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富贵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温泉学校特色建设在音体美等龙头学科的辐射下,全员参与,全科渗透,着力打造和美课堂。学校遵循崇德尚美的理念,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艺术渗透整合点,抓住时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为发掘艺术渗透融合点,语文组成员在认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分析,选定篇目,确保所选篇目具有代表性,以备课组为单位发掘文章中的艺术渗透融合点,保证融合点具有价值性,并探寻新的授课思路。
以初三课文《我的母亲》为例,说明艺术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时机。这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胡适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一段往事。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孩子学会怎样去做人。“恩师”和“慈母”是作者对母亲的最高评价,“做人”则是母亲训练胡适的主要课题。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都是崭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充满期待的。因此,本课采用赞颂母亲的歌曲导入新课。
入课前,教师播放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唱的《母亲》一歌,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样的形象?歌曲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对母亲应有怎样的态度?一番交流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怀着对母亲无限感激和感恩的心情走入课文。音乐与语文的情感交汇,初步体现艺术渗透。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过程中大脑兴奋的持续时间长短密切相关。一个中学生大脑自然兴奋持续时间约20分钟。随着学习过程的持续,大脑自然兴奋逐渐降低,此时教师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与艺术融合点进行课堂调控。
按一般语文课堂的节奏来说,20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基本可以完成了解“母亲”的酸楚与坚强、认识其宽容与自尊、感受其严厉与慈爱等内容。此时正好是一个教学环节的结束,也是学生的思维抑制期。此时让学生用笔画一画心中“母亲”的形象,让课堂由动入静,顺利渡过始抑期。
近闭时态主导每节课程中的第35—45分钟,学生往往表现出似听非听、无精打采的状态,这预示着课堂近闭时态的到来。此时,教师可以主导课堂由静转动。
学生绘画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绘画解说。通过解说,感悟孩子的心声,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完成了德育目标,还与艺术素养相互渗透。
结束时态呼应课堂的最后二三分钟,教师迅速总结以小见大的写法,总结白发皱纹是母亲无上荣耀的名片,快乐美丽是孩子对母亲孝心最诚挚的表达,幸福安康是相互之间永不褪色的美好祝愿。最后播放感人至深的歌曲《白发亲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歌曲中传递出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母亲的默默付出,许多孩子不禁潸然泪下。
如此,在学生的兴奋期,以音乐在课堂首尾进行呼应,以绘画在始抑期和近闭期调整课堂节奏,让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的情感表达,又体会了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既让知识具有灵动性、生活性,也让学习具有趣味性、思想性,更使课堂具备了艺术之美、健康之美。提高审美情趣、发展创新能力、享受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时时得以渗透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