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微

2018-01-29 03:12龙波涌
江苏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学校

/龙波涌

全球化时代,互联网、物联网高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无疆界冲击,形形色色的洋文化不断涌向我们的世界,渗透到学校、家庭和个人,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复杂的发展趋势。在识字之初、为人之始的小学阶段,在个体成长打底色的重要阶段,正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培养的黄金时期,如何让他们在纷繁迷离的世界中保持定力,形成正确的“三观”,自信迈出走向未来坚实的第一步?这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慎思远虑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坚定信念,主动担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对教师而言,面对为人之初有如一张白纸的小学生,教师应有“以天下为已任”的教育使命和情怀,承担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大责任,深思熟虑,慎重“下笔”,确保万无一失,帮助学生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对学校而言,一校应有一校的特色,在强调核心价值观及教育共性的同时,亦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整合利用本校资源,发挥本校特长,呈现各自教育特色。深圳市盐田区田心小学老校长李银军曾作为深圳市盐田区第一批海培学员到美国学习,在培训期间,他惊奇地发现某校图书馆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上,中国版图区域居然写有一行汉字——“到各国去传我们的道”。这给了李银军校长很大的触动。此后,在李银军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不遗余力,全力发展,把田心小学成功打造为特区的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美国文化中透出的积极布道、力争成为世界主流、抢占文明制高点的意识,渗透在各个领域,而我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在世界文化的潮流中日渐被西方文明所排挤,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如何让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何去广传“我们的道”?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心怀危机意识,敢于面对、勇于担当、积极思考、踏实行动。

二、以写字教育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自觉走进传统文化领域

写字既是启智之初,更是为人之始。方块汉字,开两肩而平四角,讲究重心,平稳庄重。楷字结体,严谨细密、铁画银钩、颜筋柳骨、正气千古。汉字及其书法,蕴含了丰富的人生价值哲理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教化力量。从书写的物理学角度分析,字要平正并符合透视原理,与坐姿、体位、手形、视角等诸多因素有关。故写字须坐姿端正以求身正,然后才能保证心正而后视正,再后才能保持手心相合、行意相契而致书正。由此自然引申为道德价值命题、人生价值取向命题。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心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就是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开始的。学校在二年级中开设写字教育实验班,每周开设两节写字课。通过一年的实践,发现效果明显,实验班的学生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而且性格也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要文静一些。教师也普遍反映写字教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于是在全校推广。此后,学校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名校”等荣誉称号。

三、加强课程建设,让校本课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在小学学习阶段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最好的途径,只有进入课程表,教育教学质量才得以保障。在国家规定的小学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虽然各学科教材里或多或少有涉及反映民族特质或风貌的文化元素,但都比较零散。虽然,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管理体制给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空间,也给予了学校个性发展的可能,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小学阶段具体实施课程教材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谨慎选择。田心小学就是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改革、教材整合等办法开设了专门的写字课、国学课,让每个学生每一周都享有写字课、国学课教育。同时,将字理识字、武术、围棋、陶艺、国画、古筝等极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内容融进不同年段的语文、体育、品德、美术、音乐等国家课程中,让学校的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并不断调整,编制成校本教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有了载体。我校书法教师自编的《硬笔书法》《硬笔书法天天练》《律动的点画——小学生硬笔书法简明教程》等,作为课程建设的优秀成果,倍受省内外兄弟学校的追捧。

四、以课堂教学为抓手,让学生喜欢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的落实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需要有专门的科组进行教、研、训。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课有意思,不难学?这就需要教师花功夫,讲求教育艺术。例如在一年级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推广阅读《弟子规》时,可以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联系起来,紧扣《弟子规》古今对照,贴切实际,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智慧源远流长,经典就在生活之中。如: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已知许多“孝敬”的规矩,父母喊你名字,你要马上答应;父母安排任务,你要马上去完成;孩子要专心听取父母的教育等,古时候《弟子规》也是这样要求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再如:家长、老师让你去找人,你要马上去办;若是没有找到,也要回复,这才叫礼貌,用《弟子规》的表达即“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再如,从小接受的卫生习惯教育,早晨起来要上洗手间,洗漱干净、穿戴整齐等,这早在《弟子规》里就有要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诸如此类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弟子规》就在生活中。再如:在推广诵读《三字经》学习最后一部分“犬守夜,鸡司晨,敬不学,曷为人……”教师就以微视频,看“我”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就像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后来在金文、小篆体有所改变。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体现古人对于“我”寄予厚望:强大自我,保护自我,才能成就自我。那么,古人是怎么来教育孩子成就自我呢?这样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有识字课、书法课,教师先从故事开始,讲字的起源,让学生形象感知字的演变过程,然后再去学习字的结构、理解字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有趣有意思,学生自然喜欢。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让校本课程的价值在现实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学校也因此获“全国语文课改示范学校”“国学经典教育试验基地”殊荣。

五、营造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质的校园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建筑、植被绿化、指示标识、功能场馆、楼道操场等等,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是教书育人的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实现育人功能是校园环境本身存在的价值,同样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校园中除了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一训三风”、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等等之外,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让学校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相得益彰,让学校的灵魂可视可赏可思可育人。例如将圣贤塑像、经典楹联、格言警句、蒙学经典、传世名帖、绝代书画等等,以恰当的形式融入校园环境,让师生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受到熏陶。田心小学在校园中立圣贤孔子铜像,将孔子思想中与校本办学思想相吻合的“学思并举,追求大同”的理想融入绿茵与繁花之间;在学校开放大厅、德育大讲堂等合适的墙面上拓印上本校教师书法作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教学楼的走廊,接待室、食堂的宣传栏、展示栏和绿荫地等,处处可见与环境功能相匹配的书画作品。这样,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既将环境的美化与育人价值融合于一体,又将经典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主题连接在一起,较好地实现了学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育人功能。

六、搭建丰富的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文化自信

1.在校内创设学生展示的舞台。常态开展班内、年级、校级小小书法家、国学小讲师、课前诵经典、说名人故事等活动。每学期进行国学文化活动周活动,全员参与,人人登台。

2.在德育体验活动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结合重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开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通过节日的来历与习俗,经典诗词知多少,参观历史博物馆,节日与名人等等专题,培养学生自主了解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中、西方节日文化的比较,如将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七月半”与西方的“南瓜节”等等进行自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和理解文化差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3.积极倡导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机。如让国学小讲师走进家长学校课堂,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读“三百千”,一起看《家风》《家教》等。学校在开辟的德育大课堂如升旗仪式、德育微讲堂、开学典礼、经典诵读、书法比赛等活动中让家长孩子齐上阵。

4.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区、街道各级组织的公益活动。如给居民送福字、送春联,为来深建设者表演节目等等,既锻炼学生,又传播文明。田心小学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学生入社区写春联已坚持十余年,深受民众的好评。

将优秀中华文化融入小学课程、融入小学课堂,是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的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不仅是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进一步在小学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学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