑》《飘》《悲惨世界》等易读性强的作品为主;十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经典,认知度达98%,但完整阅读率不到10%,且主集中于四大小说名著。三是对经典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大学阶段除与本专业相关的著作外,并没有更多地增加对通识的人文社科类经典的了解与阅读。
远程开放教育属继续教育,在读学生的基本身份是社会职业人。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决定了其阅读的务实性,即学习最大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拓展自身的职业空间。从“正在阅读的书目(非休闲类)”可知,学生的阅读集中于与专业相关的工具类、应用类、实用类书籍和在使用的教材。对人文类经典、本专业经典理论书籍涉及较少,整体上也乏长远的目标以及对自身发展的规划。非专业类书箱之外的阅读,以追求愉悦、休闲的感官体验为主。“正在阅读的休闲类书籍”,多数以“快餐”“流行”类作品、网络文化、论坛帖子等为主。
传统的纸质阅读是以沉静、思考、内省为主要特征的深度阅读,基于网络的电子阅读是以快速、浏览、跳跃为主要特征的浅阅读。无论是来自城市区域还是乡镇区域的学生,只要网络条件允许,阅读形式都以电子阅读为主。从“阅读伴随行为”可知,93%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伴有使用网络聊天、微博、微信朋友圈、浏览信息等伴随行为,96%的阅读资源本身就来源于微博、微信、朋友圈。在作品完整阅读上,以网络文学为主;阅读方式以跳跃式以及浏览性的浅阅读为主。因此,在网络上寻找新奇的事物展开碎片化的浅度阅读,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主要阅读形式。浅阅读无法建构学生的完整知识结构,激发其深度阅读的热情,也无法提升其人文经典阅读的质量;这也是造成本、专科两个层次的学生,在阅读质量上无较大差异的原因。
经典教育在远程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园文化缺乏人文内涵。远程教育“教”“学”分离,师、生、校三者处于不同的物理空间,通过网络联结为一个整体。基于网络联结而成的校园,虽然可以通过校园网站、教学平台、课程论坛、微信公众号、即时通讯工具等建设校园文化。但在网络校园文化的营造中,信息的发布、沟通是重点,往往忽视人文氛围、经典阅读氛围的营造。
另一方面,远程开放教育体系以培养基层应用性、实用性人才为目标,教学设置上重视应用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强化,人文陶冶方面被忽视。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也以普通话、计算机应用、应用文写作等技能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尽管在通识课中开设有一定量的人文经典课程,但总体来说人文经典阅读处于教学的边缘化地位。即使开设有大学语文、中外文化史等人文类课程,实际的选课人数也十分有限。此外,各学科的学生通过自各的账号登录学习网站,获得自己的学习资源;其学习范围往往拘泥于自己学科、专业和自己选的课程,无法更广泛地获得其他学科的、专业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感受作为一所大学所应具有的广泛学习的氛围。
远程开放教育入学口径宽,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在经典阅读书目上,学生之所以会避免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字词能力差,无法看懂文本。在外国文化文学经典的选择上,也主要选择流传量较大的通俗类文本;内容精深的文学经典,社会学、历史、哲学类的经典,有一定阅读难度,学生无法通过浅阅读获得阅读快感。再加上由于校园人文氛围、经典教学体系的缺乏,学生不能在学习期间建构起完整的经典认知体系,挖掘并满足自己的阅读潜需求。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呈弱化趋势,相应的在知识获取、信息甄别、独立思考能力也呈弱化趋势。由此使得其阅读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阅读能力弱化,对阅读活动缺乏热情,阅读数量逐渐减少,阅读的质量低降,知识面逐渐狭窄,思维能力逐渐弱化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阅读空间和阅读时间也有很。学生散布于不同的物理空间,不能有效利用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来自于地市级的学生,因当地公共阅读空间有限,无法获得足够的阅读信息与阅读文本。来自于县级以下区域的学生,则很难共享到公共的阅读空间。此外,工学结合,工学矛盾突出,导致其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度的人文经典阅读。
校园网络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校园归属感的主要载体。校园网络媒体应通过开设人文经典专栏、宣传人文经典阅读活动、发布人文经典相关信息等,在人文经典阅读上发挥主动引领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主办与人文经典阅读相关的活动,如征文比赛、经典诵读赛等。开设经典阅读讲座,并通过教学网站、直播课堂、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全省学生共享。充分发挥写作协作、文学社团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引导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经典阅读中。通过学分替换、奖学金设置等各种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活动。
人文经典阅读能力的提升,从教学过程而言,是一个从课程学习到将经典阅读转变为一种自觉行为的渐变过程,是一个经典阅读能力与阅读热情渐增的过程。为了提升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人文经典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人文经典导读课程体系,以保障人文经典的教与学。首先,重视现有的人文类通识课。如《大学语文》《中外文化》等长期以来在通识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课程应该受到重视,以发挥出该课程的文学、文化传承价值。其次,可以在通识课模块中开设《人文经典导读》系列课程,其内容除文学经典外,还应该涉及到历史、艺术、哲学,甚至一些通识性的数理化方面的经典导读。最后,针对中国古代文化、文学经典的学习,基于学生普适性的需求与文化基础,可以开设古代汉语类的通识课程,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能力与古代汉语文本阅读能力。
为解决学生阅读空间与阅读资料的不足,需加强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一是要加大电子图书馆在人文经典方面的藏书,使其学科、门类齐全。二是不断增加终端查询,对电子图书馆的功能进行完善,创造友好的图书馆界面,使学生能轻松使用、便捷阅读。三是加强图书信息的推送。在学生入学之初,依据学生职业需求、专业学习、兴趣爱好、文化素养,为其设计一份个性化的阅读书目与阅读计划。电子图书馆依据每一位学生的书目与阅读计划,定期给学生推送书目与文本链接;再结合人文经典阅读教学体系以及学生的选课情况与课程学习进度,推送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