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纪广洋
智者的头脑和心胸,也像这孕育泉水和瀑布的山头一样,易于接纳和吸收外来的知识和心灵营养,厚积薄发地产生自己的智慧;更像这个盛满细纱的竹筒,既不能空虚,也不能凝结……人们常说的“头脑开化”’和“虚心接受”,就是这个道理。
寺院建在半山腰,寺院不远处有一挂四季飞流的瀑布,即使在寺院深处、在闭门的禅房里,也能听到哗哗啦啦、潺潺淙淙的瀑布的声音和清韵。瀑布的源头是一眼清冽的山泉,寺里的用水就是从这个山泉汲来的。
有一天,一个小沙弥汲水回来,对山泉的水源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高高的山上都能冒出泉水来,那山下的水井怎么不冒水呢?再说了,山泉上边的山头既不是很大,又没有存水的凹处,这一年四季源源不断的泉水来自什么地方呢?他越想越困惑,就去请教一位高僧。
高僧就取出一个下端有漏孔的竹筒,让小沙弥往里倒水。小沙弥一边倒着,竹筒一边漏着。小沙弥只要一停止倒水,竹筒里的蓄水很快就流干净了。高僧就在竹筒里盛满细纱,再让小沙弥往里注水。这样一来,不用往竹筒里注多少水,竹筒下端小孔里的细流就淅淅沥沥地流好长时间。
看小沙弥仍然一脸迷惑的样子,高僧就开导说:“泉眼上边的山头就好比装满细纱的竹筒,内在的结构不全是坚硬的顽石,有一部分是糠木一样的吸水石,每逢雨雪天气,它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保存大量的雨水雪水,为泉水瀑布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既是大自然的神奇,又蕴涵着物种世象的一般常理。”
小沙弥就豁然顿悟地说:“多谢师傅开导,弟子这次明白的不仅仅是山泉的原理了!不过,我还有一事不明白——师傅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现成的、钻了漏孔的竹筒呢?”
高僧微微一笑,不无幽婉地对小沙弥说:“这是当年,我像你一样,还是小沙弥的时候,汲泉水的路上,也萌生了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向寺里的一位老法师请教。老法师为解答我的问题、启迪我的智慧,特意制作了这个竹漏。老法师圆寂之后,我就收藏起这个对我来说非同寻常的竹漏,它曾经为我开启了智慧的灵泉……”
其实,智者的头脑和心胸,也像这孕育泉水和瀑布的山头一样,易于接纳和吸收外来的知识和心灵营养,厚积薄发地产生自己的智慧;更像这个盛满细纱的竹筒,既不能空虚,也不能凝结……人们常说的“头脑开化”’和“虚心接受”,就是这个道理。顽而不化的头脑和死心眼儿,成不了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