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荣华
(重庆黔江民族医院,重庆 409000)
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儿童的头号杀手,也是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疾病分类中,意外伤害已经被单独列为一列疾病[1]。近些年来随着儿童医疗水平的升高,传染性疾病、先天性畸形、恶性肿瘤等疾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因意外伤害造成的儿童致死致残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残疾儿童属于特殊群体,由于肢体或认知方面的障碍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住院的患儿200例,探讨了教育干预的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住院的患儿20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00例患儿。研究组男患儿59例,女患儿41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3±2.2)岁。对照组男患儿58例,女患儿4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8±2.3)岁。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分析造成残疾儿童住院期间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等。4~12岁是意外的高峰年龄阶段,患儿容易发生烫伤、跌伤、异物吸入、中毒等。婴幼儿的分辨能力不够,应急能力也比较差,对于某些突发事件无法避免。如婴儿无法识别药品、有害物品和无法食用的植物,特别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经常发生异物吸入或误服,也容易发生误吸。意外损伤多见于男性患儿,男孩生性好动、好胜心强,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另外,社会经济状况在意外损伤的各类危险因素中有十分重要地位置,多是父母忙于工作,对患儿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母亲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患儿发生意外有很大关系,年轻的母亲缺乏生活经验,在陪伴患儿时经常忽略很多危险。护理人员应加强患儿家长的教育,提高家长对患儿的监护意识,建立完善的的意外损伤监护网,加强家长的意外损伤防范意识,为家长发放简单易懂的宣传资料,资料中应包括简单的急救知识和症状识别方法。对于高危人群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病房内不合理的设施应该及时的取缔,添加安全警示标记。残疾患儿行动不便,应叮嘱家长患儿的身边不能脱离视线。
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期间意外时间的发生情况,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应用X2test检验,P<0.05时说明对比有意义。
研究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任何意外事件,对照组患儿发生6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随着现代社会水平的发展,意外伤害成为了严重影响我国儿童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残疾儿童自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若在住院期间出现意外伤害,会加重受到严重的二次伤害,对患儿的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3]。加强教育干预对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教育干预应该家长和患儿两个方面入手,特别是患儿的家长,小儿年龄小,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不足,不能明确事件造成的损伤,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家长在平时加强子女的安全教育,让儿童收看正确的电视节目,绝对不能让子女进行有危险的活动,特别是在使用水壶、烧水瓶等物品时,应该放在高处,不要让患儿接触到[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中未出现任何意外伤害事件,对照组中有6例患儿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率为6%,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开展教育干预能够预防中的残疾儿童发生意外事件的机率,保证住院安全,尽早恢复健康[5]。
综上所述,烫伤、跌落、窒息、中毒是比较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能够明显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保证住院残疾儿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