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共同体: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创新平台
——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学校和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两所学校为例

2018-01-28 17:32陈慧君朱荣辉
江苏教育 2018年94期
关键词:共研共同体学校

/陈慧君 朱荣辉

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学校和盐城市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是两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学校,分别有32名和26名在职教师,在校学生分别有387人和162人。近年来,很多农村经济较好的家庭选择了在城区买房,让孩子在城区上学,乡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占比越来越高。同时,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骨干教师被选调至城区工作。乡村教师中,中老年教师居多,这些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感,缺乏工作幸福感。这两所学校也不例外。为更好地激发起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增强职业幸福感,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大丰港实验学校和大丰区小海镇南团小学两所学校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在成立“同行者联盟”和“每日撰写教育随笔组”的基础上,探索成立了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以此来促进两所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缘起

我们曾使用自编问卷,对全区乡村教师进行了随机网上调查,共收到网上问卷1239份。调查从教师的职业取向、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等方面展开,从调查的结果看,只有34.1%的教师明确表示喜欢教育工作;从教师教科研现状来看,70%的教师没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日常工作中,能有意识或坚持写教育叙事的教师也很少。

具体到我们当时任职的这两所学校,情况更为严重。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真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无法开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使本应该充满幸福的教育生活变成了工厂里枯燥机械的劳动。为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让两所乡村学校教师更好地发展,并带动全区农村教师为教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成立了以两所学校为主体的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

二、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在“自治”统领下的乡村教师自觉、自愿、自发地指向于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精神发展的一种民间性组织。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乡村教师的合作、强壮乡村教师的精神。其中,让乡村教师更有职业认同感、精神更饱满是首要的任务。它区别于区教育局统一划定的由城区某一所学校牵头、由相应的区域范围内乡镇学校参与的行政命令下的教学共同体,它事实上是一个自主管理的实践共同体,并有着自己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评价方式、奖惩措施等。

为了“自治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我们在所有成员共同商定的基础上制定如下制度:(1)共同体内的成员自愿同读名著、同研课堂、同写叙事;(2)共同体内的成员坚持撰写教育叙事,平均每月至少10次,每月一次汇总;(3)每位成员自己选出10篇以上优秀叙事,发给中心组,按学期分组编印;(4)一周没有上传叙事的成员,视作自动放弃,共同体将不再接收其文章;(5)积极参加“自治共同体”活动,每次活动不得无故缺席,连续两次无不可抗拒原因未参加活动,视为自动放弃参与“自治共同体”的活动;(6)每年至少有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发表或获奖。

这个平台的构建,让教师们的文章有了“发表”的载体,让教师们的思想有了交流的平台,教师们从中学会了合作与交流、阅读与分享、科研与写作。

三、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实践

1.共读名著。

阅读是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渠道。“自治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围绕共同商定的研学内容,教师们开展了共同阅读活动。一年时间,我们共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新教育》《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课堂教学心理学》《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教师经营幸福人生的智慧》《如何改变世界》等学科教学类、教育原典类、人文类多本书籍。通过共同阅读,通过分享交流,教师们有了更多的理念支撑,有了更丰富的智识生活,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指导。

2.共研课堂。

我们共同研究农村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在共研课堂中,我们关注教师能否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我们共同研究农村教师简约质朴的教学风格。农村教师比起城市里的教师来,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得多,也就少了许多“时尚”的教学表现。在共研课堂中,我们聚焦的是教学目标是否清晰简明,教学内容是否简要明了,教学过程是否简洁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简便有效,教学语言是否简练生动……

我们共同研究农村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随着教育现代化在农村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也走进了农村课堂。在共同研课中,我们有重点地观察教师们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是否娴熟、是否适度;多媒体技术使用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解决,是否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

我们共同研究农村小班化状态下的高效课堂。随着农村学校生源的减少,农村学校小班化已成为常态。在共研课堂中,我们积极探讨小班化状态下的高效课堂。“一个都不能少”“每个人都发言”“课堂作业都面批”等等,成为我们探讨的农村学校小班化状态下的高效课堂标准。

我们的“自治共同体”分别在各自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以不同的课堂观察主题进行共研;在“自治共同体”内开展“青蓝工程”活动,实施一帮一、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活动;在“自治共同体”内每月开设有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以不同层面的课堂研讨引领大家共同前进;每学期我们还在区级层面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让“自治共同体”成员轮流上课,邀请全区教师参与听课,以促进全区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热情的提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自治共同体”的成员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

3.共写随笔。

每日随笔的撰写让教师们多了一种反思的习惯,更多了一份工作上的睿智。

为了明辨一个教育问题,我们通过共写一个话题来统一思想、交流沟通。如“谈谈你是如何关注后进生的”“教育叙事给你带来了哪些改变”等等。在同一个话题的研讨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为了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我们常常共写一节课例。我们通过观摩示范课、汇报课、视频优质课,共同讨论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我们在观察与反思中获得了“假如我来上”的各种不同思维的碰撞,也在观察与反思中明白了灵动、生动的课堂教学的应有状态。

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与困惑,我们经常共读共研教育名著。如当教师们不会写教育叙事的时候,我们共读《教师如何写教育叙事》;当我们研究“新教育”时,我们共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当我们在构建“温馨教室”时,我们共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一本本名著的共读同写中,我们找到了教育教学问题的答案,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找到了共同的信仰。

为了让大家有长久的研究动力,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办重点自筹课题“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研究”。教师们一同查阅文献,一同开展调查,一同研究方法,一同撰写报告。多少次的共读、共写、共研,成就了我们的“一路前行”。

四、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成效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有效消除了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协同发展和精神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自治共同体”成员有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区学科带头人6人,区骨干教师5人。一年来,教师们共发表文章50多篇,参与省、市级赛课15人次,8位教师参与区级示范课展示,共同体成员共撰写教育叙事300多万字,编印教育叙事集12本。一年中,“自治共同体”参与策划、组织了4次区级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成果的取得,使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在全区、全市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吸引了其他有志于乡村教育的教师不断加入其中,它正逐步成为广大乡村教师的精神家园和实践乐园,其意义和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赞许。

1.实践价值。

(1)促进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一种生态型培训模式,共同体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以反思研讨为中介,借助同读名著、同研课堂、同写叙事等手段,把培训、学习、研究融入乡村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倡导基于课堂和学校现实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2)促进了乡村教师的协同发展。教师们借助“自治共同体”这一平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促进平衡,共同成长。“自治共同体”内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带动全校乃至全区更多乡村教师的协同发展。

(3)促进了乡村教师的精神发展。“自治共同体”的建构,改变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状态,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并让乡村教师协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乡村教师有了职业认同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2.理论价值。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的构建,形成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读、共研、共写、共商、共享”的有效路径和“聚、行、思、建”的有效策略,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一种自发、自愿、自主的形态,它去除了行政的干预,去除了功利的限制,去除了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去除了空洞的说教,让教师们有了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有了发表的空间,有了成长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有了共同前行的伙伴和导师,有了内心自省和情绪舒展的方式。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促进乡村教师发展的一个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
共研共同体学校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陪安徽阜阳市诗词学会同仁来黄访问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