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璐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了解自身特质和外界环境的基础上,对各种信息和机会进行评估,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制订学习和发展计划并实施行动的过程,从而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
我国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寥寥无几,一般都是在大学阶段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家长这方面的教育也比较薄弱。
1.案例重现。
案例一:涵涵妈参加了幼儿园开放日活动后一脸不高兴,涵涵也耷拉着小脑袋可怜地说:“妈妈我真的不知道要当个什么。”幼儿园开放日活动的主题是“我要当个……”,别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上台展示,只有涵涵不知道说什么。涵涵妈只能自我安慰:算了,孩子太小,说不定长大就知道了。
案例二:乐乐跟着爸爸去超市,看到超市员工驾驶电动清洁车灵活地穿梭在货架和人群中间,觉得很有意思,便脱口而出:“真好玩,这个叔叔真有水平!以后我也想开这种车!”爸爸立刻瞪了乐乐并训斥:“没出息!”
案例三:晓宇有幸被选中参加暑假志愿者活动。他认为这是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能真正接触社会,考验自己的能力。晓宇的家长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认真复习、提高分数才是关键,考上大学还愁找不到好工作?
2.案例分析。
很多家长都和上面案例中的家长相似,不仅缺乏职业生涯教育的意识,还没有抓住教育的契机。家长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打压孩子在未来职业上的萌动,或者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自然知晓,抑或是将关注点都落在考取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上,忽视了孩子内心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而到了中考、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孩子和家长都不知道填什么专业好,随意、盲目、从众填志愿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上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学专业,和预期有较大差别,没有学习的热情,想换专业又很难;工作以后,频繁辞职换单位。对职业知之甚少、困惑接连不断,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的关系。
1.职业生涯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美国生涯专家Donald E.Super把人的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在成长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从好奇幻想到产生兴趣,开始了解职业并对职业世界有正确的态度,建立自我概念,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在探索阶段,个体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和相关课程,同时接触社会,参加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职业进行评估和探索,逐渐形成具体的职业偏好,进行职业选择,开始就业。
2.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三三”理论。
厦门大学的廖泉文教授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三三”理论,该理论认为阶段的划分不仅受到从业者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和行业、职业的特点有关,因此没有按照年龄来划分阶段,每个阶段的边界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弹性的。本文仅介绍三大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输入阶段,该阶段从出生开始一直持续到从业前,是为从业做准备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个体不仅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经验、技能,还要认识环境和社会,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
1.欣赏绘本动画,启蒙职业意识。
幼儿阶段是职业启蒙的黄金期,而绘本被认为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动画片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看的。因此,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观看有关职业方面的书或动画,如《百变马丁趣味职业启蒙故事》《给2~6岁孩子的职业梦想启蒙书》《儿童职业启蒙美绘本》等。这些作品向孩子展现了社会中的多种职业,不仅对职业特点进行了解读,而且还说明了从业的重要技能和心理感受,有的绘本还配上了逼真的场景图画,为孩子揭开了职业的神秘面纱。
2.观察周围人物,探讨职业价值。
家长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职业的人。在学校有教师、保安;在路上有交警、司机、保洁员;在商店里有推销员、导购员、收银员;在医院有医生、护士……当孩子萌发出职业梦想的时候,家长不自觉地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的梦想,觉得孩子的梦想是幼稚的、遥远的、荒诞的、不体面的,甚至有时会表露出蔑视、制止、扼杀的态度,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梦想职业的任务、意义、作用,重在让孩子知道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鼓励孩子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努力。如前文案例中的乐乐爸爸,可以这样问:“叔叔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怎么样才能把车开好,不撞到人和货架?以后你开车,如果车坏了你想不想亲自把它修好呢?”从而引导乐乐发现职业的价值,同时提醒孩子做事要集中注意力、保证安全,同时还要学习车的工作原理,这样既保护了乐乐的梦想,又让孩子理解了职业的艰辛和不易,激发其追求梦想的动力。
3.参加体验活动,感受职业兴趣。
体验过的事情能在孩子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游戏是非常好的活动形式。家长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玩具或道具,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扮演某些职业角色,这不仅能增加孩子对职业的具体感受,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模仿能力以及想象力。游戏次数多、时间长了之后,家长就能掌握孩子扮演角色的偏好,发现孩子的职业兴趣,了解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特点。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们多参加职业体验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职业,采用模拟、参观、见习、试工、实习等形式,感受不同职业的特殊性和魅力,指引孩子寻找和确立自己的目标职业。
4.采访生涯人物,获取职业经验。
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或者单独和职场人士(最好是从事孩子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会谈,主要任务是了解从业资质、职业需求、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环境、晋升情况等,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比较全面的职业信息和经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辅助孩子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访谈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指引孩子和生涯人物进行互动,促进孩子敞开心扉,和对方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澄清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