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立德树人 筑梦“奠基未来”
——区域深化课改的和平实践

2018-01-28 19:57天津市和平区政协副主席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
天津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奠基课程体系学校

■天津市和平区政协副主席、和平区教育局局长 张素华

改革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今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谋划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课程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中心环节,课程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近年来,天津市和平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一、以“奠基未来”理念厚植课改的文化根基

(一)教育文化是一种效力深远的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教育文化是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思考,也是区域教育价值体系的底层支撑。结合和平区的教育历史底蕴,我们整合区域教育文化资源,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于2013年确立了“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并系统构建“奠基未来”的教育文化体系。“奠基未来”,就是以未来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教育,让今天的努力具有未来的意义,就是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成为未来世界创造者积蓄能量。

(二)“奠基未来”的理念是和平教育的上层建筑

“奠基未来”的理念生成于“奠基未来”的实践,凝聚着和平教育人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梦想,成为弥漫在区域教育系统中,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的一种文化、一种氛围、一种风气、一种形象。“奠基未来”是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和平教育之魂,学校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一脉相承。课程体系扎根于文化沃土,可以百花争艳,但“奠基未来”的课程魂魄不能变;教育行为可以丰富多彩,学校特色各异,但“奠基未来”的价值追求不能变;教育治理方式可以多样,但服务学生未来发展的价值导向不能变;教育评价可以多元,但“奠基未来”的发展指向不能变。

(三)“奠基未来”的文化建设应融入教育实践

从区域层面,围绕教育文化体系建设项目,我们组织申报一系列重点课题和项目校,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厚植教育文化。组织编写《“奠基未来”的教育》一书,分别从教育文化、教育治理、教育队伍、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公民教育、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教育评价等九个方面,对“奠基未来”的教育及其未来走向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每个部分又从基本理论、政策依据、发展目标、实践路径、典型案例等五个层面展开,寻求教育核心理念在学校育人中的实践路径,为更好地实现区校对接找到依据和方向。各校挖掘和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探索把区域教育核心理念融入学校文化体系建设,明确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特色,优化教育软环境,逐步构建起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奠基未来的学校文化体系。如,第二南开学校“公能教育”、第二十中学“语商教育”、第二十一中学“选择性教育”、第五十五中学“生态型教育”、汇文中学“自强教育”、岳阳道小学“融慧教育”、万全小学“开放教育”、新华南路小学“和谐教育”、鞍山道小学“求智教育”、耀华小学“水润教育”等文化体系。各学校、幼儿园文化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部分学校的文化战略纲要已出版发行,为“奠基未来”的理念在学校育人实践中落地生根奠定了基础。2017年12月19日,《中国教育报》在“区域周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局长方略”专栏,以《天津市和平区立足未来办教育》为题,用几乎整个版面报道了和平区以“奠基未来”的理念引领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探索。

(四)提升课程领导力需强化“奠基未来”的价值引领

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迫在眉睫。校长对学校课程的领导,首先是价值思想引领。价值思想是一所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所在,决定了学校发展走向。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开发的样态和实施。校长要成为课程价值理念的倡导者、课程文化的营造者、课程实施的指导者与服务者、课程评价的引领者,更加关注课程文化的建构。课程领导既要关注课程实施的路径和方式,更要关注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共同愿景、民主合作、建构反思。为此,我们连续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读书论坛、校长论坛等活动,围绕“奠基未来”教育文化体系建设进行广泛交流,编辑刊印《天津市和平区各学校幼儿园文化要素集萃》,让每位校长阐述对文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让“奠基未来”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全体校长正确理解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反复追问课程改革的未来价值。

二、以综合改革布局拓展课改的实践路径

和平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面积仅有9.98平方公里,但教育体系完备、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品质优良。随着教育变革日益深化,和平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寻求进一步突破。如何打开思路?如何突破自我?这是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没有大格局就没有大变革。于是我们找到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这个国家级教育智库,和平教育需要借力发展、借智突破。2015年4月,和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和平区正式成为中国教科院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项目作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六大核心项目之一,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抓手,连同教育文化体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公民素质养成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国际化建设等作为重点研究项目,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设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校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引导各校依托实验区平台,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布局中拓展课改的实践路径。

基于这一思路,我们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重点关注并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个方面是共同基础与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新一轮高中课改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学校办学、教师开课、学生选课方面的自主性,但其实这三个自主性背后的共同基础性也同样重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体现到学校育人实践上,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到高中课改层面,就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我们不仅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要关注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第二个方面是学校层面的自主探索与区域层面的统筹推进之间的关系。我们鼓励学校在国家和市、区课改理念及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自主探索,以第二南开学校为代表的一批学校,已经在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着重从区域层面整体谋划,着力做好“三个统筹”:一是横向上全区统筹管理,确保各校课改有序推进。我们连续召开多次高中课改研讨会,实时诊断学校课改动态,准确把控课改方向,把各校形态各异、特色多样的课改实践纳入方向正确、有序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学科加强业务指导,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教学改革经验遴选和推广。教研组发挥专业优势,加强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研究,指导学校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二是纵向统筹规划高中三年,综合考虑各校课程资源开发、学生选课走班、师资队伍发展、软硬件资源建设等方面情况,避免把目光仅仅盯在高一,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系统的思维整体谋划全学段的课改进程,引导各校建立完善的选课走班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师配置、班级编排、学生管理、设施配备等方面的统筹力度,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三是学段上统筹考虑高中与高校的有机衔接。在这方面,我们虽然结合学生发展指导,特别是学业发展指导,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相对于学生终身发展还远远不够。我们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协调高校深度参与高中课改,在课程选择、学业考试、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尽快实现有效对接。2017年7月,天津市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现场会在第二南开学校成功举办,和平区分别从行政推动、学校实践、教研支撑等角度作了经验介绍,并展示了区内各高中校在选课走班、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探索成果。

三、以课程体系建设夯实课改的基础支撑

(一)“奠基未来”的课程需要具备国际视野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类也正走向以创新创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特征的新时代。为此,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以融通中外的视野直面世界教育变革,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瞄准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准确把握课改方向和定位。自2010年以来,我们连续举办了九届“和平教育对外交流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教育专家介绍教育改革经验,碰撞教育思想。选派骨干教师赴国外参加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课程统整下的学科教学模式探索、STEAM课程统整及实践操作等项目培训,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视野。选派骨干校长赴芬兰参加世界校长大会,全面提高团队的改革意识和国际素养。邀请英国儿童哲学教育专家开展“幼儿哲学启蒙教育”培训,提升幼儿教师哲学素养。今年暑期,我们创新思路,深入推进“面向创客培养的STEAM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邀请美国洛杉矶10名教学专家,对60名教师和100名学生,开展STEAM培训暑期训练营,有效地提高了各学段教师对跨学科、体验式、项目式课程的实操能力。目前,全区90%以上的中小学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10余个国家的中小学签订友好校合作协议,建立了“手拉手”校际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可以说,融通中外,奠基未来,已经成为和平教育人深化课改的大视野。

(二)“奠基未来”的课程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我们积极争取区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优化整合全区资源,整体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深化区域课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017年4月,正式出台了《和平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及配套实施方案,通过整体规划、分类实施、继承创新、目标融合和项目驱动,力争构建一套“聚焦核心素养、指向未来能力、内容生本多元、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符合认知规律、融合信息技术、自主灵活高效、激发个性潜能”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形成一支“道德情操高尚、教学技艺精湛、课程能力突出、学研素养深厚”的教育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和平教育核心竞争力。今年1月,我们以区教育局2018年1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高效教学体系建设方案研制及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两案》),各学校上半年已初步完成《两案》研制工作,目前正进一步做好《两案》的修订完善和实施,并采取有效的跟进措施,将预期目标和实践步骤转化为具体行动,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不断激发课改活力,使区域课改顶层设计在学校实践中落实落细。今年2月,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以20页的篇幅,以《办“奠基未来”的教育——天津市和平区课程改革之实践篇》为题,通过1篇局长访谈、6篇校长论文、1篇专家点评,报道了我区的实践经验。

(三)“奠基未来”的课程体系需要区校整体建构

为形成课程育人合力,我们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有机融合,结合和平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场馆课程、社团课程、竞赛课程、行走课程、实践课程、影视课程、仪式课程、服务课程、创客课程等多类课程。各校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编辑刊印了《和平区中小学幼儿园课程体系架构集萃》。

第二南开学校以“公能教育”为骨架,搭建起完整的“公能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第二十中学基于“语商”特色,整体建构“语商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学生情智潜能,培养自信愉悦、敏思善述、终身发展的未来人才。第二十一中学立足“主体发展”理念,初步构建起“选择性教育四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人生规划、理性思考、勇于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岳阳道小学积极探究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多元主体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对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构建起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环境课程四大模块构成的“融慧”课程体系,搭建起教育的多维时空,并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万全小学聚焦“为了明天”的办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了“开放教育”课程体系,培育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昆明路小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研发主题悦读、“心悦学堂”等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提供广阔平台。

此外,第五十五中学的“生态型教育”课程体系、汇文中学的“自强”课程体系、第十九中学的“立人教育”课程体系、第九十中学的“生态养正”课程体系、鞍山道小学的“求智”课程体系、中心小学的“创造”课程体系、四平东道小学的“金色童年”课程体系等,也都在整体规划建设,逐步推进实施。目前,全区中小学共开设700余门校本课程,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如,第二十中学的人文阅读课程和智慧辩论课程、第二南开学校的智能机器人课程和外交官课程、第二十一中学的乒乓球课程和生命体验课程、第五十五中学的国际象棋课程和环境教育课程、汇文中学的创客课程和明德讲堂课程、鞍山道小学的生命安全体验课程、岳阳道小学的物联网种植课程、万全小学的模拟飞行驾驶课程、耀华小学的游泳课程等,开启了“全覆盖、大整合、出精品、创品牌”的新局面。

四、以课堂教学变革深化课改的目标落实

课程改革旨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这一目标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落实和深化。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的、灵动的、充满教育智慧的大教学。大教学必须突破时空限制,必须充满生命活力,必须满足个性需求。当前,课堂革命悄然发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技术,撬动着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课堂革命既是一场心灵的革命、观念的革命、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行为的革命。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课堂向学堂转变,使学生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生长和满足,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深度嵌入。为此,我们立足课堂,让教师在课堂上真实体验、主动反思、理性实践,真正转变课堂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和课堂掌控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引领者、参与者。积极推进小组合作、走班制、学长制、师徒制等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我们连续开展五届“和平杯”教师专业技能竞赛,让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生发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举办学校基本教学模式解说比赛,探讨课程的高效实施问题,促使教师突破自我,让课堂改革深入人心。注重发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差异教学及其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项目引领作用,切实推进“课堂革命”,不断完善“学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汇文中学在“四要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整合激情创境、自主学习、多元互动、反馈矫正等关键环节,构建“汇文自主课堂”;在学校基本教学模式基础上,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形成多种教学模式,从“一校一模”到“一科多模”,再到“一模多法”,随着教学模式创新的逐步细化,推动了高效课堂和精品课的产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质量的提高。第五十五中学的“三段六学”生态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制定差异化学习目标,设置开放性学习内容,选择多样性学习策略,精细设计整合式导学、互动式认知、分层式运用、发展性评价等环节,保持课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第十九中学围绕“立人教育”主题,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数字化互动教学,开展“我的新课堂”教师论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多元化新课堂,让全体教师在课堂变革实践中淬炼专业技能。岳阳道小学的“运用交互式平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聚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分享;进行翻转课堂研究实践,通过学科主任引领、骨干教师示范、全组教师参与、全校教师观摩等方式,有效推进课堂变革。

五、以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课改的专业力量

教师是区域深化课改的专业力量,课程领导力是新时代教师的关键能力,必须在课改实践中涵养和提升。我们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任务为驱动,系统构建以领军人才为塔顶,以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首席教师为塔体,以学科带头人为塔基的和平教育人才塔式结构,形成创新引领、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依托名师工作室,组建起11个教育领军人才基地精英团队,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小学数学学科褚新红领衔团队,在领军人才褚新红校长的引领下,小学数学“激趣引探”教学法不断取得新成果,撰写了专著《融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团队成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3年来在全国各地做教学示范课、比赛课、讲座10余次,辐射了全区大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

我们针对各级人才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多层次、立体化、菜单式培训,探索出“一本、二分、三自”的培养模式,即:培养途径坚持“以校为本”,培养方式坚持“分层培养、分类激励”,培养手段坚持“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全区62个青年学科首席骨干团队基于“1+6+N”研修机制,即1个团队和领衔人引领6名骨干教师、辐射N名教师、带动N所学校,通过“一题一例一研一改一得”,即一个研修主题、一堂真实案例课、一次主题交流研究、一种教学行为改进、一点教学能力提升心得,引领团队成员及其所在学校教师,共同提高课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培训方式从“接受”转向“参与”,从“传递”转向“对话”,让教师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者。第二十一中学围绕课程改革,从“四维”课程体系建构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探索,从选课走班实践到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发,从教师读书活动到学生悦读课程的有效开展,从探究性校本课程实践探索到实验教学的有效延伸,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自主性。

实践中,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改革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了区域课改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深度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今年9月17—18日,中国教科院“名师成长项目”启动会暨第九届和平教育对外交流研讨会在我区举办,本次会议以“聚焦‘奠基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变革与课堂革命”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我们对新时代教师发展与区域深化课改的探索与思考。

六、以技术融合创新提升课改的实际效能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工具、方法、思维等,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为区域深化课改搭建起超越时空的广阔平台。目前,和平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正逐步落地实施,大数据战略逐步实现学生日常数据的伴随式采集,“云+端”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样态,可轻松实现网上选课、校际直播、网络教研、录课共享等功能。开设VR跨学科课程,促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建立信息化领导力养成机制,通过研讨班、体验营、挂职锻炼、工作坊等形式,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者和骨干教师。面向教学一线教师,紧扣学校实践场景,聚焦课程整合与课堂变革,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应用培训。网络学习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实现了国家、市、区、校四级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师生提供了一站式学习交流空间,形成集“制作、收集、整理、评定、应用”于一体的优质教育资源生态应用环境。五大道、小洋楼等区域MOOC课程,借助网络平台,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

七、以教育治理现代化强化课改的制度保障

我们依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院区合作项目,不断深化对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认识,注意处理好政府管理与民主参与、自主办学与依法治校、权力制衡与责任共担、共治共享与提高质量等若干关系,系统思考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通过编制并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构建和实施教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服务环境不断优化。新华南路小学被确立为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校,公共服务标准化丛书正式出版。通过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依法治校制度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议事会,加速学校民主管理、开放办学的治理现代化进程。实施学区化、均衡化、标准化办学,着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关切。完善教育督导体系,通过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导向作用,不断强化制度保障。2017年5月,《当代教育家》杂志刊发系列文章,重点推介和平区点面结合、区域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典型经验。

八、以课程权力平衡激发课改的内在动力

现行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各级各类主体相应的课程权力,但在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权力往往体现在被动的课程实施中,他们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远没有激发出来。对此,要多方形成合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使课程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校长和教师等层面保持动态平衡,激发不同主体参与课改的行动自觉。一方面,我们鼓励校长给教师授权,通过形式多样的业务比赛和培训,搭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平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引导校长促进组织结构转变,组建教师研发共同体,营造积极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学习与合作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培训研修、校本教研等,引导教师对自己在课改中的权力和义务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有实事求是的评估,进而激发其参与课改的内驱力,体验专业发展的幸福和喜悦。

同时,我们注重发挥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作用。一是开动脑筋、盘活资源,举办论坛活动,为奋战在课改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学校好的育人价值观和创新成果及时得到传播和推广。二是加强专题培训,为校长和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提供专业支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系统中,教研部门发挥着关键支点作用。这个支点怎么撬动,就是赋予他们相应的学科课程领导权,使他们成为课改政策的执行者、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学校课程发展的服务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区域教育质量的促进者。目前,我区教研部门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破解课改难题,着力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成立跨学段的大学科教研组,尝试创新型教研方式,开展基于学段衔接、学科能力进阶的教学研究。优化教研部门组织架构,成立课程建设指导中心,充分利用网络教研优势,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覆盖面及示范引领作用。

九、以立德树人成效彰显课改的育人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是彰显课改育人价值的最终标准。我们不断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强学科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德育精品课程征集评选,推进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建设。出台并实施《和平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公民素质养成项目为抓手,开展基地校创建活动,举办德育校长论坛,总结推广各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经验。构建“奠基未来”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体系框架,德育管理与研究有效对接。借助《中国德育》杂志,集中展示和平德育实践创新的丰硕成果。在全市率先推出《小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指导手册》,率先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纳入六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评价,并作为民办初中招生参考条件。以“一校一品、一生一长”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开展,初步建成和平区青少年科技艺术教育平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正逐步形成合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人文精神、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开展60余项科普活动,3万余人次参与,获国家级奖项24个、市级奖项432个。

十、对区域深化课改的几点体会

当前,我区课程改革正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回顾近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主要从顶层设计、科研引领、区域推动、学校实践等层面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科研引领与行政推动相结合。从院区合作框架设计、建设方案研制、重点项目实施到一系列相关课题研究,从和平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从区教育局年度工作要点到各单位工作计划的制订,从教育督导到绩效考核,从区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到配套实施方案出台,我们都把深化课改作为中心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

二是区域推进与学校实践相结合。通过分类管理、指导跟进、专业支撑等,探索有效的推进策略,助推课改持续深入。借助院区合作平台,多次组织专家和研究人员到各基层学校,对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专题培训,协助学校整体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三是典型引路与广泛发动相结合。区域深化课改,不应是少数“精英式”学校参与的变革,而应是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发动大众参与、面向所有学校的改革行动。因此,我们始终坚持“一所学校都不能少”的推进策略。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改的复杂性,需要典型引路,通过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区学校广泛参与改革。通过发现和培育一批基础好、意愿强、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学校,进行深入指导,积累经验成果,树立典型,宣传推介,不断将区域课改引向深入。

猜你喜欢
奠基课程体系学校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一:奠基洛阳
开拓创新,为特殊学生健康发展奠基赋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摩德娜新兴制造基地隆重奠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