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研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索研究,指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自行设计、自主探索、自觉参与的研究形式。师生共研作为新型的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课时安排得较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笔者思考与努力的方向。为此,笔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校本课题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此,开设师生共研课题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笔者在初中三个班级各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学生,询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学生在心理学与生活中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最关注哪些能力的发展;学生希望在探索研究的哪些方面得到指导;学生希望课程以什么形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催眠、从众心理、变态心理这三方面感兴趣,希望发展自己的创新与交往能力,希望教师能够及时解答大家的疑问、指导研究方案设计并希望课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
了解学生的需求后,教师需要结合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思考,从而确定课程选题。相较于催眠、变态心理,从众心理的选择角度更加明确,研究的可操作性更强,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与交往能力。因此,此次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选题定为“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探索研究”。
通过选题环节,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参与权,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能动性。
校本课程需要从源头上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教授为主、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局面,达到超越狭隘的现有教学内容,让教师、学生真正地实现在课堂上双向互动的目标。同时,校本课程需要做到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让学生思考、参与、分享与交流。师生共研校本课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分工的方式自主研究,找寻问题的答案,再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分享知识成果,让学生充当课堂的真正主角。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讲者、主导者,而是观察者和矫正者。
在“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探索研究”的师生共研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众心理,教师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各组从不同方面了解从众心理,并制作课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从从众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从众行为在生活中的体现与运用、从众的原因、从众的影响和建议、关于从众的一些生活实验等方面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与收集。
小组成员组内分工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课件的制作、面向全体成员的汇报等,通过最终的交流、合作顺利完成知识的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他人的老师,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积极参与制作课件,并勇敢自信地站上讲台进行主题演讲。
在前期大量的知识铺垫后,学生惊喜地发现,内在的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外在的实验设计体现出来。设计怎样的实验内容,利用怎样的实验场所,达到怎样的实验效果,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进行思维碰撞。
关于实验场所,师生共研心理校本课程应充分利用周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真正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研究设计者,每一间教室都是课程实验室,实现在学校、社区、自然环境中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智慧。
在本次“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探索研究”的师生共研中,学生懂得充分利用周围可用的资源,在学校教室、操场、周围的大型购物商场、周边的大学校园中进行课程探究。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经过思考和讨论,大胆设计并实施了4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绳子实验,面对根本不存在的绳子,在实验人员的引导下,行人会怎么做。(2)站立实验,实验人员在每次的敲击声中都会集体起立,然后坐下,不断重复。几位不知情的实验对象见了此景会怎么做。(3)脱鞋实验,众所周知,进入教室根本不需要脱鞋,可是在实验人员的带领下,学生会怎么做。(4)抬头实验,实验人员集体抬头,大多数路过的行人看到这一幕,会做出何种反应。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确实会做出从众行为。
师生共研心理校本课程的开展形式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多样性、可行性、创造性是其主要特征。学生可以使用问卷调查、专家讲座、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
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中,问卷调查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收集人们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是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一种很好的探索工具。如学生为了弄清大家对于从众行为的了解程度和具体看法,设计了关于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调查问卷,面向不同群体进行施测。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发现大家对于从众心理与行为并不是很了解,存在许多误解,探究并积极宣传从众研究,帮助大家合理地利用从众心理显得尤为必要。
邀请专家讲授与课题有关的科学知识或最新发展,可以扩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生而言,借助这种公开或半公开的学习形式,能够真正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应对技巧。在“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探索研究”中,学生为了探究“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特点”“青少年从众心理与成年人的不同”等问题的答案,邀请相关专家开设讲座,答疑解惑。
人物访谈是指通过小组成员和受访人面对面的交谈来了解研究主题的相关内容。从众心理跟犯罪行为有关吗?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从众心理?为了了解这些问题,从众研究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公安局警官,通过沟通交流,小组成员对从众心理与犯罪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对研究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方向也更加明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力求有新发现、新思维、新感受;要能够学会考虑到时代的特征和研究的可操作性,不断凸显自己的创造力。
结题汇报作为师生共研课题研究结束成果的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学生要以课题组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汇报,主要围绕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果和研究建议,全方位地展示研究成果,并积极向师生宣传从众心理的利与弊,倡导大家在生活中理智从众。
结题汇报是师生共研校本课程的最后一步,它需要学生回顾、分析与反思总结一学年的研究过程,并通过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语言展示出来。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并最终达成统一观点;要懂得合作,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艺术;要相互积极配合,展现团队凝聚力。整个过程是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过程。
在校本心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共研需要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真正地落到实处。目前,师生共研心理校本课程还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其开发和实施尚无完善的体系,涉及的理论依据、实践方法和评价标准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尝试与探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落实校本课的所有环节才称得上真正有效的、有益的师生共研心理课程。
师生共研心理校本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它的个性化、探索性、创造性决定了课程效能出现的延后性。虽然师生共研的活动成果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但它对学生能力的影响是内隐的、长期的。师生共研心理校本课程应使用多样化、科学化的评价方式,尤其要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师生共研课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特、有思辨能力、有创新潜能的人,这也是师生共研的魅力。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历练。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关注学生自身知识生成。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才能与学生携手并肩,共同探索,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