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 张 荣
写作,可使学生对生活、学习、社会有更新的感悟,也能够沉淀初中学生浮躁、骄纵的性格,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以及往后的学习生活均有着重要的意义[1]。但在现阶段,初中学生均抱怨作文题目过于深奥,不知如何下手,这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写作思路单一有关。为了使学生能够有科学的写作步骤与较高的写作能力,为其打开思路与收集写作素材是现代教师需要做的。层递式教学是指,通过有步骤、有层次、有节奏地对学生展开阶段性的训练,使其在写作时思维能够清晰通畅,而不是思绪混乱无法找到写作的突破口。本文将以层递式教学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意义、作文教学中落实层递式教学的具体措施为主要探讨内容,以便为教育教学提供科学有效的策略。详细内容如下:
以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层递式的语文作文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抒散真实的内心情感[2]。从以往的作文教学经验中可知,大部分初中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均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矫揉造作、内容牵强的情况较多,更有甚者会出现“父母车祸”“自己病重”等啼笑皆非的内容。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在传统教育中要求学生写作内容要丰富且情节要跌宕起伏,并没有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观察,忽略了真实情感的表达,从而使学生养成在作文中喜欢胡编乱造的习惯。展开层递式教学可使学生跳出“无中生有”的写作怪圈,培养其真实写作、融入真情实感的正确写作方式。在接到作文题目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将作文题目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并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容进行书写,写作的同时加入自己的真实看法与情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拥有质的提高。虽然脱离了情节“精彩”的作文内容,但朴素、真实、简单的作文内容,似乎更吸引人,更让人有思考与探究的欲望。而这种朴素、真实、简单也是现代初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性格品质。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通常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告诉学生要怎么写才能拿到高分,各类写作技巧与作文范文“铺天盖地”地将学生“淹没”,而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很少主动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创作素材更是没有系统性的去积累,当需要进行写作时,学生的脑海里自然空白一片,只会想起教师所灌输的作文范文和写作技巧,七拼八凑而来的作文,水准与质量当然不高,甚至会助长学生对写作的消极情绪,认为作文学习是一项艰难的“苦差事”[3]。在层递式教学的帮助下,教师便可抛弃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由“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而教师仅仅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创作时,需要对写作技巧进行审核与研究,看看本次的写作主题适合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而哪种写作技巧能够帮助自己将事件叙述完整,主动去收集自己认为有用且有趣的创作素材。在层递式教学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创作兴趣与创作热情也显著提高[4]。
一篇好的文章不可能一次就完成,而是需要反复的修改、加工,进而使文章的质量得到完善。在传统教学中,均由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作文的修改,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查缺补漏的好习惯。开展层递式教学,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让其在写作的同时降低低级错误的发生率,如:错别字、语序错误、词语搭配错误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提升,无论是对语文科目的学习还是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均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层递式教学的第一步,没有好的作文素材,学生就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文章,也会因没有思绪而抵触作文创作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则需要督促学生涉猎语文学习内容以外的知识,如:航天知识、社会新闻等[5]。除此之外,还可让家长为学生订阅《读者》《青年文摘》等具有高质量写作水平的书籍,以便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在课堂之上,每学习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也可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书写课后感悟,以便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知和积累日常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这一篇课文时,在学习结束后,教师便可布置课后感悟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家庭习惯以及特点来书写过端午节时自己的家庭是怎么度过的,会做什么与别的家庭不同的事情吗?若是端午节与父母分隔两地,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有怎样的变化呢?通过对日常事件的描述可提高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也可提高学生对创作素材的积累。
初中作文的学习与创作主要还是以“夹叙夹议”为主,也就是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的一种表现方法,也可将其叫作叙述性议论,这类写作方式通常对写作者的写作技巧没有太高的要求,自由性较高。运用“夹叙夹议”的创作手法,能够达到事显理明、平添情致的艺术效果,在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但也正是因为写作手法的自由性较大,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内容均呈现出枯燥、空洞、无趣的现象。为此,在进行层递式教学时,帮助学生丰富文章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方式和写作思路均不相同,就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即使方法与思路是一致的,在对词语的处理上也会出现出细微的不同。因此,教师需针对学生的创作弊端,帮助其夯实创作基础,在稳定的写作框架上增添上适合的内容从,从而使整篇文章看上去流畅、自然。例如,在进行《一件小事》这个作文题目的创作时,某一位学生在修辞技巧上较为欠缺(如:比喻手法、拟人手法、夸张手法等),那么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高这位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若失误较为重大,则可放弃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而改为简单、清晰、明朗的叙述,如一位学生在描写一只猫时,其将这只猫比喻成另一只猫,在这样的情境下使用比喻手法略显生硬,倒不如抛弃修辞手法的使用,单纯的进行描述;另一位学生则在创作的逻辑性上较为欠缺,教师则需要提高其语言文字的逻辑性,使整篇文章看上去更为通畅。总而言之,促进学生丰富文章内容,不是教导学生将有必要的、没必要的事件统统都写进文章里,而是要引导学生在一个科学、全面、有效、整齐的作文框架上增添内容。如此,才能使整篇文字看上去“神采奕奕”,充满魅力[6]。
文章的构思与文章的完整性、布局性相关,若构思清楚、主体题明确,则不会使文章出现头重脚轻根底浅和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现象。例如,在创作《一件令我高兴的事》这个题目的文章时,教师则需要在学生进行创作时引导其进行文章脉络的设计,让其确定好写作的核心与主题,突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最好能够确定每一段的小标题,循序渐进地完成写作。例如一位学生在进行创作时,第一段作为铺垫,第二段与第三段作为文章的中心,其中,第二段为事件的书写,其包含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第三段则是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与看法与事件背后的含义。这位学生通过文章整体的构思,在进行创作时就显得十分顺畅,知道自己的每一步应该踏在哪里,而整篇文章的排版也十分整洁,让阅读人也感到十分愉悦。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层递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其高尚的文学素养,对学生往后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初中学校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