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 王静敏
新材料作文是高中作文中一种非常典型的形式,新材料作文不仅考察学生对于材料的解读能力,也需要学生懂得从材料中提炼出核心信息,基于这些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观点,然后透过有效的语言组织与应用来将观点表达与呈现。总来来说,新材料作文对于学生综合写作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有较高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新材料作文的写作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要在提出有效观点的背景下,也深入分析和陈述自己的观点。本文将结合一些较为典型的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剖析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上如何有效进行审题立意,训练学生的写作素养和写作技能,推动学生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上有更大提升。
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十分多样,不同类型的新材料作文有不一样的写作方法和实施模式。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和了解新材料作文时,一般会碰到观点已经给出的材料。这类材料对于学生的解读能力没有太高要求,学生只需要在有效思考的背景下明晰材料中给出的观点,然后沿着这个观点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与延伸,形成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并且用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呈现与表达出来。这样的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避免偏题。由于观点已经给出,基本写作的思路和方向也大致确定。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充分读懂这些观点,沿着这个观点形成有效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模式,在这个背景下进行文本写作,这样才能够避免跑题或者偏题的问题,文本的整体立意才会准确。
对于那些观点已经给出的材料,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呈现方式。可以是在材料中透过多个例子最后凝结成一个观点,这种多例一论型材料里的结论是由多个事例同时归纳出来的,它所指代的道理、观点需要我们结合具体事例加以明确,然后形成立意。也可以是从一个具体的范例出发,从多种角度展开讨论研究,对这种一例多论型材料可选择相应整合。一例多论,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个事例,出现了多个角度的评论,由于评论角度不一,结论自然各异,但又都有其合理性。无论是以那种形式出现,对于观点已经给出的材料,在训练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时,一定要让学生的关注点放在对于最后提出的观点的解读上,并且能够在充分读懂观点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立意方向。这样的新材料作文一般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只要在观点的解读上没有太大的认知偏差,基本不会跑题太远,学生对于这类新材料作文也比较容易掌握。
有些新材料富有内在的寓意,这类材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首先会有一定的解读门槛,学生如果连材料都没有读懂读透,很难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立意,写作的障碍自然会很大。因此,在针对这类新材料作文展开教学时,首先很有必要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积累和人文素养,要充分扫清学生在材料解读上的障碍,保障学生能够充分读懂材料内涵。同时,在学生读懂材料后,要在明晰材料寓意或者内在隐射的基础上,发散自身思维,形成合理的写作思路和角度,然后来进行文本写作。很多学生由于思维上的局限,即使在读懂材料后也不能基于自己的理解找到一些相应的写作切入点,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立意上的障碍。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加强对于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更强。
这种富有内在寓意的新材料我们通常也称为比喻型材料,选材上多为古代(从前)的人和事或者动物的言行,但是,它所折射的都是当下人的生活和思想,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用来作比喻的形象和事情都能在现实社会中一一找到对应。所以审题立意时,只要找到本体,材料寓意就清晰可见。比如“狐假虎威”“程门立雪”“二十四孝”这些故事都可能成为新材料。学生首先要真正读懂这些材料的意涵,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感悟或者是平时对于生活的观察,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形成自己的视角,这样的背景下才能够更好的成文。
由引语引出新材料的例子也十分多见,通常是引用一些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等这些杰出人物的一些言语,透过这些语言素材的解读来推动观点的产生。这类基于引语引出的材料,需要学生对于原新材料有深入解读。一般情况下选择的引语都具备一定的深意,或者具备相应的哲理,同样,解读这些素材,真正弄懂语言上的表意,是学生能够良好行为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上让学生有机会更多的基础这类材料,并且要鼓励学生课下丰富阅读。这会让学生首先对于引语的解读能力更强,从语言素材的理解分析中提炼写作观点的能力也会更加理想。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审题立意上才会更为准确,写作的成效自然会更高。
由引语给出材料的例子也十分丰富,如新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是名言名句:“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不难看出,命题人是借托尔斯泰的观点给出了“一切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正面和反面)的”这样一个话题,让我们加以联想,写出感悟。学生在基于这段材料进行文本写作时,要充分读懂这句话的含义,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提炼相应观点,然后行文。这样的背景下审题立意才能够保障其准确性,学生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才会具备说服力,有了这些前提后才能够保障学生写出的习作有较好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