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赵焕超
批判性思维是我国当前教育中最重要也最缺乏的一环。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被特别提出。可将其表述为: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等。批判性思维包含对多种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对现有的事实不盲目接受,而是抱有疑问的态度,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够主动地收集信息、解决疑问。除此之外,学生还应清楚,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或唯一的解决办法。
2.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善于在众多信息中辨别正误、区别真伪,提取有效信息,并且能够对比、区别相似信息。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能通过认真研究原有的观点和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新的观点,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能够在搜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理论和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充分思考,分析事实和证据,然后作决策。
5.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学生能在辨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包含基础生物知识,还包括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既是落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又是实现生物学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正确途径。作为重要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在生物学中被作为学科核心素养而单独提出。这表明,以往在教育中强调学生的服从性,追求测试答案的一致性、标准化等思维模式和做法,已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强调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有效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特意设置了“批判性思维”栏目,以期教师利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经过统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明确列出为“批判性思维”的共4处。所在教材位置分别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111页、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70页、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82页、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6页。
“分子与细胞”的设置背景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内容包括:“既然细胞越小,细胞表面积相对就越大,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越高,细胞体积不是越小越好吗?”
“遗传与进化”部分第70页的设置背景是单个基因、多个基因对生物体形状的控制以及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内容包括:“你如何评价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这一观点?”另外,第82页的设置背景是,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内容包括:“有人认为,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因此,它不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你认为这样的看法正确吗?”
“稳态与环境”的设置背景是教材介绍血糖的来源与去向以及血糖的作用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内容包括:“既然血糖是提供能量的,血糖越多,能量供应就越充足,血糖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吗?对此你持什么观点?你的论据是什么?”
从统计结果看,三册必修教材中虽然只出现4处“批判性思维”,但分析这几处内容便可知,问题的设置是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必备的几个方面入手的。例如,能否找出问题的关键,并且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能否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能否客观地从科学角度评价问题;能否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合他人的建议等。所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以拥有能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针对生物教材中的“批判性思维”栏目,结合学生认知阶段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可对批判性思维涉及的各项技能进行全面统筹设计,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一定要抛弃传统上的只注重传授知识、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观。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皆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训练学生做题为主,忽略教材上已经呈现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训练”“知识链接”等栏目。这种把让学生获得知识作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学行为,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不善于独立思考,判断力和批判力不断降低。仔细分析,便可知教材中呈现的这些栏目都是侧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所包含的能力培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教材,将教材中的各项栏目落到实处,不可一味追求分数,应将学生的综合素养置于首位,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尽量采用有利于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地探索。
2.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模式的课堂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批判性思维”栏目的特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的两个“批判性思维”栏目都是与基因关联的相关知识,教师可将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单基因、多基因与生物性状”“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环境与性状”“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两个关键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个人搜集资料、小组汇总资料、小组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课堂展示、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步骤,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搜集资料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在学生出现不同结论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可让小组之间相互辩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观点。这样的教学过程将批判性思维包含的多种能力融合在一起,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又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3.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和易感知性,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生物学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更应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实验中,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已知细胞体积越小,物质的运输效率越高,那么细胞是不是越小越好?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结论。这样可以检测学生设计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学生实验过后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得不出结论时该如何解决问题等。
4.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活中有不少与生物科学相关的事例,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可用生物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此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血糖的调节相关知识,教师可让学生以血糖为关键词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能会从身边患有低血糖或糖尿病的患者出发,又或者通过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收集到关于血糖的各种信息,分析资料,归纳总结,课堂上阐述收集到的事例与结论。大家共同展示之后,每个学生都可获得关于血糖的全方位知识。
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它的形成不能仅靠自然产生,还需在教师的精心培养下逐步发展。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唯其如此,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兼优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