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趣美”在诗歌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人杨逸明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金字塔”理论足以证明其值得重视。他把诗歌的三个层面视为三角形,形成一个金字塔,从下而上分成三个层面。最下一层为“技术层面”,中间为“艺术层面”,最高部分乃是“哲理层面”。也就是说,诗的上乘之作,必然是由“情”的升华而凝成的“理”的结晶,即具有“理趣美”。
下面试以“理趣美”这个标准衡量三首同写四季作品的高下。
春水满洄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晋·顾恺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北宋·汪洙编《神童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和尚)
三首都是好诗,写出了四季特点,色彩鲜明,令人陶醉,“技术”“艺术”都圆满过关。而三个层次都达到的只有第三首,在写景的基础上,即景抒怀,强调人生应该乐观,恬淡豁达,实现了艺术对生活的超越,由“感觉”“感知”上升到“感悟”的境地。
如何构建“理趣美”呢?
1.小中见大。如清代袁枚的《鸡》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此诗言“鸡”与“主人”的关系,表层意义很浅显,实则耐人寻味。表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君与臣、主与奴之间,欺骗与被欺骗、利用与被利用的险恶关系,积淀了作者的人生经验与教训。
2.反常合道。就是以违背常识的意象表述合情合理的内涵。从哲学眼光看,“反常”就是矛盾对立;“合道”就是和谐统一。唐代杜荀鹤《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充分显示出了一种哲理,即人与自然斗争,人的内因其实是决定因素。■
(摘编自《临海市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