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界定,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也需要与时俱进,找准切入点。
提及新型城镇化,一般认为与职业教育最为切近的可能是农民工和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转移农业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要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要努力使未升入普通高中、普通高等院校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然而,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却远不止于此。联合国于2013年12月18日发布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表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普遍处于长期低迷态势,全球经济进入了“新平庸”时代。在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了以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有效实现,需要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功能定位保持动态化,并进行必要的拓展。
有学者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结构性问题将成为就业的主要矛盾。相对来说,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及城市本地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较为突出。而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就业竞争力较弱,其就业形势比高校毕业生、城市本地就业困难群体更为严峻,更容易加入结构性失业大军。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7%。由此看来,当前受过教育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供给已严重不足。相关研究表明,“掌握了技能的农民工比没有掌握技能的农民工就业稳定的机会比率高1.68倍”。
在结构性失业压力下,职业教育所能提供的技术技能教育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需拓展供给面向,又需优化供给模式。比如,以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需求为中心,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使新型城镇化建设衍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升级均具有相应的人才支撑,推动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好地达成。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中稳定就业,有助于扩大和稳定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的时代下,文盲的内涵与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国的剩余文盲依旧有5000多万,且有反弹迹象。自“两基”目标实现以来,扫盲工作似乎逐渐淡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视野,但从国家宏观统计数据来看,文盲率出现了反弹。因而,虽然“两基”目标早已达成,可在“后扫盲”的新形势下,继续开展扫盲教育仍有其紧迫性与必要性。其中,新型城镇化涉及的传统农民、新型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的扫盲又出现了新的态势。
功能性文盲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功能性文盲主要指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欠缺相关新技能和综合素养的人。在以口头交际占优势的文明中,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也可能不感到同周围环境的隔阂;而在技术发达的世界里,以书面语言的交际为前提,不能读解书写符号的人与能读写的人相比,必然处于劣势。可见,扫盲不仅仅是提升劳动者一切社会共通的单纯的技术能力,而且包含了文化层次上的基本概念及价值观的普及。
对职业教育而言,新时代背景下所需的“基本技能”包罗万象。技术技能教育需要在专业面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诸多创新。比如,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并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所涉及的不同的劳动者层次和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针对老一代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的特征,职业教育需要承担基础文化知识补习的任务;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新技能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开展相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针对进城农民工为主的“新市民”及其家属缺乏城市融入相关知识技能的问题,需要加强社区职业教育,使“新市民”及其家属具有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的技术储备和素养准备。
当前,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民性、大众性的重要体现。《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7017万人。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的具体工作部署。缺乏基本的文化技能教育,是导致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诱因,“教育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包括职业教育救济在内的教育救济在我国源远流长,而对作为弱势群体却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农民工(包括老一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实施带有“救济”意蕴的教育与培训,不仅是我国传统教育救济理念的当代发展,也是其在教育领域实践的典型个案,并且具有深刻的时代性。
着眼于教育公平的职业教育救济制度优化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制度设计:一是构筑农村和城市统筹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明确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国家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推动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做到农村与城市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三是在职业教育内部畅通的基础上,构建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更为广泛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