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汇哲
(江苏省盐城市城镇排水管理处,224001,盐城)
江苏省盐城市地处里下河水网地区,市区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量众多。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424 km2,骨干河道306条1 039 km,非骨干河道363条299 km,其中新洋港、蟒蛇河、串场河、朱沥沟、皮岔河、小洋河、通榆河、川东港、江界河等流经市区,是盐城主要的生态水脉和生态走廊。建市30多年来,盐城经济发展与日俱增,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加之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瓶颈制约问题,亟须在巩固现有治理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新的治理方法,并着力研究解决。
近年,盐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居民大量生活污水以及人畜粪便直排入河,特别是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不到位,雨污不分,部分企业的污水未经达标处理偷排至市区河道,加之河道水系不畅、清淤不及时、日常管护缺失等原因,致使市区的部分河段出现水质恶化、嗅味异常,甚至发黑发臭的现象,不仅丧失了河道应有的生态功能,而且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和沿河居民生活。2017年盐城市建设局委托第三方进行的水质监测数据结果显示,盐城市区建成区整体水质状况不佳,第Ⅲ防洪区118条309 km河道中,劣Ⅴ类水体占到57%;重度黑臭河道24条28.6 km,占总长度的9.3%;轻度黑臭河道28条49.6 km,占总长度的16.0%。各考核断面水质经常超标,多为Ⅴ类、劣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
自2013年11月起,盐城市全面实施市区核心区108.73 km2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完成投资达29.1亿元,全面完成54条225 km骨干河道、64条84 km非骨干河道整治任务。其中2014年投资4.4亿元,完成8条骨干河道整治;2015年投资12.6亿元,完成30条骨干河道整治;2016年投资8.6亿元,完成16条骨干河道整治;2017年投资3.5亿元,完成64条非骨干河道整治。通过系统整治市区核心区河道,不但沟通了水系,改善了水质,增加了水容量,而且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和生态换水能力,美化了环境,凸显了社会综合效益,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为全面打好市区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2017年3月,市政府成立盐城市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盐城市市区黑臭水体治理行动方案》,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巩固”等五项措施,接续对江苏省明确的海纯河、大洋中心河、大洋跃进河、盐塘河等黑臭水体进行集中整治。但由于盐城市区建成区河道多且密集,涉及问题较多,治理难度较大,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仍未能得到全面彻底的根治。
盐城市污水管道建设参与部门和单位较多,且一直未成立专业的排水设施管理机构统筹工程建设规划,导致建设标准不一和联动机制不足。没有落实专业养护机构负责厂、泵站、管网之间的衔接,对污水管道现状不了解。部分管道截污不彻底,尚未对初期雨水进行处理,污水入河现象难以根治,点源、面源、内源污染比较突出。同时,盐城非汛期上游水量较少、水质差,加之市区河网密布,水体流动性差,河道人为损坏严重,河道内乱建、乱搭、乱填、乱倒现象随处可见,导致整治后的河道水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依然会迅速恶化,出现反复黑臭的现象。
盐城市污水管道建设的历史较短,如开放大道、黄海路、世纪大道等市区主干道原为国道或省道市区段,建设时未设置污水管网,大部分主要道路也未建设污水管网,造成周边污水收集难度大。经过多年发展,周边配套建筑设施密集,路面下已无法再埋设污水管道。同时已建管道工艺落后、标准低、完好率低。部分污水主管道在设计时使用波纹管,一旦损坏,无法修复,影响污水收集,一些采用拉管工艺的管道容易被垃圾和污泥堵塞,难以清掏,无法使用。
盐城建设初期,限于当时的建筑工艺水平,全部采用雨污合流管道。老城区道路下的雨污合流主管道管径一般在800 mm以上,截污的难度相当大。由于污水直排河道,在2013年开始的河道整治行动中大量采取了末端截流的工程措施,雨污合流管道被截流会造成强降雨期间上游受淹,河水上涨后也会通过溢流井倒灌进入污水管道,对整个污水收集系统影响较大。
针对盐城市区建成区河道整治及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做法,盐城市宜采取内源控制、外源减排、强化监督等措施,加大治理和管护力度,突破传统治水思路,创新流域整体治理模式。采用“全流域统筹、全打包实施、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合作、全目标考核”的模式,提升环境容量、消除黑臭、改善区域水质、提高水安全等级、打造沿河景观带、挖掘当地水文化,实现“碧水畅流、岸绿景美、水韵盐阜、湿地之都”的良好愿景。
(1)清淤疏浚和活水补水
根据盐城气候特征和降雨情况,选择合适的季节清淤,以保证清淤后的水质满足黑臭水体治理的要求。同时以城市再生水和雨(雪)水等作为补充水源注入治理后的水体中,加速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转化。通过提升泵站使水体实现流动,增加城市水体的流动性和环境容量,减少水体黑臭发生的概率。
(2)生态修复
通过增氧、建造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种植和驳岸修复等方法,改善盐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适合与清淤疏浚同时进行,以较好地保持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同时修复受污染地区生态环境。
(3)海绵城市建设
结合盐城市区建成区河道实际状况,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思路,围绕建设 “百河之城,水绿之城”目标,突出海绵城市理念,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苏北里下河腹地平原河网地区海绵示范城市,打造生态文明城市。盐城海绵城市建设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水生态,以修复、开发岸线相结合,提高河道生态岸线比例,河道清淤,恢复水体动力性,增强水域岸线活力;二是水环境,以“渗”“净”为主,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标,进行合流制改造,综合整治工业区及老城区的黑臭水体;三是水资源,以“净”“用”为主,加强工业区的水循环利用,增加再生水利用量及设施;四是水安全,以“滞”“排”为主,加强圩堤建设,提高防洪标准,封闭防洪圈建设,开展排水管道及出水口维护清淤工作;五是水文化,挖掘滨河水文化空间,串联城市公共空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终实现 “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强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1)建立健全河道治理档案
对盐城市区核心区118条河道全面开展污染源调查,特别是对医院、餐饮等排水户开展重点普查,摸清河道污染的“家底”,实行一河一档,建立河道污染台账。针对查出的问题,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将盐城大市区范围内所有排水户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在源头上做好管控。
(2)全面开展污水管网升级和改造
对现有管网进行检修、维护、升级,并逐步铺设新的管网。新建地块推行低影响开发海绵措施,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污水管网升级和改造后加大污水收集率,提高污水处理率,有利于改善城市水环境。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严格环保准入门槛,按照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实行差别化的用水、排污政策,强力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工业、农业、服务业污染整治提升,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同时实施“腾笼换鸟”,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减少污染,做到标本兼治、水上水下同步治理。
核心区河道管护应当明确牵头单位,统筹考虑城市河道、道路、绿化和生活垃圾处置等工作,开展“四位一体”综合管理。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四级河长体系,实现盐城市区建成区所有骨干河道和非骨干河道监管全覆盖。围绕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强化监督与考核工作,每日信息汇总派单进行后期跟踪,确保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保证城市河道的长效管护,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1]田建波,范擎虹.浅析我国黑臭水体现状及整治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6,23(8).
[2]胡洪营,孙艳,席劲瑛,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分析[J].环境保护,2015,43(13).
[3]宋宜嘉,梅凯,王先明.我国城市合流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的思考与对策[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
[4]高小平.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15,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