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终极使命

2018-01-28 12:12缪劲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终极理论课信仰

缪劲松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工作,鉴于所教授的课程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性、阶级性,高校教师必须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其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走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路,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一、信仰是高于世俗目的的精神追求

信仰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精神存在为人的物质存在规定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使地球上的人这样一种生命获得了超出其他生命的特殊意义。追求精神的彼岸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这个需要显得更为强烈。孔子曰:“我十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1]1。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雷海宗看来,十五岁至三十岁这一时期的人是一生中思想最迷茫、最困惑,最需要精神皈依与寄托的年龄。而大学生恰逢这个年龄阶段的核心时期。一个人能否三十而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学习与人生经历,其中大学阶段的三年或四年时光则更加具有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大学阶段处于人生18-23岁之间,不仅生理上较之少年人具有更多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其心志更为丰富、强大,自然,精神需要也更为迫切。

二、精神需要并不能直接产生信仰

一个人的信仰不会先天带来或自然产生,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已没有了过去烽火岁月中人们觅求理想彼岸的社会环境。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年轻人,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走上科学的信仰之路,不但是时代的挑战,更是思政课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经过建国以来65年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6年的改革与建设,现在我们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民,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的价值目标。这个一价值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的具体体现。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是不行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维系也是不行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作为凝聚中国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世界观基础是什么,不仅关心到国家、民族和国民的根本利益,更是维系国民精神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中国人民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懈奋斗和追求,终于找到并在全社会确立的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这是一个得来不易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要倍加珍惜。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本质在于其人民性与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信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那样,把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更有价值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指出了信仰的方向,更指出了实现信仰的途径,这就是实践。正如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的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鲜明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视实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只有科学地理解人民性与实践性,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信仰来源于人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这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是思政课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然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变为学生的人生理想与价值目标,需要做艰辛的实践努力。因为需要本身并不能代替实践,当然也就不能产生结果。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就是要紧密契合学生的精神需要,以理论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执着的精神去关注学生的心灵需要,启发、教育他们走上科学信仰之路,从而使思政课起到净化心灵、砥砺品格、涵养精神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架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层次,即初、中、高三个层级。三者之间,高级使命也可称之为终极使命,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教育,高级使命具有统摄性、根本性,对其他层级的使命目标起着导向作用,其对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理论课。初级使命也可称之为基础使命,主要涵盖对学生基本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的教育,是对学生灌输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它对中级与高级使命的达成起着基础奠定和习惯养成的作用,其对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级使命也可称之为中间使命,是介于初级使命和高级使命之间的目标,一般以学生理想人格和健康人生态度的确立为表征,主要是指科学的国家观、政党观、社会观、荣辱观的确立,其对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这一层级的使命既是较低一级使命的发展和演进,也是终极使命的必要前提。由此观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虽然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层级目标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入理性,不变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与教化,更为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终极目标的矢志追求。

作为大学思政课教师要对这个一以贯之的教育方向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信仰自觉,始终把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和精神需要相契合、相联系,既面对现实,又胸怀理想;既向最高终极目标努力,又兼顾初、中级目标的巩固和形成。这样由小学到初中,由初中至高中、大学,思政课教师恒久坚持下去,必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信仰之花一代又一代怒放于华夏大地的理想目标的达成,这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终极使命的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思政课终极使命,必须面对一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实用主义的挑战。大学生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人,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养成与练就是其主要关注的领域,虽然思维与逻辑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但受求职谋生等现实环境的影响,精神追求、信仰的皈依,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其关注的主要对象,尽管事实上这实际上是其内在的潜在的需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更好体现思政课的终极目标,即在感性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认识,为其人生精神的追求规划方向并奠定理性认识基础,防止出现那种所谓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实用主义的倾向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更加最关注的是专业课学习,忽视思政课的学习。这一方面意味着作为一名20岁左右的青年,其心志、品德、人生观已趋于成熟,可以为正式进入社会,成为一名建设者而积聚能力与知识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在精神世界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本身并没有持续关注自己的信仰需要,这在客观上尤其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展现思想魅力,以更加有为的态度助推大学生信仰接力走向更高的目标。

德与行关系的挑战。大学生要德立天下、德行四海,将做人和做事有机结合起来。古人云:“技近乎于道”。在大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会做事的同时,还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上下功夫,完善个人修养,追求科学信仰。老子道德经中有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76如果说实用技能是看得见的“有”,理想信念是不易感知的“无”,那么,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要有无相生,才能难易相成,克难为易,才是有理想、有作为、有价值的人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修身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个人的修养、品格不仅是做人的本分,更是实现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必要前提。正如弟子规所言:“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在古人看来,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实乃正式跨入学堂之前就应该学会的做人的道理这样的道理。而这样的思想和习俗在如今日益功利化、工具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心灵世界的天平难免偏向更加会带来实际利益的专业课程、实践的学习,客观上留给心灵、留给精神世界,尤其是精神信仰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了。思政课教师如何能够重拾这块本该属于自己的阵地成为检验每一个思政教师职业精神与职业水平的试金石。

来自传统的挑战。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其重视实践践履、看重当世今生,虽有祖先崇拜的根脉传承,但其实用济世思想仍然是主导,具体到人的精神世界,缺乏精神上的慎终追远,尤其是缺乏超越于现实之上的终极价值追求。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3]20等,其主张重人事轻鬼神,重教化反征伐,重现实轻来世思想虽有重大积极意义,但其实用主义色彩也是明显的。较之犹太、日耳曼民族重视精神价值的超越现实境界的追求,还是有区别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这个精神特点,思政课教师同样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追求思政课终极目标,必以克服传统文化的这一缺憾为重要努力方向。

总之,大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途径可以从思政课教学的三个定位获得启发。一般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在内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及目标,主要采取如下占中定位:即国家定位、社会定位和公民个人定位。无论是具体八荣八耻的规定,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思想。这在客观上与人的终极追求也是相契合的。任何终极的精神追求都要回答诸如:“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等这样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做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述,为我们的思政课终极目标教学提供了鲜明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它必然成为大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追求的又一有力的奠基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目标,具体而丰富地诠释了社会主义阶段价值追求,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化表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在现阶段的中国的表达。思政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就是追求思政课终极目标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1]吴兆基.论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22.

[3]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终极理论课信仰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终极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