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冬梅
(江苏海门市人民医院血透中心,江苏 海门 226100)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血液透析具有风险大、专业性强等特征[1]。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属于器械设备的管理者和操作者,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差错均会导致发生事故、纠纷、差错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强化血透护理管理。护理工作属于高风险和高责任工作,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在血透护理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避免发生护理风险。基于此,特进行此次研究,详情见下。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95例患者为常规组,其中男性52例,女性43例,年龄37-69岁。另外再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95例患者为管理组,其中男性53例,女性42例,年龄38-70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1 常规组
为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保持透析室整洁和干净,保证空气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负面情绪和心理进行了解,为患者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告知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
1.2.2 管理组
对管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成立小组。对护理安全事件资料实施分析,总结导致安全事件的原因。根据血透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适宜的风险管理计划。(2)识别风险。综合性分析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且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可能导致的危害和影响。小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事件,对高危人群、高危护理环节、高危时间、高危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界定,并且定期评价和跟踪实施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避免发生风险事件。对患者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消除危险因素。(3)明确责任。小组组长明确每一名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对患者病情实施全方位分析和了解,为患者指派固定的护理人员。(4)定期培训。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培训,通过交流会、视频、讲座等形式,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且明确护理工作的重点,为护理人员讲解风险事故案例,明确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提出预防方案。(5)做好记录。对护理人员工作记录进行规范,明确文书格式,告知在处理护患纠纷过程中,护理记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6)健全制度。结合血透室常见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小组人员学习管理制度,将护理操作水平提高,避免发生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密切的观察,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保证室内环境整洁,地面干燥,避免患者滑倒,保证患者安全。
为所有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100分为满分,100至9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70至89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基本满意,69分至0分表示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观察,包括护理缺陷发生情况、护理投诉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组中非常满意者53例,基本满意者39例,不满意者3例,总满意度高达96.8%;常规组中非常满意者49例,基本满意者33例,不满意者13例,总满意度高达86.3%,两组相比,管理组更有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中护理缺陷2例,占2.1%;护理投诉1例,占1.1%;护理质量评分为(96.9±1.7)分。常规组中护理缺陷12例,占12.6%;护理投诉9例,占9.5%;护理质量评分为(83.2±1.2)分。两组相比,管理组更有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血液透析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和措施。通过对血液透析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血液透析的护理漏洞,不断完善护理方法,进而提高护理质量。为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目的在于避免发生风险事件。风险管理的中心和重点在于提高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风险进行分析,明确避免风险的护理措施,进而在护理工作中有效避免风险。有研究认为,风险管理对于血液透析护理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效果。
在本研究结果中,管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管理组患者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管理组患者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管理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本研究结果证实,风险管理对于血透护理工作十分有利,能够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并且识别风险,避免发生风险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