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晨
【设计理念】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但此时抽象逻辑思维仍主要与直接的感性经验相联系。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实际问题解决的需求和难度也在增加,这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知识经验应用的变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从不同角度思考,调动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日常交流中,许多学生经常受困于实际问题,这些源自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具体生活情境的问题若无法妥善解决,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情绪低落或低自我认知等问题,需要及时引导。
基于此,本课通过情境故事、趣味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生成感悟,鼓励学生跳出框架,拓展思维,更加积极、更具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思维的灵活带动处事的变通。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思维的局限性,要善于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
2.情感态度目标:体验思维开阔和问题解决的喜悦,保持积极心态面对问题。
3.过程方法目标: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成智慧,认识思维灵活和处事变通的重要性,掌握有效方法,并能延伸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出几道脑筋急转弯,让我们的大脑动起来吧!(播放视频)
问题1:房间里,四面墙、地板和天花板都被镜子包围,你在这个房间里能看到几个自己?
学生1:无数个。
学生2:不能看到,因为房间里没有光。
问题2:某单层度假小木屋,被装修成了粉色,地毯、沙发、狗都是粉色的,那么楼梯是什么颜色?
学生1:粉色。
学生2:灰色。
学生3:没有楼梯,因为木屋是单层的。
设计意图:热身活动选用脑筋急转弯视频,语言风趣幽默,内容生动丰富,一呈现便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思维活跃起来。除视觉效果佳之外,题目也具有较好的导向性,有一定难度却不难想出答案。通过巧妙地设计“陷阱”将大家引入了思维的误区,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各种思维方式碰撞的过程,公布答案时大部分学生会有“原来如此”的想法,进而主动发现避开“陷阱”的方法——打破常规,让思维更加灵活。
1.思维挑战。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幅“九点图”(PPT呈现),你能一笔穿过9个点,并且所用不多于4条直线吗?再想一想,1条直线可以吗?不画线可以吗?请大家先自己尝试,再与他人讨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关注过程并回答学生提问。
学生1:可以画曲线吗?
学生2:可以超出框架吗?
学生3:可以改变这9个点的排列方式吗?
学生4:可以将这张卡片折叠吗?
2.思维呈现。
教师:接下来我们请几位同学到前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1:开始时用4条线连接9个点是很难做到的,于是我想到将线延长,再将它们连起来就可以了。
学生2:我的方法是折叠,将9个点变成1个点,再一笔穿过。
学生3:题目没有说必须要全部穿过这9个点,所以我只选其中3个点,反复画3条直线,也就等于穿过9个点。
3.思维火花。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
学生1:要突破常规去思考,跳出思维的陷阱,不局限于条件。
学生2:可以逆向思维,从反面思考。
设计意图:思维是一种抽象概念,结合小学生目前思维仍难以脱离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设计“九点图”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具体操作和抽象思维之间建立联结,使思维过程“被看见”,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基于热身活动的铺垫,面对当前任务他们会自然联想到寻求非常规方法进行突破,试着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答案。每次想到新的方法都能从中体验到攻克难题的乐趣,学生更愿意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学生都能获得启发,还初步渗透了面对问题共同探讨、必要时寻求帮助的意识。
1.情境剧场。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心理小剧场:今天,刘华同时接到两份邀请,一份来自好朋友王鹏,邀请他参加下午的足球比赛;另一份来自同桌婷婷,邀请他参加自己的生日聚会。他都想参加,但两份邀请时间离得很近,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同学们,如果你是刘华,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方法,再与你的同伴演一演这个小故事。
学生1:将生日聚会和足球比赛放到一起。
学生2:与婷婷和王鹏沟通,协调好时间,分别参加。
2.延伸拓展。
教师:大家发现了吗?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怎样思考才能灵活变通地应对呢?还是需要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可能。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事让你感到为难呢?请在小组内分享一下,并与同伴一起想想应对之法。
例:
(1)我的两个好朋友吵架了,他们让我只能选其中一个做朋友,我该怎么办?
(2)小李和小平是好朋友,小李平时经常让小平帮忙,使小平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任务,这让他很为难,他该不该继续帮助小李呢?
学生小组分享并讨论应对方法。
设计意图:两难情境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困扰,左右为难的无措会加剧心理负担。此处设计角色扮演体验问题情境,可以适当弱化冲突,增强戏剧性,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自主参与讨论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认可了此前生成的有关思维灵活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方法的实际可行性,实现由思维灵活向处事变通的过渡。
教师:同学们,处事变通首先要思维灵活,先实现一题多解,再从中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思考时,我们需要跳出思维框架、变换角度,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他人帮助。希望同学们未来都能积极勇敢地面对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后思考题:你能说出多少种易拉罐拉环的用途?
设计意图:对本次活动要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思考收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保持思维的灵活性,运用自己的智慧灵活变通地处事。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条理分明,结构严谨。基于学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克服思维抽象的问题,以可视化、可操作的方式呈现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思维变通,强化遇到事情灵活应对的意识。
2.课堂氛围轻松自由。课堂上注重创设积极、尊重、真实的活动氛围,从脑筋急转弯到“九点图”,再到心理小剧场,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每一种想法都被给予尊重,教师不作价值判断。正是有了对课堂轻松氛围的营造,活动过程不仅充满了趣味性,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不少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心理氛围。
3.把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是一个灵活的过程,有效课堂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精心预设是课堂成功的保障,但课堂情境多变、难以完全预见,必然要考虑生成情况。关注课堂生成,最重要的是以有效教学和学生发展为导向,二者动态平衡、互为补充。
4.关注实践应用。心理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真实地思考、理性地选择,并学会接受自己选择的结果。本活动设计可以激活思维、生活情境再现等为主题,设置系列内容;也可将小组讨论互助的形式延伸到课后,帮助学生不断累积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点评】
这是一节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课,上课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呈现出两个突出优点:
第一,设计思路清晰。本节课包括“热身—转换—工作—结束”四个阶段,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整节课操作思路简洁、清晰,节奏感强,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住,不自觉地就跟着教师的引领参与练习体验。
第二,营造良好氛围。课堂上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足够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关系和谐,正向团体动力推动辅导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的设计在辅导目标定位方面有个值得探讨的地方:“处事灵活能变通”聚焦学生人际交往中遇到具体问题如何灵活变通,从而解决人际矛盾或困惑,而整节课的辅导重点是“发散性思维训练”。虽然在“心理小剧场”中创设了一个两难情境,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学生的回答大多体现发散性思维。这主要是关注了问题解决的“开放性”,不是“变通性”,而关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难题的指导力度不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内容,创设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两难选择情境,引导学生交流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灵活变通处事的能力。
(点评嘉宾: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小学心理健康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