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培 钱红英
应然与实然是分析问题的一对范畴,二者存在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应然是指从规律的高度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一种科学预测和判断,它揭示事物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实然是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它说明事物现实的存在状态[1]。实然是应然的基础,应然是实然的提升[2]。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标准以其科学性、严谨性为全世界所公认,代表了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最高水平[3]。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于2015年通过JCI(第五版)首轮评审,并于2017年11月接受JCI次轮基线评估。通过JCI评审,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从应然和实然角度看,仍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JCI不仅是一种标准,更是一种理念。它强调以质量和安全为中心,基于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实现最优的并且可以达到的、服务于患者的执行原则。JCI除关注某特定时刻的静态数据外,还要考察过往情况以及改进措施和可预期未来[4]。这就需要医院站在更高角度,认真学习和领会JCI评审要素,发现“背后”的要素,并在具体工作中落实,真正达到JCI“应然”要求,从而实现医院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内涵的整体提升。
JCI标准(第六版)自2017年7月1日开始施行,共17个章节、289条条文、1 265项可衡量要素[5]。如果说首轮JCI评审要求是“正确的人,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做事”,那么次轮评审的要求就是“什么是正确,如何保证正确”。
人力资源方面,不仅包括人员是否有资质,还包括资质是否有效。
对于外科医生,通常明确规定不同等级手术应该由什么资质的医生来操作,不仅包括年资,还包括已经开展的手术例数,个人申请并经考核可获得相应手术权限,并定期更新。但对于医学生或规培生的评价,多数医院存在缺失[6],通常情况下医学生或规培生在老师带教下掌握技能,由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授权,但学生应该或实际掌握了哪些技能,缺乏严格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应然不等同实然。在人员资质方面,通常强调两条:一是相关学历证书,如毕业证、学位证等;二是相关资质证书,如执业医师证、执业药师证等。对于这些证书是否存在伪造可能,JCI评审专家很关注。即使这些证书可以通过权威网站查询,但专家认为,这些网站可能遭到攻击,事实上国外已出现类似情况。从表面来看,这一追问稍显偏激,但这种“穷究”思维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设备管理方面,不仅包括医疗设备维护,还要包括公用设施监测。
就设备而言,通常可能考虑常规意义上的医疗设备更多[7]。医院通过与厂家配合,对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与不定期检测,根据检查情况悬挂“正常运行”“维修状态”“停用”标志。但医院还有一些设施,如微波炉、实验用冰箱、太平间冰柜等,JCI评审专家对其同样关注。微波炉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何认定;冰箱、冰柜温度虽有定期监测记录,但正常工作温度和湿度无相关依据,如何证明设备在正常工作等。专家认为应从厂家获得说明书,并定期检测。
制度执行方面,不仅包括制度有无,还要强调制度的规范性。
在首轮JCI评审中,医院对照标准修改或完善了相关制度。在次轮基线评估中,评审专家提出3年中医院的床位规模、技术创新、行业标准等均有了改变,且目前执行JCI第六版标准,相关制度也应随之调整并落实。同时,针对专家提出制度问题,医院通常情况下会迅速整改,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制订或修改。专家对此不完全认可,他们认为制度制订应通过充分认真细致地讨论,应获得制订者和执行者的共识,应有相关法律文件的溯源,应有制度制订的流程和规定,并据此制订或调整新制度。如果受评方认为专家意见存在不妥之处,可以提出相关证据来讨论。
患者安全方面,不仅包括执行与否,还要避免可能发生的侥幸。
在惯性思维中,关于患者安全的某些小概率事件从未发生过,因此医院认为不用关注[8]。如抢救车管理,为方便取药通常不上锁。在首轮JCI评审中,专家认为存在偷盗或置换的可能性,应有所防范。根据专家要求,医院对每辆救护车都安装了一次性编码锁。在次轮评估中,专家认为抢救车虽然安装了一次性编码锁,但缺少记录,且放置编码锁的救护车抽屉未上锁,患者或家属容易获得,不能确保抢救药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只要存在可能就必须预防。经过数种方法比较,医院最终决定将放置编码锁的救护车抽屉上锁,钥匙放于治疗室抽屉中,治疗室上锁(钥匙由工作人员保管),得到了专家认可。又如救护车中药物使用后的补放,由于患者费用结算延迟因素,医院要求一般在次班进行,但专家认为如果当班再出现类似患者,有可能因某些药品缺乏而造成抢救延误,要求抢救结束后立即补充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医院更多的是考虑流程或自身方便性,或认为类似风险几率很小,但安全无止境,应然与实然仅一线之隔。
医院文化方面,不仅要考虑问题的解决,还要注重从系统上提升。
医院文化是JCI评审要素从实然向应然转变的重要因素[9]。如“Time Out”,医院在手术室等已完全执行,但次轮评估中评审专家提出,不止外科手术,胃镜、肠镜、纤支镜等植入性检查或治疗也要实行。又如患者识别方式,医院之前更多的关注在门诊、查房、注射等用两种方式识别,此次评审专家更关注治疗室药品放置的识别。出于方便,医院通常按照床位号来放置药篮,专家认为医院没有真正领会双识别的涵义,而且JCI标准明确不允许将“床号”作为识别方式。再如,如实记录医嘱执行时间,首轮评审后医院通过PDA扫描解决了这一问题。此次评审专家又发现了另一问题,即医嘱执行时间与开具时要求时间不符,这可能是护士没有按医嘱要求时间执行,也可能是系统本身问题,如人力资源不足、医嘱过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执行等。
此次检查中,评审专家发现有科室在工作场所放置了绿色植物,这是人文的体现,也是改善工作人员生活状态的举措。专家对此没有轻意肯定或否定,而是提出应开展风险评估,如工作场所绿色植物是否可能造成院内感染等。这反映了JCI标准强调的不仅是个别问题的解决,更关注系统质量和安全提升以及改善系统本身问题[10]。
作为事物现实表现样态的实然,总是与应然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节或悖离,而作为事物客观存在本性及其理性要求的应然,也肯定超越外在表现。JCI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各项要素围绕其展开,问题朝着什么方向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这两个维度赋予了JCI要素在认识论上具有的应然与实然的对立统一。
第一,从实然到应然,不仅是细节转变,更是思维转变。实然有时是没认识到,有时是熟视无睹,时间一长应然就成为固化的现实[11]。对于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这种想法没有错,但对医院而言,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这种思维即着力于质量安全理念的构建。专家发现的问题、看到的细节,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只能依靠专家来提升医院品质,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对此,我们在从事医疗服务或开展医疗活动时,应多提问为什么,多设想可能性。如外科医生技术没问题,但手术器械安全性有保证吗?患者体质能否适应此次手术或麻醉?患者正确识别了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能否到位?万一发生消防事件能按流程确保安全吗?只有将质量、安全的理念内化于心、外显于形,医院品质才有可能得到持续提升。
第二,从应然到新的实然,科学、规范的流程至关重要。JCI评审强调结果,更强调过程管理[12]。在其诸多标准中,明确了具体的要素,且将每天的检查行程包括访谈项目在第一天即告诉医院,但在检查过程中会循迹追踪,不同评审专家发现类似问题会进行交流。从应然到新的实然,流程应当是科学的、规范的,是经过实际验证可操作的,而不是仅停留于书面。
第三,从实然到应然再到新的实然,全员参与必不可少。实然是我们经历的现实情况,应然是社会、专家希望我们达到的情况,两者之间的差距是由诸多偶然形成的。这些偶然也就是全体员工工作中的日常状态,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才可能认识或意识到这种状态,有些偶然员工通过自身努力改进了,有些属于系统原因没有调整,还有一些由于习惯熟视无睹,这就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溯源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自身或系统的正面应对并尽可能予以处理,使改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成为“自觉”行为,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系统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提升,从而达到新的实然。
基于实然,源于应然,再实现新的实然,JCI评审本质也是持续改进的过程。质量安全管理没有终点,只有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全员协同,才可能为患者真正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诊疗服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