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娟,曹祥英
(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4)
听力课教学方法单一是当今大部分高校商务英语听力课的普遍现象。在没有多媒体的年代,受到条件的制约,教师只能通过播放磁带进行听力教学。而今,有了电脑、网络和投影等多媒体设备,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实质上的进步,改变的只是播放工具而已。仅靠听觉获取信息的单一模态无法调动除听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容易使学生感到听觉疲劳,无法集中精力进行之后的听力教学,当学生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词或短语时,就更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如此,不但学生对于老师的提出问题无法做出积极的回应,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在听力练习上的积极性下降,听力水平提高缓慢。加之,许多听力教师面对的难点是如何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搜集大量且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外听力素材,有关商务英语听力的书籍纷繁复杂,教师也不可能一一购来使其“一分高下”。
如何改变以上现状,使学生得到各种感官的刺激以获得更加真切的商务英语情景体验,加深对商务英语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是商务英语听力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张德禄(2009)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多模态话语的最合适的理论模式”,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可以直接作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此框架的构成为: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第一层面指的是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的选择潜势的体裁或者称体裁结构潜势;第二层面指的是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第三层面包括话语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第四层面指的是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含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视觉性的、听觉性的、触觉性的表意形体和各自的语法系统以及以上各个模态之间的语法关系;第五层面指的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包括语言的(纯语言和伴语言)和非语言的(身体性和非身体性的)的两大类。身体性的非语言是指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和动作等因素;非身体性的非语言指的是工具性的物质形式,比如PPT、网络平台、投影、音响都属于非身体性的非语言。
何克抗在《现代教育技术》(1998)一书中介绍到:赤瑞特拉(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五大感官都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作用,通过视觉获取知识比率为83%,触觉获取知识比率为15%,分别排在第一、二位,而传统听力课上主要调动的听觉感官只有11%,听力教学活动应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多种模态依据需要融合使用,如果将听觉和视觉两种模态融合,记忆保持时间最长,为75%-90%。实验证明,多种模态应协同发展,将单一听觉模态转换成多种模态,特别是视觉、触觉和听觉模态的综合利用,使它们达到了高度统一,多种感官能力使听力素材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语言语法的内化得到增强了,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培养,如多模态知识捕捉能力、话语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首先,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美好便利的时代。有线互联网、无线Wi-Fi已经覆盖了全世界,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手机、电脑上网已是司空见惯。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国内外的网站、APP里都有素材极为丰富的视频和音频,其中大部分可以免费合法下载并使用。因此,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下载所需材料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我们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其与多模态理论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依据以上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商务英语听力教学多模态模式框架的构建,并探讨其对学习者的英语听力水平及其学习能力的影响。本课题组将听力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来进行。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将班上同学分为4人一组,通过任务式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轮流对将要讲授的单元进行背景知识介绍的准备。要求是组员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由其中的一个组员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和介绍,必要时应进行生词、表达法或句型的讲解。组员也可以在对所搜集的视频或音频知识进行消化后,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如对话表演、短剧表演、英文歌、PPT等。
在课中,即上课前十分钟用于小组通过以上建议的方式进行单元知识背景介绍。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进行以听为主导的教材学习,完成教材听力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穿插听力技巧的传授,如哪些信息需要速记、速记技巧、遇到不能及时反应的词该如何应对等。完成教材练习后,教师千万不要以为就此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相关听力技巧及知识点,一定要通过附加练习或活动进行巩固和加强。形式可多样,如朗读听力原文,对原文主要内容进行复述,通过情景表演再现原文主要内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原文内容提问/回答等。若时间充裕,教师还可利用互联网寻找难度稍大的相关视频,最好选择带字幕的,以免让学生产生挫败心理,打击其学习积极性。若听力过程中遇到合适的素材,教师也可据此偶尔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丰富、活跃了听力课堂,使学生对听力课有兴趣、有新鲜感与期待感。
课后,教师要布置适量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是让学生对课堂听力的任意内容写评论发表观点,或是进行命题作文。教师也可以先在互联网上搜索内容相关、难度相当的音频或视频,根据材料出题后,打包发给学生。以上作业均以Word电子版上交,学生的作业完成后,先由学习委员统一收齐后再打包发到教师的邮箱里。教师以批注的形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改,再反馈给学生。
在以上三个阶段中都适当运用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并且借助了计算机网络的力量。如课前学生运用网络准备视频或音频及完成课后教师布置的视频或音频作业时,进行了文化层面和语境层面框架的构建;课中组员在课堂上将课前准备内容进行展现,在此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感知视频颜色调动了学生视觉和听觉,并且环节中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触觉,也激发学生把先前捕捉的各种信息进行内化并转换成其他模态输出出来,如发音器官运动模态、文字模态、图像模态等。课中的教学安排,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纯粹的听力理解和记录转换为语言表达、肢体表演等多种模态表现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方面得到充分了解。课后作业阶段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再一次构建了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媒体层面都有体现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如网络平台利用、PPT展现、唱英文歌、情景表演、多媒体使用、复述内容等。五个层面的框架,让学生达到了知识的输入——消化——输出——再消化。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院校2017级商务英语专业统招本科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一为实验班,另一为对照班。在实验班实施基于网络的多模态商务英语听力教学,在对照班实施传统听力教学。
首先,我们从实验班随机抽出10位同学,将其实施教学试验前英语专四听力成绩与实施教学试验后的测试成绩进行纵向比较。测试材料分别为2015年专四听力试题及2016年专四听力试题,平均正确率为55.3%及 72.8%,采用 t检验。t=2.635.t (17)00.01=2.567<2.635*<2.898=t (17)0.005.t=2.635* 从统计学上来说,根据t检验统计决断规则,实验班分数试验前后差异已达到了显著水平。
随后,我们将这10位同学的实施教学试验后测试成绩与对照班随机抽取的10位同学的成绩进行横向对比,测试材料同样为2016年专四听力试题,平均正确率分别为72.8%和57.4%。计算出t=2.608*。t值同样在t(17)00.01=2.567<2.608*<2.898=t (17)0.005 这个范围内,统计结论为达到了显著水平。
无论是纵向对比还是横向对比,所得出的试验数据都说明课题组将研究发现运用于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商务英语听力多模态形式改变了传统听力教学中学生仅仅用听觉来获取信息的单一模态,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外语课堂教学体裁,提高了外语学习者的商务英语听力能力及水平,对教学应用领域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而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听力课堂的多模态模式可以增加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丰富的多感官接触有助于降低学生听力的难度,激发学生的英语听力兴趣,为学生提供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对所掌握知识的输入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