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馆配研究述评(2006-2017)

2018-01-29 08:02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出版社图书图书馆

娄 冰(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图书馆)

馆配,即图书馆的资源配送,具体指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图书、期刊、报纸、电子书、数据库等各项资源的配送工作。目前,图书馆、出版社所表述的“馆配”多指纸质图书的配送和销售工作。馆配商是指重点从事图书馆图书配送销售工作的书商,与教材供应商、教辅供应商、个体零售书商供应图书的销售模式相比,馆配工作更为复杂和专业,它不仅要提供图书销售,还要承担书目提供、图书物流、甚至数据编目、物理加工等专业技能服务,因此,馆配商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供应商。馆配工作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为中心开展服务,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馆配市场,也成就了一批与出版社紧密合作并专注于向图书馆提供图书配送的馆配商。可见,馆配商将图书馆与出版社两个供需方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很好的中介作用。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进行高级检索,篇名为“馆配”,精确检索,共获取388条结果,检索时间为2006至2017年。在较早出现的相关文献中,学者只是简单地提及图书馆馆配定义,未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如,王宁认为馆配就是图书馆采购装备之意。[1]随着图书馆馆配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馆配市场、馆配商、图书馆与馆配商、图书馆、出版社与馆配商等具体研究领域,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 馆配市场

尚庄认为,馆配市场存在着非理性无序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和书目数据不规范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及时跟进新的采购方式、看重馆配商的服务质量、在合作中与馆配商建立共赢关系等对策。[2]乔丽通过对馆配图书市场的历史回顾及对馆配市场商业特征的分析,揭示馆配市场在中国现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继续存在和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针对出版发行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3]吴民等认为应消除衔接沟通上的障碍,为好书找归宿、为图书馆配好书,消除馆配市场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错位,并提高对出版信息的关注度,优化采购方案,科学合理地解决馆配市场采购中遇到的难题。[4]党卫红等认为在馆配图书供需链中,出版社是整个图书馆馆配工作的源头,图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藏书质量。[5]苏振才提出了出台发货折扣的指导性意见、大力压缩过多过频馆配会等短期治理举措,以及出台服务体系指标、建立馆配行业满意度评价体系、重视品牌建设等长期方案。[6]邹蓉蓉认为馆配行业自身存在许多问题,以现采为主导的采购模式使得产业链成本居高不下、过多的馆配会让馆社商三方疲于奔命、低价竞标使一些馆配商难以为继、数字出版投入大于产出等,需要通过完善书目数据、搭建行业馆配会公用平台和电子出版物馆配交易平台、发挥全国馆配商联盟的作用等方式解决上述问题。[7]宋玉艳根据馆配市场发展的统计数据预测分析未来馆配市场发展的走势,试图通过分析馆配市场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选书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得出馆配市场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选书的启示。[8]王欣妮等从馆配信息基本情况介绍、构建纸书馆配平台、构建电子出版物馆配交易平台、设置学术性新书动态板块以及人才培养板块五个方面,构建基于Web 2.0的馆配信息服务平台。[9]喻莉君等以我国图书馆馆配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供应链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中引申出适合馆配供应链的“服务流”,更好地实现图书馆配供应链的有效运行。[10]郭慧玲从纸质文献和电子书两方面着手,探讨了图书馆电子书馆配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图书馆电子书馆配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在整个馆配市场中电子书馆配的可持续发展。[11]

综上,各位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和角度各异,对于馆配市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相同点表现为:① 馆配市场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平稳发展三个阶段,认同馆配市场的商业特性;② 馆配市场存在竞争无序的现象;③ 馆配市场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④ 主张搭建馆配信息服务平台或纸质图书馆配平台。不同点在于:① 根据馆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苏振才主张制定政策、规范馆配会、建立服务评价体系等。尚庄提出革新采购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与推动合作共赢等对策;② 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肖军介绍图书馆图书采购相关信息并提出馆配营销策略,[12]张晓华认为高校图书馆馆配业务是大型零售书店营销的重要渠道之一。[13]

2 出版社

最初,一些学者着重论述出版社作为生产商在馆配市场中的作为,没有意识到出版社自身也具有直接馆配的性质。潘锦晖认为,出版社没有直接进入馆配市场,均是通过新华书店和民营馆配商作中介完成馆配工作。[14]何皓认为,出版社应从产品、馆配商、图书馆、信息服务四方面做好馆配工作。[15]随着馆配研究的深入发展,大型出版社开始设置馆配中心。宋旅黄统计了850所图书馆入藏的2005-2014年出版的中文纸质图书数据,认为在京出版社与地方出版社在馆配工作上的具体差异表现为图书定价、单品种馆配册数、馆配结构、馆配新书更新率等方面,据此提出地方社相应的馆配市场策略。[16]余侠通过对我国10家优秀出版社网站馆配数据获取途径及对其2012年和2015年进行的两次调查结果的比较,指出我国主要出版社对网站馆配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获取障碍、更新速度慢、模块名称与书目格式各异等问题,并提出把网站馆配数据提高至战略高度、构建营销服务体系、科学合理设置网站类目、取消不必要手续、注重数据的格式与更新速度、构建统一的国内书目数据平台和网站馆配数据的长效机制等对策。[17]

3 馆配商

3.1 馆配商的演变轨迹

笔者曾从馆配商发展角度,对馆配商的产生、现在与未来进行过论述。[18]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馆配商从起初的国营垄断,到民营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再到后来的公办、民营馆配商的势均力敌,逐渐发展为出版社与图书馆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数字资源对图书馆的影响越来越大,出版社和图书馆也要为适应读者需求而转型,馆配商必须顺势而为,做数据信息整合商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配套供应商,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民营馆配商

黄金凤分析了金融危机下馆配市场的发展变化,剖析了民营馆配商在图书馆藏书体系中的地位、面临的困境及对馆藏建设的潜在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图书馆的应对之策。[19]她又分析了高校教学评估后馆配市场的发展变化,剖析民营馆配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20]她认为民营馆配商在形成、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三个阶段中,在促进图书馆采编业务重构进程、加快新书上架速度、拓展图书采选渠道、创新馆配供书模式等方面既产生积极作用,也存在馆配服务缺失、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建议加强对合作馆配商的监督管理,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21]杨遵民阐述民营发行渠道介入馆配市场的构建意义,探讨具体的构建方略,对该平台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22]

3.3 馆配商能力评价

庞丽川通过对馆配商8个方面的能力评价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对馆配商综合能力进行评价。[23]李圆圆等探讨了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图书馆馆配商评价机制的可行性,并对其评价过程进行了演示。[24]甄薇认为图书馆在选择馆配商时需充分考虑三种因素、注意四项原则,提出了图书馆选择馆配商的标准、图书馆文献采购的建议以及构建馆配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25]李伟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两个馆配商提供的2010年和2011年的书目数据和订购数据进行批量统计,得出书商书目数据重复比例、类别分布、当年新书比例、订购图书到馆周期及其到馆率等数据,并对两个书商的采访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26]丁璇等以高校图书馆馆配商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相关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科学的馆配商服务评价体系模型,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给出指向性建议。[27]

3.4 馆配商竞标

吴利萍等认为处于图书分销市场中的馆配商为争夺图书馆这个大客户,纷纷参与图书馆组织的竞标。在图书买方市场,馆配商采取何种竞争策略才能中标而且成为长期供应商是其研究重点。[28]丁金龙针对中文图书采购市场上的馆配商及馆配市场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采购招标环境下的馆配商的竞争与发展导向战略提出了对策。[29]刁慕戈等认为图书馆应采取合理的评标标准,尽可能避免“最低价中标”导致合同不完全履行现象,严格执行验收程序,杜绝不合格图书进馆,以期获得理想的图书采购质量。[30]胡燕详细地剖析了恶意低价中标馆配商的操作方法,指出在招标前图书馆应制定防范条款,搭建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中标后应提高履约保证金,制定有利于招标方的供货期限,远离恶意低价中标馆配商书库与书目,规避馆配商恶意低价中标的风险。[31]祖迪对两家馆配商专题书目的现状进行比对,提出馆配商应该将采访书目精细化形成常态性工作,使专题书目主题更多元、书目质量更高、对象更有针对性、操作更便捷,从而更好地提高书目精细化服务质量。[32]王郁葱等通过分析不同馆配商提供的采访数据,研究采访数据差异对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影响和存在问题,探讨提高馆配商采访数据质量的策略。[33]

馆配商之所以备受学者重视,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馆配商是一个新兴事物,出版社与图书馆直接受制于馆配商的中介性和服务性。随着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未来馆配商将呈现为数据信息整合商、图书馆开放空间服务和社区化服务的供应商、图书馆文创开发工作的设计者、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服务商、休闲娱乐的提供商等角色。

4 图书馆与馆配商

关于图书馆与馆配商,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崔波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配特点、高校图书馆和馆配商的合作进行了分析,认为高校图书馆和馆配商的互利共赢条件已经具备,并将逐步走向现实。[34]时冬梅认为,馆配市场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存在非理性竞争、不熟悉图书馆业务、履行合同不到位等问题,给馆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图书馆应积极研究馆配市场,准确选择馆配商,与馆配商友好合作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高校图书馆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采访环境。[35]李锦秋分析了当前馆配市场中新华书店、民营书商以及出版社直供三类图书馆馆配商的优劣势,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在书目提供、分类编目、图书加工到图书上架等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使合作双方互利共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36]肖竹青指出馆配市场目前存在着非理性无序竞争及诚信缺失等问题,馆配行业应注重重点出版社及品牌出版社的新产品,实行专业化服务,加强馆配行业合作,多渠道促进馆配工作发展;高校图书馆应该选准馆配商,及时跟进新的采购方式,分散对馆配商的依赖,注重馆配商的服务质量,做好招标工作,客观公正地评价馆配商,同时提高馆员的业务素养等。[37]刘丽艳从实际业务工作和合作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延伸采访职责,对天津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加强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建议。[38]张美莉以高校图书市场的购书特点为切入点,总结了馆配市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馆配商选择方面的相关策略。[39]沈秀琼认为,馆配商应通过调整招标竞争策略,创新馆配供书模式,拓展书目信息服务内涵,提供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加强客户关系维护,促进图书馆与出版社的黏合,为开创“蓝海”储备条件。[40]

以上研究主要涉及图书馆的馆配特点、合作、问题、馆配商选择、招标竞争策略、采访模式等,但大多围绕高校图书馆,很少谈及其他类型的图书馆。

5 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

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三者彼此依存,共同促进馆配市场的良性发展。出版社是源头,馆配商起到桥梁作用,图书馆是消费者,出版社既可以与图书馆间接联系,也可以通过其馆配部门与图书馆直接发生关系。从利益角度考察,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三者存在利益博弈。图书馆因其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产品的终端消费者,注重获取质优价廉的资源;而出版社、馆配商均是商业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学者均从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平衡点,以期达到三者共赢局面。

5.1 出版社与馆配商

赵淑芳认为高校出版社要抢占市场先机,有针对性地建立直接面对终端客户的图书宣传推广和服务功能;与信誉好、实力强的中盘商进行合作;要整合出版社的优势资源,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强化精细化服务意识,强化与采编人员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41]

5.2 图书馆与出版社

曾红岩依据市场中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结果,在构建的馆配生态模式中,采取图书馆与出版社密切合作方式,依托统一的网络馆配平台,以成熟的电子商务运作经验完成馆配市场中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的整合,有效提高馆配市场的运作效率。[42]陈大莲对出版社馆配QQ群的调研,认为出版社通过将全国各地的图书采访人员集中到QQ群的做法可加强对馆配QQ群的优化,进一步实现馆社双赢。[43]

5.3 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合作

俞欣认为图书馆、馆配商和出版社三方只有在各自不同的职能和定位中找准方向,努力完善各项配供工程,才能促进市场的全面与协调发展。[44]陈大莲结合当前馆配会存在着数量多、频率密、效益低、同质化等问题,认为应规范市场秩序,对馆配会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整合,并搭建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三方共享的出版信息发布平台,从而推动馆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45]数字阅读正在成为大众阅读的主流趋势,但超星、书生、方正Apabi等几大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数据更新缓慢。顾洁通过梳理中文电子书发展脉络,发现馆配电子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分别指出馆社商三方需要适应的角色变化:图书馆需要专业化的数字资源、出版社要专注专业领域内容价值的发现、馆配商要转型升级促进纸质与电子资源加速融合。最后对中文电子书产业链各方如何树标准、促合作,做好内容创新、平台创新、盈利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有益的建议。[46]杨淑琼从沟通交流机制、协作发展机制、互惠双赢机制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图书馆和馆配商在博弈中求合作、合作中求发展,互惠双赢,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优化与发展。[47]田利以馆配市场为切入点,构建图书馆、馆配商与出版社三方合作共赢的创新模式,三方通过合作、互信与互惠,彼此构成多重“互动”、“自反”协同发展的关系,以期提升三方合作的绩效。[48]张雪冰等介绍了合作共赢的博弈论,对影响馆配市场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并对馆配市场中的三方博弈关系和实现共赢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未来我国馆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9]

上述学者所提出的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三者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出版社与馆配商,图书馆与出版社,出版社、馆配商与图书馆。图书馆馆配链上的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三个主角既合作又存在利益矛盾不断,选择好合作伙伴、处理好利益关系则共赢,相反则同亏。就三者业务和关系,之前已有学者著书研究探讨,但多集中在馆配商的选择、招投标方式、书目管理等方面,而对出版社与馆配商的关系及馆配商的成本核算、企业运行模式、发展方向研究不够。严格来说,出版社在整个馆配市场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与馆配商、图书馆建立联系,全方位、多渠道介入馆配市场的全程,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馆配市场发展的进程。

6 结语

十多年来,学术界对图书馆馆配的研究业已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现有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起步晚,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最早文献为2006年11月25日《出版参考》发表的王化兵《馆配市场三方博弈 数字浪潮推波助澜》一文。[50]2006-2007呈现快速发展,但是之后发展停滞,2015年达到高潮(95条),但2016年为54条,出现下滑。

(2)图书馆馆配研究触角比较深入,几乎触及到馆配市场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图书馆、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与馆配商、图书馆出版社与馆配商等,内容涉及馆配内涵、特征、评价、激励、控制、规范、营销等。

(3)资源类型、来源比较全面,包括期刊论文136条、报纸为250条,国内会议2条。期刊多集中于《出版发行研究》(34条);其他零星分布于《出版参考》(10条),《农业图书情报学刊》(5条),《图书馆学研究》(4条)。未能发现外文参考文献的论文,这映射出部分学者的学术视野还不够开阔,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成果的品位和价值。[51]另外,一些报纸如《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华书目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等陆续刊发大量有关馆配工作研究的文献,值得大家参考与借鉴。

已有的研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针对不足,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转变思想观念,破除研究队伍的分布单一局面。图书馆馆配是图书馆业务工作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参与图书馆馆配研究的人员多为图书馆采访馆员、图书馆管理者、出版社工作人员等,缺少专家如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参与研究,且缺少合作。因此,倡议与图书馆馆配相关的研究机构(大型出版社、馆配商、图书馆、高校信息管理学院等)和专家学者转变思想观念,敢于创新,深入一线,与图书馆馆配相关利益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图书馆馆配研究提供知识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馆配相关学科的权威研究机构、知名专家介入图书馆馆配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图书馆馆配工作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2)拓展图书馆馆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破解其研究内容重复、滞后的现象。由于图书馆馆配研究的文献来源以报纸为主,导致馆配研究学术不强、研究深度不够。期刊以出版发行研究为主,2017年之前与人天集团合作设置“馆配园地”栏目,2017年第一期之后这个栏目取消了。“馆配园地”栏目每期刊发2篇文章,作者多为馆配商相关利益者,如图书馆管理者、采访馆员等,是图书馆馆配研究的主力军;虽也有出版社、馆配商方面的专家,但极少。因此,图书馆馆配研究内容泛泛而谈、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图书馆馆配研究内容可以深入到纸电同步、馆配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与国际合作(用户决策采购,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馆配跨界营销、馆配评价标准、服务规范、招投标、馆配生态链等。图书馆馆配研究不仅是图书馆、馆配商的事情,出版社也应该高度重视馆配研究。如八大出版社,即清华、北大、化工、机械、科学、人大、人邮、电子,馆配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成为馆配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出版社不但应成立专门的馆配服务部,也应鼓励员工开展馆配研究,为后续馆配工作提供指引。

(3)图书馆馆配研究必须与时代接轨,把一些时兴的理念、技术、方法运用其中。如,“互联网+图书馆馆配”;图书馆馆配与全民阅读推广、知识付费、共享经济;纸电同步、馆配电子书共享服务平台、图书馆、出版社与馆配商合作馆配信息联盟;科学数据、荐购系统、微博、微信、QQ群等前沿内容,将成为学者今后持续关注的重点。

猜你喜欢
出版社图书图书馆
我等待……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图书馆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