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小学 王 梅
苏教版语文每册教材都精心设置了7到8篇教材习作,也都具有鲜明的教学目标和明确的习作要求,是引领学生作文训练的核心内容,一线教师常俗称为“大作”。为了关照不同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情感爱好,一线教师常常也会相机设置“小作”,以顺应不同学生的不同经历。为此,我们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围绕着“小作文”做出“大效果”。
“小作文”的诞生是为了与教材中的“大作文”形成相互补充之势,更契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在践行“小作文”时,教师就需要淡化对学生所谓技术和策略的指导,要淡化技术、策略所形成的压抑和束缚,为学生创设足够民主、开放、自主的心理磁场,并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下进行大胆地设想,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抒发童心,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表达的欲望,真正进入到“我要写”“我想写”的境界。
例如,笔者在“小作文”中进行想象性的作文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尝试。在教学了杨红樱老师所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很多学生都对《鲁宾逊漂流记》一书充满了兴趣,在学生积极阅读之后,学生对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神奇遭遇与经历倍感兴趣,更被人物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为此,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这一阅读经历设置了想象性作文:如果在一次出游的过程中,你乘坐的游轮出事了,你独自一人被漂流到海上,你可能会遭到怎样的经历?又将会怎样生活?相机组织孩子创作一篇《我的漂流记》。在这一习作中,学生不仅仅以简单的模仿重复书本中的经历和遭遇,他们内在的思维意识被充分激活,童心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很多学生大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意识,巧妙地将自己的漂流之旅赋予了新社会、新时代不同的元素,学生自我表达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在放飞童心、释放心灵的过程中,将学生的身心意识浸润在自由表达的王国之中尽情遨游,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确,没有生活的浸润与拓展,小学的习作资源就如同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要紧扣生活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浸润在生活的宇宙之中,让生活的涓涓细流流淌于学生的笔端。
在进行“小作文”练笔时,很多学生觉得最难的就是对素材的选择。其实,著名教授叶澜早就说过:“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为此,教师开始引领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探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体验。有一次,班级中的两个学生因为一点矛盾发生了口角,越闹越厉害,引得很多学生围观,后来也有不少学生上前劝说……笔者发现这一场景之后,先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在随后的语文课上则组织学生对刚才两人争吵时的语言进行回顾,并尝试交流围观人的不同表现,学生纷纷从观看者、劝说者等不同的身份进行描述,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围绕着本次争吵,创作一篇“小作文”,力求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态。
这一篇“小作文”的资源并不是源自于教材,也不是教师精心设置安排的,而是来自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教师顺手进行了资源的运用和整合,就巧妙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突发事件上,极好地运用了生活中的素材,使得“小作文”的内容真实可信,为学生习作表达提供了有效支撑。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是创作者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形式,是自身情感表达与倾吐的需要。为此,我们就需要在“小作文”中坚守“我手写我心”的理念,淡化对学生表达技巧的训练,多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而真实的表达,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据具体情况而言,我们就可以开放时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地深入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开放学生的多维形式,可以敞开学生的内在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多样化表达。
为此,“小作文”的训练与指导就需要充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沟通,与生活中的景观紧密结合,通过观察写观察日记;可以与生活中的真实活动有机结合,通过体验写体验日记;可以与自身的情感认知结合,通过想象写想象习作等。比如,手机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同样也形成了很多的困惑。教师则引领学生围绕生活中的这一热点话题创作一篇“小作文”,可以是紧扣手机的一篇记叙文,可以是自己进行调查之后的报告书,也可以是针对父母的一篇建议书……
不同的形式,更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热情,为学生表达过程中个性化地体现搭建了高效的展示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小作文”的习作表达更趋向于微小、自由,我们把握了“小作文”的表达就可以借助多维的方式和有效地策略,收获习作教学的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