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张凯华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活力、开放的要求,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质量将直接为后续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重要性可见一斑。教师必须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洋溢起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焕发活力,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碰撞火花,激发自主性与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学界明确指出:无论对于何种教育现象而言,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越少感知教育者的意图,所起到的教育效果越为明确。换言之,尤其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采取措施做到“润物细无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感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以达到洋溢生命活力的目的。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庐山的云雾》一文为例,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利用多个比喻句来展示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该自然段时,可以先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想一想庐山的云雾除了像九天银河、像白马、像冰山以外,还像什么。学生们发散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可鼓励一些学生发言,然后用一段语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是啊,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作者笔下的九天银河、白马、冰山,也是你们口中的机器人、大恐龙、棉花糖,那么你们愿意通过朗读来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吗?”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学生感悟能力就好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点与杠杆,这种特殊心理活动带给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不但能够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出彩,更使语文教学洋溢起了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了学生能力发展的沃土。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特殊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思维上的活跃性以及好奇心。教师给予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够跳出多么美丽的舞蹈。课堂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点燃学生活力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们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为了洋溢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与活力,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高度开放的课堂。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乌鸦喝水》一文为例,我们在文本中可以发现“渴”和“喝”以及“乌”和“鸟”这两组形近字。形近字作为小学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如何突破是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为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文本展开教学,以加深学生认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字型结构上进行观察并对比两者的差异,学生自行理解并在教师鼓励下纷纷发言,对于“乌”和“鸟”这一组形近字的理解是,由于乌鸦全身黑漆漆的,因此导致它的眼睛也看不见了,比起“鸟”来少了一点。而对于“渴”和“喝”这一组形近字的理解则是,“渴”是因为需要水,因此偏旁是三点水旁,而“喝”是用口去喝,因此偏旁是口字旁。
在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与想象,尤其在学习形近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联系教材文本,发散思维,找到形近字的区分点,从而加深记忆,让课堂更具活力,教学效果更有保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产生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对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产生极强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学习活动的开展也会更加积极与主动。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创设生动情景的方式,使语文教学洋溢活力,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牛郎与织女》一文为例,为了在课前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以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为例进行课堂导入。通过收集相关图片与资料的方式,以PPT向学生呈现乞巧节的来源、风俗,让他们初步了解《牛郎与织女》一文的艺术背景。然后再以“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属于牛郎与织女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以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保持高昂的兴趣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创设生动情景的方式入情入境,比起单纯的讲授法更能激发学生灵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更能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语文学课堂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氛围,突破传统模式下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的问题,改变单一无趣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生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现,通过感悟、开放以及兴趣来彰显语文学科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与生动,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