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是所有成员的精神共同体和思想共同体。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拥有一种归属感,工作室是他奋斗的热土;每一个成员也都拥有一种信任感,有意见可以表达,有困难可以求援,有疑惑可以询问,工作室是舒心、温馨的家园;每个成员更会拥有一种幸福感,在学习和研究中,摆脱日复一日机械工作导致的疲惫与苦闷,追求彰显个性的教学风格,成为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由此而快乐其中,幸福其中,美美相生,美美与共。2009年,以笔者为领衔人的“海门市陈铁梅审美人生教育名师工作室”成立;在该名师工作室基础上,2011年,“南通市中青年名师陈铁梅工作室”正式开始运作。在名师工作室从无到有、从常规走向创新、“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围绕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不断进行思考,形成了一些经验。
工作室领衔人固然是工作室的灵魂,但是成员对工作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决定了工作室运行的成败。因此,工作室成员的遴选,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和发动,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在知晓和认同的基础上自主申请,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其成长的内驱力,才能让生命潜能醒来;另一方面,需要领衔人与主管部门联合进行“招聘考核”,从而遴选出有师德修养、有实践经验、有理论水平、有生长愿望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员间抱团取暖,形成争奇斗艳满庭芳的格局,为工作室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了构建完备的美术教育教学系统,尽可能长时间影响与我们生命交集的学生,我们通过自主报名、材料考核、面谈筛选,挑选坚守在美术教学一线的10位美术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成员覆盖学前教育、中小学义务教育、高中以及特殊教育,形成跨年段研修阶梯,以此消融年段之间可能产生的教学认知偏差,使研修活动成效最大化。
事实上,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微型单位,这就需要建设工作室文化,将成员、环境、学生、制度等散落在四周的“珍珠”串连起来,继而形成一个生命蓬勃的专业成长共同体。在工作室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文化立魂,也就是通过标识、工作室核心价值、理念目标等文化系统的共同设计、共同诠释,将成员的所有智慧、能量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推动工作室朝向卓越奋进。为了达成师生生命成长的互惠共赢,我们在工作室建设之初,就集体商议,确立了工作宗旨,即教学主张“审美人生教育”,并以一朵菩提花、一枚菩提叶作为工作室标志的基本图形,用拈花一笑的禅意诠释我们的生命哲学——将审美教育与人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人格健全、生命充实的人。其次,需要确定工作室的规章制度,而这同样是共同商议的结果,目的是唤醒成员的生命自觉,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为何来到这里,将走向何方,才会有责任担当,才会勇往直前。工作室制度通常包括学习制度、研讨制度、交流制度、经费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
无论是工作室的主张目标,还是工作室的具体课题项目,还是每一次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都需要工作室每个成员群策群力,通力合作,才能聚沙成塔,保障工作室充满向上攀登的勇气与能力,形成富有厚重质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构建“雁阵”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培育“领头雁”,并充分发掘和发挥“领头雁”的作用,通过赋予重任,锻造成员的才干。一个人最大的发展是自我发展,最大的认同是对自我的认同,所以本工作室以自愿申报为原则进行职责划分,策划部、通联部、课题部、设计部、档案部,各司其职。本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逐步建立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成员的专业水准和工作能力。基于这个信念,我们创新工作室成员的活动平台,为成熟的成员成立“工作坊”,减少了成员在工作室活动中的“无力感”。通过明确职责,使成员对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成员通过自身的实践,更加理解工作室的活动操作与运行方式,继而能将热情与工作室活动质量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们还通过他们实行一对一带徒,从而带动更多教师共同成长。
工作室的运行机制直接关系研修成效,没有正常运行的工作室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看得见摸不到,而稳定的运行模式能帮助工作室成员保持节奏性的状态,继而形成良性循环。本工作室在8年多的运行中,为自己量身定制了一套“每月一事”和“十个一”行动系统,即每月一次活动,每次活动开设一堂课、一个讲座、一场研讨,每学期组织一次观摩、深读一本书、组织一趟采风,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每周期研究一项课题或者项目,每次活动后设计一辑《简报》。与此同时,创新活动机制是工作室富有活力的保障,比如我们将本工作室的活动与南通市学科基地活动、江苏省南通市中学美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进行打通,让“乡村行”成为常态,帮助工作室成员在“送教—跟学—互研”机制下,不断推广、践行教育理念。
导师是工作室最宝贵的财富,借由他们的肩膀,成员才有机会登高望远,所以工作室发展过程中,应当始终有导师的把脉诊断,指引工作室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还有一股力量同样推动着工作室的良性发展,这就是工作室盟友。教育是相通的,工作室运行的理念、机制、方法等都能相互借鉴,相互启迪,继而共同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达成美美与共。例如本工作室与本地其他名师工作室结成紧密型联盟,在与李凤工作室、潘雪峰工作室、姜树华工作室等工作室开展联合课程中,实现学科整合、教学开放和知识融合。又如,我们与外地名师工作室结成合作型联盟,加入全国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联盟,利用工作室成员出任泰州、常州等县市教师成长项目导师,以及与姜堰、泰兴等地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活动,在徐州等地挂牌组建基地学校等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和智慧分享。
名师工作室是学科教研成果的孵化地,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所以需要及时总结、反思、提升,形成高品质的教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这是工作室应尽之责。而教育最大的慈悲,是公益送教——将教育资源、教育智慧带给所有需要的学生,实现教育普惠。本工作室在常态化的“乡村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乡村美术教师。工作室还研发了聚焦核心素养的《百幅名画欣赏》课程读本,立足视觉唯美的“百幅名画”微课视频,通过“新教育”APP和海门电视台向全社会播放,帮助人们窥得艺术美的冰山一角,接受艺术美的惠泽,让互联网+教学、“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并作为公益项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艺术教育资源。这一项目得到了著名学者朱永新和尹少淳等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人士的高度关注。
名师工作室最美好的愿景,就是在种一片森林的同时,“我”和“我们”也慢慢长成一棵大树,继而造就了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世界。“我”和“我们”愿意种一片森林,然后徜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