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不是按学校的专业性质划分的普通本科院校,而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新建或改建的本科院校。从办学主体看部分是公办,部分是民办。公办应用型本科基本都是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求学者服务。民办应用型本科由于投资多元,地域性特色大多比较明显。从教育体系看,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主要也是工程型技术人才。但由于办学总体水平、求学者的实际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等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办学工作时更加注重校企合作,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不断改革办学模式。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应用型本科的产教融合与运行机制创新两大方向展开。
对于近十年来才兴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如何创建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善加利用高校和企业的诸多资源,如何形成良好的产教融合环境等都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安徽合肥学院、江苏淮阴工学院以及浙江省宁波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走出了各自的产教融合创新之路。
第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改“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发掘出一条模块化教学体系反向设计路径(行业企业深度调研—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分解成子能力—确定子能力对应的知识点—构建模块—组合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第二,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包括共建模块化课程、企业课程以及双师型课程;第三,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推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开展模拟企业场景的实训以增加真实性、真实项目驱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第四,毕业设计强调“真题真做”,论题须源自企业的实际问题,学生须从实验、实习、工程实践或社会调研等真实经历中寻求答案,完成毕业设计;第五,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和评定办法,构建全员参与的全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建立校内校外质量监控制度。
此外,为了加强产教融合的保障体系,学校从三个方面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一是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为产教融合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打造“双能型”师资队伍,为产教融合提供师资保障;三是校企共建实验室和合作平台,为产教融合提供条件和资源保障。
淮阴工学院是一所省属地方办学的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现有八大学科门类,多年来重视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淮阴工学院的发展目标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水平有“三维度”,即同层次高校中的高水平,行业和产业内的高水平,工作服务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型体现为“三要素”,即专业设置上更强调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上更强调应用特质,科学研究上更强调区域服务。
第一,全面推进协同育人。学校扎根地方打造中兴学院育人平台、农垦学院育人平台,培养计算机、农林畜牧专业技术人才;对接地方企业打造台商学院、淮商学院,点对点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全面服务区域科技发展。主要包含两方面工作:校企合作与校地融合。校企合作即学校致力于推动政产学研合作,调动多方力量提高办学质量;校地融合指学校近年来坚持实施“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挂钩一个县区,服务10家以上规模企业,实现1亿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扎根淮安,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增力。第三,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这方面工作主要集中在培养物流专业技术人员,为江苏省尤其是淮安地区未来的对外贸易发展储备人才。
自2013年起,宁波市为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打造“三位一体”行业特色学院,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地方海洋养殖、智能制造、服装面料、园林绿化、健康服务等产业转型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构建产教合作(融合)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政府、行业组织、学校、企业、产业园区、培训机构、投资基金、其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通过竞争与合作伙伴,创建各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同时,宁波市政府集合校企行多方力量,推进地方共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宁波经验在提供样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启示:要构建政行校企共同体,就要立足学科、专业、产业建立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引导机制;就要立足教学、科研、服务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就要立足学校、企业、社会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体,多方出力,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快速发展。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我国本科院校的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平均在校生人数已达一万五千人左右。基于此,浙江万里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分别通过领导团队管理重心下移与翻转校园信息技术,探索带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校内管理机制。
校院两级管理的本质是实现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结构动能与基层活力的有机结合,以此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行政化现象及制度同质化、高耗低效等弊端。其核心为责任和权力前移,监管和评价上移,也就是说从教师聘任、绩效工资考核到财政规划,再到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全部放权给各二级学院,学校只负责抓方向、管导向、定标准、重结果。具体实施路径有四点:一是提升顶层设计的聚合力,建构制度共计的生发机制;二是提增学科专业的创新力,建构特色办院的促进机制;三是增强运行过程的保障力,建构资源优化的配置机制;四是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建构服务与监督联动机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两级管理体系已为万里学院带来了显著成效,如各二级学院结合学院定位,形成了系列院本特色制度;主动对接市场,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学校各项收入比例愈发均衡;二级学院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品牌逐年打响。
以生为本是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本、以学生主动成长为本,归根结底,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当下信息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教育现代化的大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如何加深以生为本的内涵理解,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办校办学?黄河科技学院基于高等学校信息化2.0应用平台(翻转校园平台)实现了教学与管理创新,打造两大教学与管理体系。
体系一:数据驱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四大重点项目构成。项目一:混合式教学助推课程教学创新,从课前互动、课堂测验到课后讨论,均实现信息化,并在全套流程结束后生成智能成绩单,为教学节约时间、空间成本,提高效率。项目二:教学管理流程重构,比如课堂考勤不再是死板的点名,而是通过翻转校园平台实现学风建设与教学管理的同步诊改、双向提升。又如打破传统单一的卷面考试形式,代之以教学与学工协同,学生通过电子身份识别即可开始线上考试,教师线上阅卷,学生若有缺考现象该平台也能够及时准确记录。项目三:毕业设计全流程管理。从最初的信息确认阶段开始全程追踪教师指导和学生工作进展,避免临时突击。项目四:信息化平台支持的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督—管—教”全方位实时结果反馈。
体系二:智能引领的学生成长体系。建立数字化学生档案,伴随式记录学生全面成长数据,围绕对学生发展影响较大的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关注每一个个体多维度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帮助学生主动成长,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两大体系的建成,使学校学风明显好转,学生课业成绩整体提高,学校也大幅度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协同育人。
论坛提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依旧面临很多挑战,如专业设置须紧跟技术发展变化,稍有落后便会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再如课程体系建设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毕竟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又如加强了校内管理的同时更不能放松各项考核,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给教师以动力,助其坚定职业信心,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肯定,帮助其发展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