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导向的结果。在推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历史性转变中,在立足教育为人民服务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突破性进展中,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发挥了动力源、指挥棒、风向标、平衡器的多重作用。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教育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属性,人民有所呼政策必有所应。制定任何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坚持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既要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困难群体的特殊利益,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多样化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制定出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保障人人成才机会,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政策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千秋基业和亿万家庭福祉的公共政策,需要审时度势,抉择取舍,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教育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明确了“三个面向”发展思路,做出了在考试取才、开放出国留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及普职教育分流等重大决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艰难博弈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启动“211”“985”工程建设。在新世纪教育公平和效率选择问题上,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在坚持中国特色和向世界水平看齐的重大战略取向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时代新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全面改革难中之难的高考制度,解决高中文理分科难题,开启“双一流”建设,把建设教育强国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在实处,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历史性变革。
要保证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必须拥有全面的信息、丰富的经验、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要有思想的深度、理论的高度、战略的预见。40年来,中央的教育决策始终坚持了三个方面。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把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和执行全过程,深入全面掌握第一手情况,解剖典型经验,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增强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结论。二是民主决策。广泛听取利益相关者意见,集民情、汇民意、聚民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三是科学决策。既有专业化的思想库、智囊团的积极参与,又有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有力的智力支持。把基于经验、案例的判断上升为大数据分析,更加真实、精准、有效,做到建言可信、献策可行。四是依法决策。依法健全决策机制,集体决策、程序透明、结果公开。
40年来,党和政府的教育决策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决策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健全了依法决策机制,吸取专家智慧和群众意见,体现了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思维的民主化、决策依据的科学化、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决策结构的开放化,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使教育政策举措、实施方案符合现实情况,反映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放矢、辩证施治、精准发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政策实效的主要依据。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了国民素质,奠定了强国富民的基石,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国家先后颁布了40多道减负令,但至今久治不愈,说明这并不单纯是教育问题,学校减负抵不过家庭增压、社会功利,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内外结合,长短兼顾,标本兼治,共同解决“囚徒困境”。
政策具有针对性,也有时效性,没有永远不变的政策,变化是政策的本性。政策生命期经历了设定、研制、制订、选点试行、风险评估、全面实施、设计预案、防范风险、成效评估、反馈调整、逐步取消的过程。
在发展目标上循序渐进,体现在分步实施上,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历了“基本—全面—均衡”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够少”和让每个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发展目标;在时间序列上与时俱进,体现在分期推进;在空间上与时俱进,体现在因地制宜,由点及面;在解决问题上与时俱进,体现在先易后难,逐步解决普及、公平、结构、质量、效益问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教育政策受外界影响大,多数是问题倒逼形成的,解决了一个问题,又有新问题需要解决,政策需要持续改进。有些政策是教育自身问题,如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从宏观素质教育到微观的学生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从学校规模、教学组织到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等。
教育是百年大计,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政策,教育周期长,相应的教育政策寿命较长。有些政策需要长期坚持,如对民族地区和民族学生的照顾倾斜支持政策;有些政策需要强化,如对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要从关心、重视到支持再到办好,对农村教育要从重视、支持到城乡教育一体化;有些政策需要超前,如教育现代化;有些政策需要适时终止,如取消高考特长加分项等。
回顾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每个重要关口,都是一次观念突破和思想解放。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政策变化,在于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从中寻找政策成功的先机。没有调查研究不出政策,没有风险评估不出政策,没有预案对比不出政策,没有预警应急不出政策。不用改革政策的优点去比较现行政策的缺点,而是综合考虑,权衡利弊,理性判断,程序合法;政策决断不追求“不可能三角”,只追求效益最大化或社会满意化。放眼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全局,教育改革需要思想,教育开放需要能量,教育创新需要政策推动,要加强政策科学研究,精准靶向治疗,为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凝聚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