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张“诗”“书”“礼”“易”样样精通,就是这种文化思想,铸就了中国无数文人雅士。他们个个称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从此,他们就成了后人学习的模范,同时也为现代人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像古人那样泛读诗书,达到博古通今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是中国古人获得成功的途径,也是唯一被认可的途径。虽然这种途径创造出了不少成功人士,但是也有很多的人才被这种思想所掩埋,最终一事无成。他们也许并不喜欢这种方式,他们追求的是某种兴趣,而这种兴趣包括任何事物。但不能得以发展,被磨灭了。也许有人认为兴趣只是一个耽误学业的东西,应该抛弃自己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业中。但是,事实证明兴趣也是可以造就一个成功人士的。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发明、文化进步,其起源都是由于科学家、文人、大师、工匠对某一事物“玩”的兴趣。
“玩物”能立志。有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玩物”也是一位优秀的老师,它能将你的精力最大限度的集中到某一事物上,让你产生往某一方向努力钻研的欲望,为此付出而不后悔,并渴望有所建树。阿姆斯特朗由“玩物”走进了航天事业的大门;牛顿由“玩物”走进了经典力学的天地;袁隆平由“玩物”走进了栽满杂交水稻的绿色田野。如果没有“玩物”的精神,哪会有这些伟人立下宏志,哪会有这一项项灿烂的成就?可见“玩物”是播种志向的沃土。
“玩物”能成志。书圣王羲之幼时痴迷于书法,勤于练字,所用磨墨之水成缸,所用洗笔之水成墨,作品《兰亭序》更是惊世之作。古往今来,练习书法之人数不胜数,为什么最终成为书法大家者少之又少呢?这是因为能成为大家之人具有“玩物”的精神,浓烈的兴趣使他们在追逐志向的坎坷路上所向披靡。再高的山,在湍急的河流,也只是脚下的“细浪”。“苦”也成了“乐”,因为自己选择的路怎样都能走下去。所以“玩物”是成志的最强动力。
“玩物”能乐志。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人生的真正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玩物”其实也是这种状态,能“玩”成“志”,这是人生的一次圆满。一个没有自己无限热情和兴趣投入的志向就算完成了,也不会带给自己无限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显然,具有“玩物”的状态才能甜蜜的摘取成功的硕果。
由此可见,“玩物”的过程是为“得志”打基础,“玩物”是“得志”的一个重要途经,适当的“玩物”有利于“得志”。所以,玩物未必丧志,“玩物”有可能还能够帮助“得志”。
总结陈词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人不缺玩的物,但同时也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人各自有志。“玩物”是因为内心的空虚所致,“志”是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玩物”是人所欲也,“志”亦人所欲也,同时坐拥物质和志向二者,不因“玩物”而丧“志”,不因“志”而疏离“玩物”,在“玩物”中明志、长志、成志,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