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九
(中共铜陵市委党校,安徽 铜陵 2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推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色发展观深入人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发展要求不断被实践,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以成功创建“四市(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和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一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代表的显著成绩。为进一步推动该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档升级”,2017年初铜陵市委市政府又郑重提出“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对该市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应对越发严厉的环保风暴以及适应环保“垂改”实践带来的新变化,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而且对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样板价值。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所谓绿色发展,是既尊重又打破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通过绿色规划和绿色制度设计促进绿色建设实践,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是其内在要求,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文化等“绿色化”“生态化”实践活动实现天人和谐、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是其重要途径和价值目标;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它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必须尊重客观抓建设。生态文明“以遵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实质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就是铜陵作为先行者为其他地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的具有引领意义参考价值的新范本新模板。铜陵打造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新样板,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铜陵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通过率先完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制度新机制,率先精准做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关键,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环境、构建绿色社会、繁荣绿色文化等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
十八大以来,铜陵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迈入了新阶段,成就喜人,但也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一是全市上下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初步树立,但不够牢固,如居民绿色出行和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总体偏差;二是工业减排、工业经济循环、生活垃圾分类、电子政务等促进生产、生活及办公方式绿色化的政策虽不断出台,但还不完善,执行也不够给力;三是构成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发展但还不够强大,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偏小(今年该市1-7月累计为527.50亿元,分别是合肥、芜湖市的25.98%、51.17%)、比重偏低(去年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1/3,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产值却占规上工业70.3%)、增长偏慢(去年该市增长11.8%,全省平均增长16.4%)、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只有1家(合肥6家、芜湖4家);四是铜、化工、建材等产业循环改造和技术改造不断深入,但铜、硫、石灰石等循环产业链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减排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五是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跨企业、跨农户的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滞后;六是绿色GDP核算、绿色投融资、领导干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等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体制机制不完善;七是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素资源集聚的中高端平台偏少,绿色资本绿色技术集聚能力不强;八是能源结构不优,等等。
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是先行者性质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只有全市人民率先共同筑牢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打牢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的思想根基,“上下同欲”,迎难而上、率先而进、率先而胜,才能深入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成功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铜陵新样板,开启幸福美丽新铜陵的崭新篇章。率先筑牢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的途径:一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在宣传绿色发展理念上的舆论引领作用;二是发挥企业、社区及社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如企业教育引导职工做好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社区引导居民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环保采购等;三是发挥学校对新生社会力量的教育引导作用;四是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作用。
一是建立和完善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制度:为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广泛集聚正能量压制负能量。具体: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如提高生态林生态补偿标准,实行物质奖励、通报表彰、提拔重用等,激励受到补偿和奖励的公民个人、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也吸引更多主体积极投身该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负向激励制度。如在主城区加重对生活垃圾不分类行为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通报批评、降级使用等,让受到惩罚的公民个人、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尝到破坏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苦果,警示更多主体支持该市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财税和金融制度:为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广泛集聚财力。具体建立:绿色投资制度。按照有利于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重效益相统一原则进行的投资即绿色投资。相对于传统投资,绿色投资对于解决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在第一产业领域,我们要研究建立支持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投资的制度,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服务。在第二产业领域,要重点完善向循环工业经济投资的制度设计,积极引导资本向该市六大示范工程(即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互联网+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产业化示范、能源高效利用示范、城市低冲击开发示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及两大示范基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投资。在第三产业领域,要完善向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产业等领域进行投资的制度;绿色财政制度。绿色财政制度就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制度,它是对传统财政制度的修正和改革,更能适应和推动绿色发展。在财政收入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绿色税收优惠、绿色收费、发行绿色国债等促进绿色发展。在财政支出方面,可以通过财政绿色转移支付、绿色采购等促进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制度。绿色金融制度就是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资金融通制度,目的是通过对资金融通的调节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随绿色发展应运而生,代表金融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目前,应积极推进该市碳排放权交易基础能力建设,引导该市企业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发改、人行、银监等政府部门积极牵头探索建立具体的、符合该市特点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建立一套基于环保标准和要求的产业指导名录,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减少甚至停止对高耗能、高污染、高资源消耗行业的资金投放,增加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重大环保科技项目的资金投放,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大力推广排污权抵押贷款、以CERs为标的的质押贷款,通过金融杠杆促进企业重视节能减排、提高清洁能源利用。
三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和公众参加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为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广泛集聚智慧与力量。如,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积极探索山长制(促进护林和造林)和路长制(促进道路绿化和汽车尾气减排),健全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及终身负责制,建立绿色GDP考核制度及机制;学习借鉴深圳“绿色出行碳账户奖励”做法,增设绿色出行基金,制定绿色出行奖励制度;出台“互联网+垃圾分类+会员积分可换奖品”办法,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探索秸秆禁烧补偿和绿色消费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共享、违法举报等制度。
一是精准做强战略性新产业。对标《中国制造2025》《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和铜陵“十三五”规划,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九大产业,积极推进高端铜合金及前沿新材料等五大重点新兴产业专项,实施工业机器人等五大新兴产业工程;借鉴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经验,以铜化集团为基础,打造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整合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高水平推进该市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绿色发展,筹划申报省第三批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物流、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和节能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互联网产业。
二是精准做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以绿色引领、创新驱动该市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加大对工艺设备落后、安全生产隐患问题多、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或生产线的淘汰力度,依法依规全面清理和坚决停建产能严重过剩在建违规项目。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升铜基新材料、工业机器人、智能汽车部件、安防监控等产业,推进“互联网+绿色制造”“互联网+生态农业”“互联网+文化旅游”,组织实施新一轮技改升级计划,建设一批“数字车间”“智慧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该市第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以生态山水和“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为品牌,按照“精品景区+文旅名镇+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三是精准优化能源结构,完善能源管理。目前该市能源结构不优,主要是煤炭及煤电消费占比过高,绿色能源消费占比偏低,对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改善十分不利。合同能源管理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及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议该市积极发展新能源,推进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煤炭及煤电消费比例,同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减少能源浪费,为铜陵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提供清洁能源支撑和能源管理制度支撑。
一是统筹规划“七大功能区”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期间要按照便于全市实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多规合一”的思路,进一步统筹完善区、县、乡镇和村庄规划,高标准完善包括主城区在内的“七大功能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严格实施,促成全市域早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空间布局,形成以山水林田湖为主体,以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为支撑,以城郊景观林、经济林、生态公益林为网络,以水网、路网为连接线,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城镇等为屏障的点面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格局。
二是统筹推进全市域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即:蓝天工程。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严控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企业及小功率燃煤锅炉上马,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巩固主城区鞭炮禁放及全市域秸秆禁烧成果。坚持综合施策,以压煤、降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6个方面为重点,实施大气污染防治7大工程,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车站码头及建筑施工场所粉尘治理、工业企业物料及废料废渣堆场治理、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8大项目。同时,建议进一步增加公交线路、频次和新能源公交车数量,降低公交票价,落实落细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碧水工程。加快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重点行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巩固“十小”企业整治成果,提升工业水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技术升级改造,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推进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开展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与搬迁,加快现有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平;扩大河(湖)长制及水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成果,加强黑砂河、幸福渠、七坝沟等城市黑水体治理,提升天井湖、西湖湿地等公园入水水系雨污分流能力。持续实施长江铜陵河段港口码头、船舶、船厂污染治理工程,加大红星河、顺安河、横埠河、西湖及东湖、白荡湖、枫沙湖及陈瑶湖等流域污染防治,推进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等项目,确保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净土工程。在整合现有农业、国土相关土壤调查数据和充分掌握土地利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农用地和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化工、电镀、焦化、制药、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等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以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为重点对象,制订土壤污染详查和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耕地为重点,兼顾居住备用地、林地、草地、园地,按照未污染和轻微污染、轻度和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三个等级,分类实施“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加速治理”,努力保障各类土地质量安全。
三是统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荣誉,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科学发展水平与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和对外形象的“金字名片”。创建森林城市,是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强化标杆意识,围绕“一个规划、三大工程、五项标准”(“一个规划”即铜陵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三大工程”即“森林三上”:上公路铁路、上江河湖塘、上废弃矿山;“四创”:创建森林城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五进”: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公园游园、进学校医院;“五项标准”即:督查方案、考核办法、宣传方案、造林绿化技术规程、森林“五进”等工作标准),加速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要坚持“属地负责、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部门联动”,把创森任务落细落实,把创森责任压紧压实。
四是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创新及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步伐,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为该市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提供智慧新支持和技术新支撑。
五是统筹组织实施。对市县区镇村开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进行回头看,精准查找组织实施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疏漏之处,立查立改,为该市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文明新样板提供组织新保障。
[1]新华社记者.一条心一盘棋 共建黄金经济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8(01).
[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3]王玲玲,张艳国.“绿色发展”内涵探微[J].社会主义研究,2012(5):143.
[4]王丹,熊晓琳.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7(1):20-22.
[5]李宏伟.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R/OL].(2015-12-03).http://www.71.cn/2015/1125/849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