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丽
(郑州大学图书馆 河南郑州 450001)
近年来,科技查新环境的变化给查新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增加了科技内容新颖性评判的复杂性,学科之间的重复交叉对查新人员的学科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信息资源的垄断对查新机构的资源建设加大了难度[1]。如何在新时期持续推动科技查新的创新与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都应该探索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科技查新的生机和活力乃至科技查新的存在价值和生命。
科技查新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特征明显的研究议题,它不仅是一项工具性、技术性很强的信息服务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高智力、独立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它应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但目前相当数量的研究集中在科技查新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总结上[2-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科技查新尚未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笔者认为,科技查新不仅有其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而且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可见,科技查新学术研究具有合法性。科技查新研究需要理性回归和学术创新,除了研究科技查新的工作规律、服务方法以外,还要提升研究质量,增强学术性,做到服务与学术研究并重。为此,本研究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重塑科技查新的学术功能定位,走专业化和学术化之路,不仅要甘为人梯,做好学术“嫁衣”;而且要敢为人先,成为科技查新学术研究的真正主宰者,突破当前仅研究科技查新工作属性的内在局限,开创科技查新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丰富和发展科技查新的学术理论体系。
2.2.1 深度服务缺乏
科技查新属于知识密集型劳动,需要消耗查新人员大量的脑力,然而这样一项复杂且具有创见性的工作,却止步于查新报告,一直围绕着查新报告做文献的新颖性查证,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再加工服务。科技查新围绕自身资源主动开发具有学术引领价值的深度服务较少,也很少邀请学术名人组织对社会有重要导向作用的学术讨论、发布相关的报告,很难见到基于科技查新自身丰富资源提炼出来的学术导读、学术发展综述或者学术评论[4]。
2.1.2 查新员学术声誉的限制
科技查新是一项要求不断创新的事业,这种创新性除了依靠查新员的训练积累经验外,还需要更多学术研究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凝聚,因此查新员的科研、学识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查新员作为高深知识和进步文化的承载者和探索者,承担着查寻知识、求证创新和传承科技创新的重任。从某种程度而言,科技查新员的学术声誉如何,取决于其研究成果的多少,学术研究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查新报告质量的优劣。因此,查新员首先应是学术研究的尊崇者,其次才是查新工作者。不从事实际的学术研究工作,就无法深刻理解查新委托人的学科前沿,更无法评判课题查新点在国内外的创新程度,在服务中就会丧失客观性。另外,不从事实际学术研究,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也很难取得科研用户的实际信任[5],可见学术研究始终是科技查新的源头活水。
2.2.1 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目前,科技查新无统一规范的学科属性,主要表现在文献的分类号混乱繁杂,如G251/G252/G352/G275/G306/G644/G353/G649/R192/F273等,这种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现象导致查新研究核心内容的边缘化,既缺乏成熟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权威的研究范式,致使科技查新研究层次较低。①核心期刊载文量少:科技查新的论文总量不少(2017年9月1日在中国知网的篇名检索1986—2017年结果为3 376篇),但被核心期刊收录的较少,且正经历着从2013年22篇、2014年12篇、2015年8篇、2016年7篇、2017年1篇论文这样逐年下降的趋势。②被引频次低:科技查新的著作书目和研究论文的被引率均不高。利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读秀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17年9月1日),以科技查新为“题名”检索的书共有3本被引用:《科技查新手册》被引10次、《科技查新教程》被引9次、《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被引3次。同时题名检索的论文引用频次最高的前两名分别是50次、45次,其余均在40次以下,被引影响力较弱。③基金资助少: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网站统计发现,目前有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当前研究的主要资助支持力量还是以市、厅、局级及高校校内资助为主,资助面较小。④国外研究少:目前仅有1篇论文是介绍日本科技查新[6],尚没有对其他国家查新研究先进经验、方法和政策进行系统性探讨和参考的论文。
2.2.2 服务定位的掣肘
长期以来,科技查新在公众的印象中,被认为是一个整理和查证检索资料的服务性工作。业内人士也一直把它理解为“学徒式”或“服务性”机构,忽视了它的“学术性”,更有把科技查新定位于行政管理职能机构等,致使科技查新研究呈现“去查新化”现象。①学界不参与。虽然科技查新的工作服务范围涉及理、工、农、医、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但查新研究却仅仅受到从事查新业务的研究群体关注,少有其他学科或机构研究人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科技查新予以研究并进行密切关注。②查新员不选择。一方面,查新员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并按照学缘结构服务于不同的学科查新,相当一部分查新员会继续追随各自的学科而放弃查新研究;另一方面,查新员大多是按图书资料系列评定职称,而查新类的论文并没有与之密切相关的收录刊物,与图书馆学研究以及图书馆事业研究的其他图书馆主流服务相比,查新作为研究对象对查新员来说并不具有选择优势。③无持续研究。从硕士论文看,34篇论文的作者继学位论文之后,无一例外都没有查新的公开研究成果,表明这些作者没有继续进行查新的跟踪研究。从高产作者看,摒弃退休或者离职等因素,除江南大学张群(研究周期从2004年至2015年)外,鲜有某查新机构或研究人员, 就某一观点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致力于某一论题接连发表过一论、二论、三论等高质量的文献探讨。从学者自身看,一些活跃在查新界会议讲坛的学术名人,在发表、出版科技查新论文书籍后,也不再从事科技查新的研究。
3.1.1 查新的基本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基于不同的认识、从不同角度,给予了科技查新不同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多次修改[8]。《科技查新规范》也结合实践经验对查新概念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当前查新环境的不断变化,科技查新概念需要重新讨论和认识界定,科技查新与信息咨询、专利查新、学科服务、查收查引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亦有待厘清,讨论这些概念“是什么”的问题,并非学究式研究,而是帮助科技查新进行正确的服务定位。
3.1.2 查新的目标理念
讨论科技查新“为什么”的问题实际是科技查新的服务目标和方向问题。科技查新的理论目标是:让科研用户普遍具有查新意识、科研文献获取能力和学术创新思维,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科技查新的最终目标是由事后的、被动的、单一的服务变为事先的、前瞻性、主动的、能够辅助决策和技术预见的情报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取消形式上的简单查新,代之以战略性的情报研究服务。
3.1.3 查新与图书情报的关系
由于许多科技查新机构多从属于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信息研究机构,科技查新也更多地被认同为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服务的一种,或为学科评价服务,那么科技查新本质是咨询工作范畴还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范畴?科技查新到底属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还是综合其他学科?它的中图分类号怎样划分?以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的学科分类代码应是什么?唯有厘清这些学术理论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找准自己的学科位置和学术范围,科技查新才能逐步走上健康、自信的学术发展轨道。
3.1.4 查新专业与服务定位
在学术研究方面,科技查新没有成为一个研究课题来加以讨论,也没能成为一个学术研究争鸣和评价的对象。从查新的实践与实际地位来看,也未实现“专业”的内涵和“专业”的待遇,甚至连“准专业”都算不上[9]。科技查新到底是担负何种社会职能的机构,是一种信息咨询中介机构?还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科技查新是一种职业还是专业,其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其职业使命与职业精神是什么?一个坐拥众多国内外数据库、链接着无限丰富的网络文献资源、有着专业检索技能人才的科技查新,不能对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准确定位和清晰描述,更不能作出学理解释,公众也看不到科技查新的专业表现,这一现实更应促使科技查新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何在[10]。
3.1.5 查新收费与图书馆理念冲突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教技发厅〔2004〕1号)和《关于规范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意见》(教技发中心函〔2015〕146号)中都明确表示:查新机构有权通过查新业务获取合理报酬。查新机构应当按照当地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原则确定查新费用;当地物价部门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当与查新委托人协商,合同约定具体的查新费用。同时根据各高校创收管理办法,科技查新应该像企业、市场信息咨询服务一样提供符合其费用价值的精致服务[11]。而图书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民众平等分享,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12]。图书馆属于事业单位,图书馆公共服务精神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核心,另外科技查新的资源配置、资源采购和设备建设是学校为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而购买的,归根到底属于公共财政,理应为国家所有。近年来两者矛盾之争日趋热烈,如“科技查新的是与非”[13]“科技查新、滴血验亲与处女证明”[14]短时间内被“精选”、被“头条”,深受关注。科技查新备受争议之根源,很大程度上源于查新有偿收费的“利益纠葛”,如何用第三方管理收费来平衡矛盾是科技查新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3.2.1 查新自身的缺憾
①检索:由于没有统一标准的数据库运算符和检索入口,在检索过程中,检索词上下位扩检、拓展,检索式甚至多达几十个的调整,任何一个检索用词或检索符号,包括主题词、副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专利号、化学物质登记号等逻辑组配错误,或者委托人对关键词的误导及对同位词(同义词)的疏漏,都会导致结论“未提及”。②资源:查新文献资源的保障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文献,加上查全率和查准率互逆相关的矛盾关系,只能是在尽可能“查准”的基础上做到相对的“查全”。③文献:应用研究和基础文献型的研究交集很小,要通过文献来检索产品技术前沿是不太可能的,大多公司不会把独有的先进技术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真正的先进技术多在市场专利和展会上呈现。因此造成了产品已全面上市,查新报告却呈现“未见公开报道”的查新结论。④新颖性:查新点中与众不同的技术、方法和产品虽具有新颖性,但并不一定具有先进性和使用价值,因此科技查新仅对项目新颖性进行评判是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决策需求的。⑤国内外边界:国内查新仅查中文文献,将会无法涵盖国内作者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研究文献,“国外已有相同技术,国内未见报道”这样的结论将会丧失查新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3.2.2 查新结论及评价
①结论表达:科技查新虽作为一种标准文件,笔者觉得还是更应该体现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目前的查新报告呈现的是少个人风格的趋同化——“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统一结论,这种同质化、单一化、共性化的查新结论表述,缺乏特色和活力。②标准评价:虽有可操作的查新业务规范, 但缺乏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由于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对科技查新报告质量的优劣就无法作出全面、量化的评判。查新报告的论证是否偏离课题?课题的创新点是否突出?结论是否可靠?检索思路是否合理?引证文献的提取是否准确?数据库资源的涵盖的选择是否合适?时滞和时差的控制如何?其误检、漏检率有多高?仅凭个人经验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只能使查新评价停留在一些粗放的指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