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新时代,我国的国情发生重大变化.网络媒体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越来越受到网络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张扬与个体孤岛心理并存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大学生思想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心理障碍问题频发,甚至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如何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以进一步科学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者的共同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资格、工作方法和督导培训有着极高的专业化要求.从实践层面看,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主要由高校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来进行,专职心理咨询师人数较少且行政事务繁多,限制了专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深造和能力提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人员主要由辅导员构成.由于编制等人事制度的限制,目前大量存在人事代理和非在编辅导员,且对于辅导员也并没有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强制性规定,兼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和专业督导并未形成常态化制度,也限制了其专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水平和效果.
目前各高校主要通过开设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作为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忽略了不同年级不同心理发展状况的继续性教育教学需要,课堂教学设计往往脱离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体验[2],也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缺乏创新性.此外,在心理健康活动方面,仅仅局限于校园心理社团和班团组织的互助作用,没有关注到校外心理健康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自助-助人-互助”的积极作用,校外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的效用发挥成为空白.
当前的心理咨询与服务主要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和院系心理辅导室进行.实践中,由于师资队伍、经费资金和办公场地的限制,并非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完备的校院两级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更遑论心理咨询名师工作室、心理工作坊等特色化咨询机构的建设.此外,咨询服务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已经逐渐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需要,缺乏最新的科学的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和辅导设施,缺乏心理咨询服务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APP等网络新媒体的建设和维护,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现实需要.
高校主要通过新生入学心理普测进行早期心理危机预防.高校心理普测通用的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工具(如UPI,SCL-90,EPQ,投射测验等)主要以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量表条目为主,通过中国被试的数据,修订建立常模后加以使用.[3]然而,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国情以及新时代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等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被试数据及常模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状况,如果继续沿用当前的测量量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可能产生评价偏差.此外,部分高校也尚未建立起与医疗部门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与转介机制,缺乏日常的工作交流与互动,导致心理危机干预滞后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干预和转介时效性较差.
近年来,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文件为执行标准,全国的各大高校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师资队伍.但是该文件并未明确专职教师与学生的配备比具体为多少,仅提出了不少于2名专职教师的数量最低限.在实践中,高校的办学层次不同,学生人数差别较大.在严格的教师管理体制下,没有具体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师生配备比为依据,各高校难以根据实际需要招录足额的专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导致现实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员不足的现象极为普遍,大量专业的心理测量、个别约谈、心理辅导等工作难以广泛、全面、深入的开展.此外,目前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教师主要依托院系辅导员担任.然而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所带学生人数几乎都在1:200左右,很多高校辅导员还身兼院系党委团委工作,除了新生心理约谈外,难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动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状况变化缺乏紧密的连续性关注.同时,文件并未提出兼职教师的培训督导的规范化要求.兼职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质量和水平普遍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教育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新时代,网络与新科技迅猛发展,网络依赖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和团辅活动模式已经远远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导致教学与活动枯燥乏味,流于形式,脱离大学生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小程序等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十分匮乏,难以满足大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在时间维度局限于5月心理健康月,在空间维度局限于线下实地活动,缺乏持续性、实时性和创新性的心理活动应用,心理健康教学与活动常常出现“创新不足、互动不够、支持不力”的局面,极大制约了心理健康教学与活动的实效性和广泛性.此外,心理咨询量表的被试数据和常模已不能准确反映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且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的硬件设备较为陈旧,缺乏新科技新仪器的启用,严重影响了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和干预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主体划分,目前我国主要实行“校家医”三维联动机制.即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以高校为先导,以家庭(法定监护人)为协助,以医疗机构为保障,三方协同,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但现行的工作模式忽视了社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危机善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校家社医”四维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作为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协助服务对象舒缓心理压力、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建立支持网络、改善生活境况的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引入社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参与大学生心里危机处理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必然趋势,此处的空白亟待加以填充.
梅耶(D.J.Mayer)曾指出,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4]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要求,应当从以下方面着力.
(1)配备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专职教师.针对当前专职教师严重不足的现实状况,笔者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参照《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第12条之规定,按每所高等院校师生比不少于1:4000的比例配备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职教师.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层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专业人才,并给予项目及资金等优惠待遇,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
(2)明确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兼职教师的人员范围及工作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兼职教师不应当仅局限于辅导员,还应当做如下明确:第一,确定党团干部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由党团干部主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宏观指导;第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教师,以课堂(包括网络课堂)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认知及拓展知识的传授;第三,建立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和心理咨询师首问负责制.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并与高校心理咨询师协同及早识别、科学研判、及时干预心理危机学生.同时实行首问负责制,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动态关注,与其他部门协同及时转介、诊治和康复.
(3)加强专兼职教师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在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年度培训和专业督导机制的同时,着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兼职教师专业培训和督导.应保证党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专题培训.每年安排至少一次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兼职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并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并给予经费支持.
新时代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课堂作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宣传的前沿阵地,不仅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还应当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开设必修及选修课程.如情感教育、责任教育、自我探索、压力应对、情商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社会情绪学习等呼应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此外,还应当集合优质师资,开设一批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并上传网络供学生在校外随时观看学习.
在心理健康活动方面,应当着力建设校内校外双向实践活动机制.在校内,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协会或社团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心灵分享会、同伴读书会及“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等学生互助活动,同时也应当借助社区、社会卫生服务机构及公益组织的力量(如红十字会、社会福利机构)积极帮助支持学生联络建立校外心理健康服务和实践基地,利用校外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学生重新建构或完善自我认知,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在拓展实践中锻炼提升,实现自我成长.
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新时代,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提高心理咨询室及辅导室软硬件设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引入最新的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以及生物反馈仪、眼动仪等新技术新设备,科学测量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新时代高新技术网络的隐私保护、高效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建设网络心理教育专题网站(网页),开通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健康问卷、网络心理测验等,探索网络心理辅导,落实网络心理治疗,建立网络心理档案.[6]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矩阵作用,利用新时代互联网全民参与的特点,开发微信、微博公众号以及心灵之窗APP、心理健康网络BBS等,搭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多维网络体系,通过学生易学易用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活动.
(1)编制本土化心理测量评价工具.建议加快编制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和复合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本土化心理健康评价工具,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评价依据.事实上,目前国内一些著名心理学专家学者正在积极投入这项工作,显然,编制一套权威的、标准化的、有中国常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是目前摆在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2)健全“校家社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联动机制.畅通高校、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和医疗机构四大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提高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和医疗机构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参与频次和反应能力,即每周固定一个工作日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当地精神医疗机构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互派交流,通过亲临现场、模拟演练、案例研讨等形式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切实做到工作及时有效的沟通以及心理危机学生的科学诊治和及时转介.此外,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当着力培育有资质的社区社会工作者、心理服务志愿者等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方面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充分利用其在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社区矫治、社会帮扶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及优势,积极引导心理危机大学生在康复过程中以及危机事件后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重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参考文献:
[1]沈克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安徽日报,2017-06-19(007).
[2]李海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1):49-52.
[3]俞国良,侯瑞鹤.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5,36(8):125-132.
[4]李巧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取向与实证研究—基于人文精神视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57.
[5]张巍巍,石岩,张灵聪.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以某高校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21-24.
[6]孙江洁,张利萍,解方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