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陈海瑛
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里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乾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可称得上是图文并茂,然而,有的教师为了追求“精彩”,常常会“挖掘教学资源”,不断从网上搜图片、截视频,殊不知近在眼前的课文插图就是实现高效“教”与“学”的有效资源!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积极利用好课文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唤醍学生的情感体验,巧妙化解教学重难点,从而优化阅读教学。
语文课本中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作为课文的重要组织成部分,不仅能装饰教材,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也能有效辅助教学的功效。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引导学生找准观察切入点,激发学生的直观思维,在鲜明的视觉感受中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西湖》这篇课文的插图,现场感极强,远景、近景俩相宜。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对图片观察的特殊心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插图,并给出观察提示,提醒学生细心观察图片内容,注意照片拍摄角度,说一说画面的美体现在哪里,提升学生的观察效果,对图片有效进行观察感知。很快,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结果:“第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厅阁上的皑皑白雪,显然是在雪天拍摄的,还能看到翠绿的树木,把冬天的西湖映衬得清秀美丽。”“西湖的远景照片真是绝美的风景画,有长堤、绿树、碧水、城市、远山、蓝天和白天等,很是壮观。”“月光下,水波荡漾,金光闪闪,显得很朦胧,西湖好似仙境一般。”“西湖满是荷花,又有亭台楼阁,给人以休闲安逸之感。”……
听,在教师的观察提示下,学生富有感情的说出了自己的观察感受,这就是学生挖掘图片内涵的表现,也是学生顺利进入角色、走近文本内容的体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唤起他们的情感,并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感受,通过对图片内涵的挖掘,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认知条件。
插图不仅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具,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高效学习的学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重新观察教材插图,根据课文内容为插图补充说明,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挥插图的教学作用,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哪吒闹海》一文,哪吒惩治夜叉只是一个铺垫,重点内容应是打死龙王三太子。但是教材上只有两 幅插图,一幅是哪吒惩戒夜叉时腾空而起的画面,一幅则是夜叉惊慌失措的画面,如果学生对文本内容阅读不够,那么对插图的感知也是片面的。为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文本,再观察插图,这样学生才能对插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解读,如:“哪吒脚踏巨浪,怒目圆睁,手握乾坤圈,那乾坤圈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时,哪吒的形象显得又高又大,尽显其正真、勇敢形象。”“看!那夜叉有着火红的胡须、火苗一样的头发,手扶长斧,面对小哪吒却张开大嘴,面部露出惊恐的眼神,胆怯的神情溢于言表。”
课文插图往往是文本内容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以具有典型性、指向性的课文插图作为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文释图,不仅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突显了图文的一致性,也让学生在解读时有了很多的底气,强化了学生的认知关联。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课文插图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可以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通过图文融合式教学练说话、练想象、练朗读,突出教学重难点,创新学生的感知视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一位质朴、充满自信的老人刻画的十分细致、传神。但是,当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对话朗读时,学生在读老人说的话时读得都很平淡,缺乏激情,不能很好的表达出这位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生活态度。为此,我慢下“脚步”,引导学生仔细去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自己对插图的理解,画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如:精瘦的老人,褪色的衣服,竹扫帚,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等,并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揣摩图画中的老人的动作、表情和内心,学生渐渐地理解了这位天游峰扫路人的健康与朴素、勤劳与善良、热情与自信。这时再引导学生重新朗读课文对话效果则大为不同,学生不仅读出了感情,更读出了敬佩。
印在课文中的配图,画中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成为读者心中对天游峰扫路人形象理解的最终定格。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看清图上有什么人?在干什么?内心又会想什么?经过仔细的观察比较,想象感知,体会人物形象的高大,有了思想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促教,高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图文结合教课文,不仅增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角色,提升文本解读的品质,为课堂添色,增强学习趣味性,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