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李习文,张玉梅(宁夏社会科学院)
宁夏位于中国内陆边陲,闭塞落后,近代化程度很低,在摄影技术的传入方面比较滞后。最早将摄影技术传入宁夏的可能是传教士。19世纪中叶,比利时、荷兰两国天主教士组织了“圣母圣心会”(传教会)。1878年,比利时传教士德玉明、桂德贞到达磴口县三盛公建立教堂。1879年,比利时传教士闵玉清、桑桂仁首次深入到宁夏府平罗县黄河平原的五堆子一带进行传教活动。1891年,桑桂仁在平罗下营子建立教堂,成为天主教在宁夏的第一个据点。这些传教士利用宗教身份,拍摄过一些反映宁夏风土人情的影像资料,但可惜的是,这些影像资料没有保存下来。清末,一些政府上层人士开始把摄影技术带入西北,照相成为上层贵族人士消遣的工具。照相业传入宁夏古城银川的时间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当时有一位名叫罗庆云(又名罗文广)的广东人,来到宁夏府城从事商业照相活动,但因宁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而其收费标准比较高,所以照相业务未能顺利开展,亦未正式开设相馆。
1920年12月16日,当时属甘肃省管辖的宁夏南部海原县和固原县一带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损失惨重,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该次地震是人类有史以来及中国有地震记载中最高烈度地震。大批中外记者和外国科学家、传教士前来进行报道、科考和调查该次地震,相关的影像在报纸等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对海原大地震的最早报道是震后第二天由北京《晨报》发布的。与此同时,上海的《时报》《大陆报》(英文版)、成都的《国民公报》等均对此次地震情况作了详细报道。1921年3月初(海原大地震后不到80天),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克劳斯、麦史考尔密克等人到震区进行相关调查,他们的调查结果以题目《在山走动的地方》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附有珍贵的地震照片。同一时期,时任北京政府大学教授的甘肃兰州人柴春霖,陪同国际统一救灾会驻京干事约翰·D·黑斯与地质学家约瑟夫·W·霍尔赴甘肃震区考察灾情。黑斯等人在灾区拍摄了大量地震灾难的照片和电影纪录片。
20世纪20年代,以“宝珍”和“华丽”照相馆为代表的宁夏影像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民国初年,阿拉善塔里扎雅的理发师章万宝看出照相馆有发展前途,民国9年(1920)派其子章文焕到北京宝记照相馆当学徒。民国12年(1923),章文焕学成回到阿拉善旗,章万宝在定远营创办宁夏的第一家照相馆。1923年,甘肃平凉的程懋斋到固原开办了“玉鉴”照相馆,此为固原的第一家照相馆,设在固原小南寺巷内。民国14年(1925),章万宝将照相馆搬至宁夏城商业街柳树巷(今银川鼓楼南街),第一家名为“宝珍”的照相馆在老银川出现。当时宝珍照相馆的第一台外拍机是慈禧送给内蒙定远营王爷罗布桑道尔济的照相机,后来由王爷的儿子达里扎雅转送给宝珍照相馆。由于老板兼摄影师蒙古族青年章万宝服务周到、技术精湛、收费合理,所以生意兴隆,业务扩展很快。为了扩大营业,章万宝在柳树巷购置地皮,盖起了一幢两层楼房,就是后来的宝珍照相馆。继宝珍之后,相继在银川创办照相馆的还有刘曦明的华丽照相馆、张兴亭的福生照相馆、黄光筼的恒丰照相馆,但规模和设备条件都不如宝珍照相馆。
当时的照相馆主要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拍摄人像,拍摄了许多反映上层人士活动以及生活的照片。如,1929年门致中任宁夏省政府主席时与他手下的四位厅长的合影,1931年吴佩孚从四川到宁夏拍的全家照,蒋介石携宋美龄三次到宁夏的留影,马鸿逵的生活照以及接待宾客的合影照片等。宋子文、陈果夫、陈立夫、白崇禧、胡宗南、张学良、杨虎城、吉鸿昌、冯玉祥、九世班禅等人来宁夏的照片,为宁夏留下了珍贵的影像历史资料,并为宁夏培养了一批人像摄影人才。照片这种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并大量应用到文书档案、图书插页、报刊媒体和官民各种活动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十九兵团解放宁夏,建立新政权,建设新宁夏。部队的随军记者和一些官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成为宁夏历史上珍贵文献。这些照片后经中央军委办公厅杨建新搜集提供,由宁夏艺术史料征集委员会编辑,刊登在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解放宁夏历史图集》一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增了一些以商业性质为主的照相馆,除了宝珍又开设了葆光、新影等照相馆。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创办了地方报刊,文化宣传部门也相继成立,因此也出现了一批专业摄影工作者,他们基本上都集中在新华社宁夏分社、宁夏日报社等新闻单位和几家照相馆,作品以纪实为主,反映宁夏的时代变迁,这些影像资料主要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活动。反映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的作品有毛弋拍摄的《打麦场上》,康乐拍摄的《毛毯》,万自安拍摄的《回汉工人并肩备战》等;反映风光题材的有《枸杞丰收》《田边小憩》《沙漠驼铃》《塞上春色》《参天白杨》等。这些摄影作品的出现与发展,为宁夏摄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24年(1935)7月,由傅作霖著、南京正中书局出版的《宁夏省考察记》中刊载了宁夏建筑、水利、民俗、交通等图片;民国24年(1935)6月,由宁夏省会公安局秘书处编辑、刊印的《宁夏公安局周年工作报告·第二期》中,有大量宁夏省公安局各机构的人员合影及附属教育、医疗等相关的照片;民国24年(1935)12月,支那省别全志刊行会编纂、国际出版印刷社印刷的《新修支那省别全志—第七卷宁夏 甘肃》一书的插图中,附有相关宁夏市街、北塔、中卫、平罗等照片;民国25年(1936)2月19日,高良佐著、建国月刊社印行的《西北随轺记》中记载了宁夏贺兰山、北塔等照片;民国25年(1936)11月,宁夏省建设厅编印的《宁夏建设汇刊》(第一期)一书的插图中,有中卫枸杞园、中宁枣林、灵武县农事试验场、农民插种稻田、十五路军兵工团开辟青铜峡等照片资料;民国25年(1936)12月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刊载了青铜峡渠口、云亭渠、美丽渠口、太平渠口等有关宁夏水利工程情形的照片;民国25年(1936),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的《宁夏省人文地理图志》全志分二十二章约5万字,志稿随文附照片24幅。
现馆藏在南京图书馆的马鸿逵赠送给中央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宁夏省相片全集》中,封面有马鸿逵的亲笔签字“马鸿逵赠 三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全集均为拍照于民国时期宁夏建筑、人物、交通的原始照片,为了解民国时期的宁夏历史特别是交通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民国时期出版的《军事画报》中,有多幅马鸿逵在1947年进攻解放区三边时的照片;民国31年(1942),罗时宁和张守先等编印的《植树节纪念专刊》一书中,有多幅描绘水利、防风沙、护路护渠的图片;1936年,美国传教士毕敬士陪同其岳父字威默等人赴西北穆斯林地区的旅行和传教于西北穆斯林聚集区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大量照片反映了那个时代宁夏的风貌。这些照片收录在王建平编著、2010年3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陕甘宁青伊斯兰文化老照片——20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考察纪实》中,作者将馆藏于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毕敬士生前收藏或拍摄的1,000幅照片与毕敬士的考察日记(残缺)进行实地考证,并对珍贵历史照片进行详细的说明;民国36年(1947)1月,黄河治本研究团编、美丽祥印书馆刊印《黄河中上游考察报告之一》一书中刊载了宁夏青铜峡渠口、云亭渠渠口等水利照片;1936年8月16日,彭德怀在豫旺堡南门外召开军民联欢大会,隆重欢迎斯诺、马海德的采访考察,斯诺拍摄了大量照片,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刊登在1937年斯诺出版的《西行漫记》一书中;1936年8月,由范长江著、天津大公报出版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记录从1935年7月起,作者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通过照片的形式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为了调查30年代西北社会情形,林鹏侠历时半年,对沿途的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西北社会、历史、文化真实情况,以《西北行》书名出版,书中刊载多幅相关阿拉善、宁夏教育等照片;民国36年(1947)6月,叶祖灏著、南京正论出版社刊印的《宁夏纪要》中,有多幅有关宁夏自然风光、古迹等图片;另外,《民国宁夏日报》中每期都刊登了相关宁夏经济、文化等照片。
近年来,在学术研究中广泛采用“老照片”或专题汇编《老照片》已成为中外学者和学界的一种时尚,大家趋之若鹜唯恐人后。值得一提的是,舆图、图经、绘画、照片成为研究历史文化的成果形式的一种,这既是泊来文化,又是传统图经的嬗变。
当代,宁夏学术界也曾有过一些单位和个人也出版了一些照片集,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同时在以图照证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1958年,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出版了反映宁夏十年建设成就的大型画册《宁夏》。画册为16开本,共计144个页码,以黑白照片为主,也有少数彩色照片,共选录154幅。照片除少数摄于1949年宁夏解放时的历史照片外,绝大部分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时组织摄影人员拍摄的,这些照片集中用纪实摄影的方法,图文并茂、图文并重的展现宁夏的社会建设成就和中国西部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堪称为宁夏第一部摄影画册。另外,由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主管、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类画报《宁夏画报》,集中刊发了宁夏各行业的照片;1994年12月,由宁夏粮食志编辑委员会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粮食志》一书中,有多幅有关宁夏粮食事业的照片;2008年1月,由吴忠礼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历史图经》一书中附有1,400余幅图片,为专业研究提供了详尽的线索,是我区首部图文并茂彩版印刷历史专著;2008年9月,宁夏社会科学院和宁夏国史学会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宁夏史图鉴》一书,是以图照的形式全面系统反应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料性工具书;2010年12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中共海原县委、海原县人民政府编著的,阳光出版社出版的《海原大地震·1920》一书以真实的史料记载和珍贵的图片,系统的介绍了海原大地震的全貌,真实反映海原大地震劫难给海原人民留下的沉痛记忆和宝贵的地震资料;2011年12月,由宁夏档案馆编、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宁夏》一书中,通过大量珍贵的档案文献和图片,再现了宁夏解放、接管和开始新的建设的历史轨迹,再现了众多感人的历史瞬间;2013年12月,由鲁人勇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交通史话》中,多幅图片介绍了宁夏从古至今的交通情况;2014年4月,宁夏档案局和宁夏档案学会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20世纪图鉴宁夏卷(1900-2000)》,全书1,700余幅图片,配以23万字的说明,图鉴图文并茂的特点再现了1901-2000年宁夏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经济建设、社会变迁、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风貌概况等著作,在以照片证史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