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我是2017年8月卸任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镇外”)校长的,所以,“镇外”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共”校本化行动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这回要站在所谓“专家”的角度,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再次打量曾为之付出努力所构建的“五共”机制,就得回到专业的立场,理性地来审视“五共”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共同体”是一社会学概念,早在1887年就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来,他认为:“‘共同体’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学习共同体”作为教育学概念是博耶尔1995年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中首次使用的,他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而霍德把学习共同体理解为“由具有共同理念的教师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究,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事业”。
根据以上学者对学习共同体的理解和界定,我们可以发现,“镇外”“五共”教师专业发展样态也是符合这些基本理解的,甚至还丰富了这些表述,具体说来——
第一,“五共”学习共同体是对一种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该校文化是呈体系化的,其中核心理念是“爱就开心”,“爱就开心,是‘Education’的谐音。意味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愉悦发展,让校园成为创新的乐园”。这一文化的本质是引领教师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激励,以赢得职业的幸福感,同时又倡导以“创新”为乐。回顾“镇外”十几年的办学历史,仅课堂改革就经历了“合作学习”初级阶段、“学习优势”阶段、“E学习”阶段、大数据阶段这四个阶段,而不断学习、整体推进、系统推进则成了改革发展中必须要完成的功课。只有秉持“爱就开心”的基本理念,如荀子所言,“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方能持续进步,也就有专业意义上的高品质的“开心”。没有这一文化的认同,也就难有“五共”的系统呈现。
第二,“五共”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它是共同体形成和维系的关键。“共读”是向大师们学习,“共写”是向自己学习,“共听”是向专家学习,“共享”是向同伴学习,“共研”是向问题学习。如果说,是什么贯穿了“五共”的始终,我们以为还是学习。没有学习,学校的各项改革就不可能“与时俱进”,如同今天的智慧校园建设,每一位“镇外”人,又面临着新的学习方向。学习在本质上不仅是个体性的,倡导专业发展以提升自我职业幸福指数为旨归;更是社会性的,为推进教师学习的深度,必须鼓励团队协作和组织化学习。“强调教师的学习不是一种外源性的附加功能,相反,学会如何持续性地共同学习,这应当成为教师这一特殊专业的‘习惯性活动’。”
第三,“五共”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形式是互助合作,合作是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基本行为方式。“镇外”课堂教学模式是“合作学习+”,应该说,不仅是课堂,学校的各个层面都有浓郁的“合作文化”,在“共读”中互相砥砺、促进;在“共写”中互相学习、启发;在“共听”中对话、质疑;在“共享”中寻找目标与创见;在“共研”中凝聚专业共识、寻求专业良策,努力实现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的共赢与互促。学习共同体“让教师在互相间的交流和沟通中获得心理支持,交流新的想法,通过分享材料和资源,一起计划和实施,减轻了自己的负担,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第四,“五共”学习共同体的结果是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于2003年7月在原镇江市第十二中学的基础上挂牌成立,之后几年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师资的需求和文化的认同成为发展中必须要迅速解决的问题。以共同体的方式行走,便于互相砥砺、互相教练、互相成全,以便视阈融合达到更高的专业境界。同时,专业发展又有多元路径融合,“一个不能少”。当然,这种“五共”,绝不是扼杀教师的个性,“共”,却不追求同质化,相反,是在发展每一位教师内在的潜能,“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所关注的重点应该并不在于寻求共识,而是强调不同意见的表达”。
第五,“五共”学习共同体校本化的特征是日常化、实践化。基于实践的研究与研究的实践才是活的知识,才是知行合一。“五共”在每一份工作、每一节课、每一次言说中。读书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为实践寻找理性的支撑;写作是基于问题的深度描述;聆听是来自实践困惑后的专家良方;共享是具体深入的微创新;研究是每一个微格的专业解读。而且,“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第六,“五共”学习共同体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最近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五共”策略的实施,教育的新时代是出卷人,“镇外”教师是答卷人,而学生才是阅卷人。“五共”的两个着力点,一是“镇外”的“五自教育”(健体自觉、交往自信、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一是“合作学习+”。前者是为培养学生的自塑性品格,后者是为了由教师“教”转而为学生的“学”;由个体的“学”,转变为合作性学习,以培养合作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如果说,学校文化是“五共”的逻辑起点,那么,学生的发展就是“五共”的终点。
我们知道,学习共同体的完美形态是“学习型组织”,自我超越、合作文化、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和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成为学习共同体的新要素,创造性张力、系统思考、深度汇谈成为提高其效能、加固其根本的关键策略。相信随着“镇外”“五共”学习共同体实践的不断丰富,其内涵和意义也将更为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