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卫
(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四川 凉山 615100)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含义是其在护理以及诊疗等时候,接触到一些传染病原体、具有毒性或者有害性的物质,而对生命健康产生威胁的职业暴露[1]。现阶段,医务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情况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目前,许多医院已经对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我院于2017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了3次培训,培训之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而且能够将暴露后的情况进行上报。具体汇报如下:
1.1 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出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31位,并且以填报表作为标准。
1.2 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出现职业暴露的31位医务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与分析。在对其进行监测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其在发生职业暴露的时候,立即向感染科进行汇报,并仔细填写上报表,内容包含:年龄、所属科室、操作环节、病原体等。
2.1 职业暴露人员分布情况
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出现职业暴露的31位医务人员当中,护士就有16人,占51.61 %;医生10人,占32.26%;工人5人,占16.13 %;其中手术科室5人,占16.13 %;急诊科5人,占16.13 %;普通科室17人,占54.84%;医技科室4人,占12.90 % 。其中ICU3人,手术室5人,急诊科5人,中西医科1人,保卫科1人,内二科2人,中央运输队1人,肛肠科1人,内三科2人,外一科2人,总务科1人,门诊部2人。妇产科1人,外三科1人,传染科1人。
2.2 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
职业暴露的31人中,28例为锐器伤,3例为粘膜暴露。
2.3 职业暴露的病原体
发生职业暴露的31位医务人员中,暴露源病原体为HBV的12例,占38.71 %;HCV的2例,占6.45 %;HIV 0例;暴露源不详的8例,占25.81%;暴露病原体监测阴性者有9例,所占比重为29.03%。
2.4 随访
对31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定期进行随访,到现在并未出现感染血源性疾病。
3.1 医护人员工作量大,与锐器接触机会较多,人力配置不足。
3.2 医护人员防护相关知识及意识欠缺。
3.3 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行为习惯。
3.4 在整理或清理器械以及操作时思想不集中,操作失误。
3.5 医院建立职业暴露绿色通道机制还不完善。
4.1 合理配置人员
在医院领导支持下,逐步补充医务人员,缓解人力不足压力。
4.2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注重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由医务科、院感科以及护理部、组织共同对医务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意识、自我防护知识等的培训,一次培训之后并进行相应的考核。
4.3 规范操作行为
许多出现职业暴露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进行,所以医院需要严格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避免此情况发生。
4.4 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注意力集中,避免操作失误。
4.5 完善职业暴露绿色通道
各科须按院感科要求备齐防护设备,并且每年定期体检。对于已经出现过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可免费检查血源性病原体,还可对有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及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的费用基于免费,从而达到提高上报意识的目的。
近年来,医务人员所面临的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对其心理以及生理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医院相关部门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次研究结果中,护士出现此情况的几率明显高于医生,属于高危人员,此结果与以往研究的结果相同[2]。可能与医务人员人力不足、护士工作量大、对防护意识及相关知识淡薄、未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科室而言,急诊科、手术室则是属于出现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分析是由于与此科室的医务人员会经常与血液、尖锐的物品接触相关。对于操作环节而言,主要是在对器械进行整理的时候、清洗中及采血时;对于病原体而言,则以HBV为主[3]。
根据本次研究,显示导致医务人员出现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人力配置不足、过度疲劳、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薄弱、未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4]。因此,如何科学的调配和应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大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及培养规范操作习惯以及医院相关领导的重视和介人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