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梦楠+曹培蕾
1891年,是青岛建置的开始,亦是青岛发展的原点。自青岛建置,西部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名片,与青岛一路相携而行。
对于老青岛人而言,西部老城区几乎承载了儿时的全部记忆。彼时的西部,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商业购物需求,同时还是引领岛城风尚的时尚街区。
然而,随着市政府“挥手东去”,商业中心逐渐转移,曾经人头攒动的西部商业街变得黯然沉寂,那时的黄金地段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一些危楼危房“满目疮痍”。
在西部老城区中,一条曾经热闹繁华的商业老街——中山路,在20世纪80、90年代可谓“红极一时”,道路两侧林立着售卖各色商品的商家,摩肩接踵,车流不息。
中山路于青岛,就好似历史的明镜,照耀着整个城市的苏醒、转身和蜕变,也倒映着一代又一代老青岛人的勤劳、智慧、创造的身影。
随着城市中心东移,中山路的消费力一降再降,许多老字号守着这条老街苦苦支撑的背后只剩下了一种情怀。
面对这样的困境,要想新生,西部复兴势在必行。
市南区的决策者们深知:西部复兴的背后是在保护这座城市的心脏,留存一个不可再生的城市样本和文化生态样本。这不仅是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也是使命所然。
但谈起西部复兴,许多人会有不解——究竟“复”的是什么, “兴”的又是什么。
实际上,西部复兴的定义并没有多么复杂。
历史不能告诉人们怎么思考,但可以告诉人们思考什么。
人们需要思考的内容,实际上仅是“文化与经济”四字的组合,便能将西部复兴表达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西部城区悠久的历史中蕴含着太多的故事——栈桥、劈柴院的青岛风情,是老城区独有的景观;历史名人的青岛故居,是老城区的文化坐标;红瓦绿树的青岛标志,是老城区浓墨重彩的印记……这些包蕴在老城区里的建筑、风景等元素,共同组成了老城区的独特文化,也成就了老城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
显然,文化就是贴在它身上最明显的标签。
经过历史的蹉跎岁月,文化才更有韵味。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葛树荣表示:“先有人文的‘复,才有未来的‘兴。西部的复兴首先并不是经济的复兴,而应是人文的复兴。我们的齐鲁文化,青岛的老传统,人文的东西并非新的更胜旧的一筹。”
曾几何时,盛锡福、谦祥益、春和楼、劈柴院、亨得利……这些老字号门头是中山路的金字招牌,给这条老商业街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如今触摸着那些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依然生动,过往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对于老城区的文化来说,实体老建筑是一方面,因为它们作为城市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旧城区里面的老建筑和斑驳陆离的街道,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但随着老建筑一次次被“修旧如旧,修旧如初”,历史的沧桑已然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背后变了味道。
现在人们更多的应该是关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比实体文化更重要的老字号的内涵。
在老字号身上“下功夫”,其实大有可为。将其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与青岛历史建立联系,构筑起对老城区、乃至老青岛文化的认同,是西部文化复兴的关键。
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南锣鼓巷,成都的锦里那样的特色文化街区的兴起与成功,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在这些街区中漫步半小时,你就会发现,与文化相关的产业正在“聚街”发展。
拿北京的南锣鼓巷举例,以前这条老街和北京的其它胡同并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2006年政府开始综合整治,文化创意变成整条老街的主导,才有了现在的新面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产业“聚街”发展,西部老城区文化产业逐渐聚集,才会形成市南区经济发展的脉络,带动老西部复兴经济。
在未来老城区产业规划布局上,青岛市市南区商务局局长刘鹏飞说:“我们如今正在思考,如何激发已有产业,注入新鲜产业来助力西部老城区发展。首先在新一轮的关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中,我们制定了一个明确的导向,即所有的产业项目如果进驻西部,将会给予一定优惠。其次,区政府正在进行整個西部空间载体的整理,让一部分合适的楼宇使用权和房产权脱离,从而进一步招商引资,填充产业。”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向好的现象是市南区政府正准备成立西部复兴的专门机构,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临时班子、临时编制”,使“复兴大计”有真正的组织保障。
有了始终能坚守的文化和产业的聚集,才能使者城区做到有机更新。
与此同时,在努力不断改变“软环境”过程中持续关注交通拥堵问题,塑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让老城区的企业家与老百姓的生活更“接地气”,我们也在持续关注。
或许对于东西部均衡发展而言,西部复兴只是一个开始,但只要有开始,就有了希望……
链接
陆家嘴:上海旧城改造最成功案例
27年前,陆家嘴中心绿地是一个棚户区,住宅简陋破旧低矮、道路狭窄泥泞,草塘弄、烂泥渡路等是它们的名字;27年后,林立高耸的摩天大楼环抱着10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8600平方米的人工湖描绘出整个浦东新区版图,可谓焕然一新。
从一片满是仓库的棚户区,到眼下高楼林立的国际化金融城,27年来陆家嘴发生了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从开发园区到活力城市、从一片阡陌农田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缩影”的巨大变化。
截至“十二五”末,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已建商办楼宇超过1200万平方米,已聚集了700余家银、证、保等持牌金融机构,占上海市的60%;集聚人才42万,其中金融从业人员约20万,约占全市70%。
上海自贸区扩区以来,陆家嘴金融城着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金融业发展环境,金融新业态不断丰富,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加快集聚。截至2015年底,区域内新兴金融机构共有3000余家,私募证券基金566家,私募股权基金925家,金融专业服务机构676家。endprint
民间金融街诞生:广州“三旧”改造经典案例
从2009年试点旧城、旧村、旧厂(“三旧”)改造开始,广州一些原本破破烂烂的闲置厂房,一跃变身为“高大上”的产业园区;一些公共设施配套长期缺失地区,周边的人居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一些本已无地可用的区域盘活了一大片黄金旺地。
短短几年时间,广州“三旧”改造推进城市更新取得成效。
在这里,曾经的“中国金融第一街”重获新生,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变身成了现代化的广州民间金融街。金融街的改造以产业规划为先导,充分利用空间载体的原有特色,以高端产业置换低端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实现旧城更新改造和民间金融发展的有机结合。街区综合整治以突出“民间特色、岭南风格”为改造原则,凸显金融元素和岭南风情,因地制宜、修旧如旧的改造模式,在保有岭南建筑骑楼风貌的同时,用较低的改造成本,产生了“大手笔”的效果,打造出了一个在外观上既体现广府文化内涵,又能体现金融建筑沉稳感及浓厚历史氛围的现代金融业服务集聚区。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金融街的市场日渐成熟,企业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新引入小贷、融资担保、典当、互联网金融等民间金融及其配套机构,截至2015年2月,各类企业总数达152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46家;2014年街内机构共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超1000亿元、纳税超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倍、2.9倍。
哈尔滨道外区:“五区”新坐标撑起老城全面复兴
2016年年初,道外区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的指示精神,在发挥“长”上做文章,在解决“短”上下功夫,加快推进“老城复兴、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构筑了对俄合作先行区、商贸物流引领区等“五区”坐标,促使产业呈现规模化集聚发展、支柱项目落地生根,后發优势逐渐凸显。
为改造升级“老字号”,道外区持续推进物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实施华南城商贸综合体、传化智能公路港等龙头项目,积极引入新的经营理念和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商贸物流产业的支撑作用,并以此为示范,推进港务局等老旧市场搬迁,提升全区商贸物流产业水平。
在对俄合作先行区、商贸物流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生态旅游新兴区及都市农业示范区等“五区”引领下,总投资80亿元的哈尔滨信基酒店家居用品城项目、上海普洛斯和英大保险等“新字号”企业纷纷进驻道外区,截至2016年8月末,全区共引进招商项目53个,到位资金70.86亿元。其中,国内经济技术协作到位资金44.02亿元;外资实际到位资金3527.05万美元。已签约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签约额149.17亿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