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熙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8400)
肿瘤疾病患者在接受化疗期间往往需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以便减轻反复穿刺对静脉血管的损害以及为病患带来的疼痛刺激。尽管该技术手段便捷、可靠,但是化疗间歇期的导管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如若护理不当,极易造成堵塞、感染甚至诱发血栓,对病患生命健康和安全的危害不言而喻[1]。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从多方面入手杜绝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危险事件,提高带管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
将本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36例化疗间歇期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纳入到临床研究中,其中男性65例,女性71例,年龄为25-80岁,均龄为(46.82±11.35)岁。所有患者病情诊断明确,肺癌44例、结肠癌42例、淋巴瘤19例、肝癌18例、胃癌1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n=68)和常规组(n=68),对比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入组标准,无精神和沟通障碍,自理能力较强,且未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1.2.1 常规组给予一般护理:
护理期间,强调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必要性,告知导管留置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帮助患者识别风险;待患者出院后,为其发放健康手册,并嘱其按照门诊维护手册约定日期回院进行导管维护,告知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穿刺手臂,避免持重物、污渍浸染等。
1.2.2 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
①心理干预:在留置导管前,结合图片资料为患者讲解导管留置过程以及维护安排,并就导管留置的科学性作详细说明,消除其恐惧、疑虑;增加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及存在的疑惑并耐心解答;展示典型病例资料,传递积极、正面影响,转变患者被动接受置管治疗心态,调动其护理配合主动性;协助患者及家属顺利办理医保支付及后续报销等事项,解决其实际困难,减轻其经济和心理负担;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鼓励和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动力。②健康教育:为患者发放导管维护手册和疾病健康保健手册,嘱患者自行学习;在日常护理中,有目的性地渗透静脉导管置入后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通过穿刺点渗血、渗液,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等识别风险并及时应对;强调静脉导管留置的必要性以及后期维护的重要性,注意宣教用语和态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使患者主动配合护理并自主维护;按要求定期为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嘱患者穿戴宽松棉质衣服,日常需用保护套对穿刺部位及导管进行特别保护;穿刺一侧避免持重物,可操作简单活动,以免肢体功能退化;待患者提出出院申请后,为患者进行导管维护处理并记录,嘱患者按期回院维护,并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做好并发症的日常防护处理。③定期随访。定期电话随访患者,了解其身体情况,询问导管维护情况并就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筹备组建微信群等网络沟通渠道,由专人负责维护、解疑释惑;随访期间,反复强调导管自我护理的必要性,不断强化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在导管维护约定日期前,电话通知患者,以提醒其按期回院维护。
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导管的自我维护行为、配合导管护理行为以及导管维护知识掌握能力,并据此分析其治疗依从性。依从性等级分为优(≧90分)、良(70-90分之间)和一般(≦70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发现,不同护理方案实施后,干预组治疗依从性优者56例,良者11例,一般者1例,总依从率为98.53%,常规组治疗依从性优者40例,良者21例,一般者7例,总依从率为89.71%。两组治疗总依从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指建立长期静脉通路,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有创操作,可为化疗、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连续麻醉、中长期输液治疗等患者提供静脉保障。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静脉导管留置期间存在感染、堵塞、断裂等风险,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本院十分重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工作,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认为,综合运用心理疏导、健康宣教、出院随访及日常护理措施能够高效转变患者思想观念,促使其主动参与导管的维护和管理,改善其遵医行为。为进一步印证上述观点,我们实施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治疗总依从率为98.53%(67/68),常规组治疗总依从率为89.71%(61/68),干预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基本符合李莉、秦艳玲等人的研究结论[2-3],充分肯定了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另外,相关研究中发现,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带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示临床可大力推广该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遵医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