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本科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和作用

2018-01-28 12:12杨成光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应用型攻坚

杨成光



论地方本科高校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和作用

杨成光

(铜仁学院 人事处,贵州 铜仁 554300 )

脱贫攻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这是全党的重大使命,也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地方本科高校要积极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充分发挥特长和优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脱贫攻坚; 地方本科高校; 责任; 作用

脱贫攻坚是当前全党的中心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位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将其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更是表明了要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坚定决心。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责任、如何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历史任务

脱贫攻坚是完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历史赋予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中央向世界庄严宣告,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的国家。为此,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述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他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要完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加大生产力发展力度,提高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强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这是最起码的基本前提,不首先做到这一点,一切都会成为空谈。正如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所说:“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直在与贫困作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还非常艰巨。为此,党中央在2015年专门召开了扶贫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中央号召全党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他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进一步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务必共同努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实际上明确了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加入脱贫攻坚行列,必须要把学校的发展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来就是中国高校的根本任务,脱贫攻坚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承担脱贫攻坚的重任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责无旁贷。脱贫攻坚是历史赋予全党的重要使命,也是党和人民交给地方本科高校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的时候,要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安排部署并认真加以贯彻落实,积极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

二、脱贫攻坚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

地方本科高校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走应用型发展道路。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必经之路,而脱贫攻坚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机遇。

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他在十九大上要求,“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得到发展。

我国在上世纪末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将六百余所条件较好的高职高专进行整合,以独立或合并的形式升格为本科院校,从此产生了颇具特殊性的地方本科高校群。这个群体具备其他高校所具有的职能,但由于植根于全国生产劳动第一线,与地方经济文化融合度最高,接地气最好,因此,服务社会自然而然就成为统摄性职能。这就决定了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走应用型特色发展道路,必须处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前沿,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几乎所有的地方本科高校都在探索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都在寻找各种转型发展的机会。实际上,对每一所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党中央强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就是最好的转型发展机遇。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机遇只能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获得,离开了社会现实,把自己当作“象牙塔”,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生存和发展。纵观当今世界名校,它们都善于把握世界发展主旋律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动脉,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高校与国家的结合度,已成为高校自身发展状况和国家发达水平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地方本科高校的“双一流”建设重要内容就是,必须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立足当地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建设一流的应用型学科和应用型大学。因此,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如果看不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必然就会丧失发展提升的大好时机。

其次,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要为执政理政服务。当前,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是最大的政治,地方本科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在党的领导下,全力支持和参加脱贫攻坚工作。这不仅符合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的要求,而且,只有这样,地方本科高校才能真正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特征,才能最好地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最好地展现学校的价值和风采。

第三,这次脱贫攻坚战役任务非常艰巨,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本身就在多方寻求转型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如果主动地把脱贫攻坚的客观需要和学校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培养的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科学研究有了很好的现实基础,有利于获得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的技术能力和科技成果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将很好地体现高校科学研究的职能;再一方面,高校人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战场服务社会,不仅展现了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而且使人才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磨练,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资人才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本科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要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5]他强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广大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不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6]地方本科高校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必须清楚脱贫攻坚的具体任务。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作了深刻阐述,特别是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三十项脱贫攻坚的具体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要求我们把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必须共同努力。地方本科高校党委必须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的决定和总书记讲话,掌握实质,以此作为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南。

地方本科高校要把中央的任务要求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干部职工投入第一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第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脱贫攻坚提供人力支撑。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直面生产劳动第一线,涉及到许多行业、产业,最缺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要深入当地脱贫攻坚主战场,掌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变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为脱贫攻坚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为脱贫攻坚提供技术支持。学校要把科学研究和脱贫攻坚的技术需要结合起来,把科技人才派到最前沿,把科学研究植根于贫困地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力度,在特色产业、生态保护、医疗救助、危房改造、环境整治以及交通、水利、电力、互联网等建设方面给予有效的科技帮助。

第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服务。地方本科高校汇集各类人才,完全有能力从各个方面在智力上支持脱贫攻坚工作。例如:组织专家参与各级政府和部门脱贫攻坚的决策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计献策;派遣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中小学支教,进行教育扶贫;派遣优秀干部到贫困乡村挂职、兼职,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地区挂职、兼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助力推动脱贫攻坚;组织“三下乡”等工作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政策宣传和文化传播活动,进行文化扶贫;组织开办脱贫致富培训班,指导农民掌握致富的方法;开展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他们脱贫攻坚的能力等等。

农村产业革命是贵州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措施,对贯彻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贵州地方本科高校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与农村产业革命紧密结合起来,为当地的农村产业革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农村。贵州是典型的农业省,农村的产业发展直接关系贵州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贵州的农村产业发展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传统产业仍为主体,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适应度不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农民习惯于祖辈流传的传统种植项目,不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去变更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欠佳,不仅种类少,而且现有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农产品加工产业相对滞后,长期处于以农产品原生态直接营销为主的状态,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我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为此,贵州省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产业革命,其主要特征是,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革命性调整,实施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省委书记孙志刚号召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重点是在种植业上,不种或少种经济价值低下的玉米,大力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种什么,要积极在思想上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选择;怎么种,要在技术上指导农民,帮助他们科学种植。为此,贵州省教育厅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工作部署会议,要求高校在办学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和技术优势,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之中,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服务农村经济产业革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响应省委和省政府的号召,主动投入到这场农村产业革命的工作之中。第一,组成农村产业革命宣传队,深入乡镇、村寨,向农民宣讲这次农村产业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农民懂得产业革命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懂得产业革命对自己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产业变革。第二,学校要深入农村产业革命主战场,掌握产业革命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变革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为当地农村产业革命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第三,学校与当地各县政府合作,共同成立“地方发展研究院”,根据地方主导性产业和文化发展情况,组建高价值经济作物种植研究中心,每一个研究中心都派遣“教授团”、“博士团”,深入农村,走入农家,给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以农村产业革命为中心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力求实现科研成果达到高水平、成果转化达到高效率的工作目标,为我省农村产业革命作出积极贡献。

孙志刚同志在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指出,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号召,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全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1]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的讲话[Z].2014-12-14.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7-10-28.

[3] 孙志刚.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Z].2017-08-0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07.

[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6-04-26.

Responsibility and Role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YANG Chengguang

( Department of Personnel,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zihou 554300, China )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significant mission of the whole Party, as well as a honorable and obligatory task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herefore, local universities shall actively undertake the historic task and make full use their strengths and advantages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responsibility, role

D64

A

1673-9639 (2018) 09-0086-04

2018-05-22

杨成光(1965-),男,贵州德江人,教授,铜仁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赖 全)(责任校对 毛 志)(英文翻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应用型攻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产业革命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