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41)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渝黔湘三省交汇处。“一顶、两山、三盖、四水、五坝”构成了秀山独特的地形地貌。[1]正是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独特的艺术之花——秀山花灯。由于秀山花灯生存空间的变化,秀山花灯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是民俗类,序号499,编号X-51。[2]秀山花灯成功申遗以来,备受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目前关于秀山花灯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篇文章,其中袁联波《文化人类学视野的秀山花灯》主要从巫术祭祀、文化娱乐、生命认知、社会调节四个方面来阐释秀山花灯的文化功能;彭福荣的《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艺术内涵及文化价值》则重点关注秀山花灯的历史价值和教化价值;张羽华、余继平《民族乡村戏剧的研究生态——重庆秀山花灯戏研究的反思与重构》则在总结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审视秀山花灯的审美功能。但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究秀山花灯的功能价值,学术界相对较少。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民间文化现象。[3]因此秀山花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表演习俗也有着自身的特点。
关于秀山花灯的起源,目前学界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土著外来结合说。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已经无法探求秀山花灯起源的具体时间,但从秀山花灯的唱词中可推断秀山花灯历史悠久,唱词中唱到:
“灯是灯,灯是灯,灯由何处起?灯由何时生?唐王设下花灯会,年年元宵闹花灯。花灯三千六百盏,留下两盏到如今。唱花灯,跳花灯,灯由何处来?灯由何时生?仁宗皇帝登龙位,国母娘娘瞎眼睛,许下红灯三千六百盏,流传两盏到如今。”[4]
秀山花灯在表演中高举两盏灯——金灯和银灯,灯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更是花灯班的保护神。追溯秀山花灯之灯的由来,因此秀山花灯本土专家姚祖恩老师认为: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兴与宋,延续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政府提倡的“新文化运动”,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
秀山花灯的表演时间一般从正月初二持续到正月十五,在其传承与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当地的文化特色,并深受人们的喜爱。秀山花灯除在春节祈福纳祥“跳灯”外,在秀山的各种大型活动、喜庆节日等民俗活动中也会“跳花灯”。秀山花灯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始终围着“灯”进行,有着严格的“启灯、跳灯、辞灯”程序仪式。跳灯前,花灯班成员之一必须提前到计划演出的村寨下帖,以便安排好晚上跳灯的行进路线。跳灯表演地点主要在主家的堂屋,秀山花灯既有打击乐伴奏,又有说唱,更有优美的舞蹈。由于秀山花灯向往光明与和平,不会嫌贫爱富,可以某个村寨不去跳,但进入某个村寨必须挨家挨户的表演,也由此形成“花灯隔寨不隔户”的表演习俗。
“功能”(Function)一词,本意指某个器官、组织、个体或机构在某个所在系统中具有的作用。民俗本身是人类社会生活及为其服务的文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就是指它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它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发挥的客观效用。[6]秀山花灯作为当地的一种民俗事象,在当地民众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民俗社会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7]秀山花灯唱词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在其村落展演过程中不仅向大众传递知识,也具有规范道德的模塑功能。
1.传递知识的教育功能
民俗的教育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群体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秀山地处贫困偏远山区,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民众很难接受学校教育,秀山花灯走村窜户,不仅送去吉祥与祝福,也给普通老百姓普及生产生活文化知识,例如《倒十字》:
十字头上打一飘,千万家财缠满腰。
九字右边加日字,旭日东升有好事。
八字底下加一刀,分明四季把财招。
七字头上带白字,皂红皂绿主人事。
六字底下加个叉,交朋结友主人家。
五字底下加个口,吾做主人天下走。
四字底下加个贝,买天买地人为贵。
三字中间下一笔,王位终究是你的。
二字中间下一竖,土地万顷家豪富。
一字中间下一竖,十全十美得官做。[9]
让看花灯的观众在十到一的基础上,学会“千、旭、分、皂、交、吾、贵、王、土、十”,给当地民众普及文化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民众的愚昧落后,而生产劳动生活常识的缺乏则会损害老百姓的生存利益。因此花灯班也会将生产劳动生活常识的经验总结到唱词中,传递给各位父老乡亲。例如《十二月农忙》:
正月里来是新年,娃娃得了压岁钱,穿红戴绿看花灯,鞭炮锣鼓响连天。
二月里来是春分,春风吹动百草生,荞麦绿豆田中长,太平年间双收成。
……
冬月里来大雪寒,卖米买棉做衣裳,大雪落地冷冻大,树叶落地一片光。
腊月里来一年完,家家户户过年忙,门神对联都贴好,备办年货赶街场。[10]
从正月唱到腊月,将一年四季的劳动场景尽显花灯唱词之中。告诉大众不同的时间应从事何种田间劳作,传递耕种与农时关系的知识。
2.模塑道德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11]秀山花灯的唱词中有不少关于模塑道德的规范功能,劝诫人们应感恩社会、不忘党恩、报效祖国、孝敬父母、戒赌等。例如《十二月小调》:
正那月嗬里呀来呀是呀新的年呃,毛主席的恩情说不完了哪。消那灭嗬害呀人的反呀动的派呃,穷人哪抬头见青天哪。二那月嗬是呀来呀是呀春的分呃,我国哪实行义务兵哪。保那家嗬卫呀国呀有呀责的任呃,青年哪应征去参军哪。[12]
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人民的美好生活是党带给我们的,永远不忘党的恩情。告诫人们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此外,也有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唱词,例如《十劝郎之一》:
正月是新年哪,郎到后花园哪,情呀姐情妹劝呀劝情郎,劝郎你要孝,人孝天知道,父哇母年老心呀欢笑。[13]
“百善孝为先”,作为子女,必须孝敬父母,因为人孝天知道。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好与不好老天爷都知道,做得不好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规范人们的孝道行为。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14]一年四季,农民都忙于耕种,唯有春节期间,人民方能尽情地欢歌跳舞,从秀山花灯的整个表演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1.审美与娱乐的功能
人在生产劳动的忙碌之余需要休整体力、调剂精神,开展社交、求偶,举行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15]在生活艰辛的年代,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几乎没有,一年一度的正月“跳花灯”成了家家户户的期盼。在缺乏电的岁月里,花灯之“灯”不仅带来了光明,更带来了希望。首先是旦角“幺妹子”和丑角“赖花子”的打扮,“幺妹子”通常是男扮女装,打扮得花枝招展,美丽动人,而“赖花子”则反穿皮袄,有的还在鼻梁上画一道白色,俗称“白梁鼻”,其打扮令观众捧腹大笑。其次,丑角开场都会自报家门,来一段花子刷白,如:
“花子本姓何,住在黄泥坨。刚刚会走路,就把花灯学。除了跳花灯,还把笑话说。世上稀奇多,花子给你说:‘丝线吊水牛,犟都犟不脱。猪圈关蚊子,牢得无奈何。阴沟头撑船,翻也翻不着……’”[16]
其语言生动形象,幽默夸张,妙趣横生。秀山花灯的表演在一片欢歌笑语中拉开帷幕。如有幸能看到高台花灯或龙缠灯,观众们则会为花灯客精湛的技能拍手称绝。
2.渲泄与补偿的功能
忙碌一年的群众,生活、家庭的压力,或者心理上的负担,必然需要一种宣泄来平衡内心的压抑。花灯客在跳花灯中,常常有观众故意把鞭炮扔到表演的中心,让花灯客们乐得东奔西跳,甚至有的衣服也会被点燃,惹得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开怀大笑。此时花灯客也会满脸喜气洋洋,因为鞭炮放得越多表示越欢迎花灯客,也会将所有的表演推向高潮,让所有人的心理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而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则可在秀山花灯的展演中得到某种补偿。例如秀山花灯《开财门》中唱到:
春季财门春季开,大开财门大发财。左开一扇金鸡叫,右开一扇凤凰来。金鸡叫,凤凰来,金银财宝滚进来。[17]
恭喜主家发大财,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在解放之初的艰苦年代,开财门更是唱出群众决心脱贫致富的干劲,得到精神的补偿。
秀山花灯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集中且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用秀山花灯这条金线串起土家摆手舞、土家民歌、薅草锣鼓、酉水号子和民间工艺、风味小吃以及秀山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这些民族文化的一颗颗珍珠,形成一条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链,以花灯为载体,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开发旅游文化。[18]借秀山花灯的魅力,为当地人民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自2005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秀山花灯艺术节以来,秀山花灯至今仍为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创造其社会价值。
秀山花灯曾经遍布秀山的各个村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家非遗政策保护的大背景下,依托秀山花灯,当地政府积极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打造秀山花灯美食街、黄杨大道、秀山花灯广场、秀山花灯博物馆、秀山百年西街、大寨花灯等等一系列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延伸,举办秀山花灯艺术节、龙凤花海、川河盖映山红等旅游节。
秀山花灯的发展演变历程,形象深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形象性、象征性的花灯表演表达他们对生命的认知。秀山花灯是当地人民趋吉避凶、渴望长寿、追求富足、祈盼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的反映。民间艺术不只是物态的显现,而且也是人文精神的凸显。秀山花灯的歌舞、音乐、唱词、杂技、纸扎艺术、器乐等都是当地民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承的反映,也是融合该区域多种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审美艺术。
秀山花灯艺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花灯艺术记载了当地朴实的民俗民风,体现了土家和苗家儿女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秀山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域内民族“和而不同,凝而聚之”。秀山花灯作为一项群体性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民族和谐团结。跳灯期间,秀山花灯挨家挨户进行表演,将村寨中的人们置于人人平等的社会,无论什么民族,贫穷富有,齐心协力,展现当地人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风貌。整个花灯表演过程中,全民参与,因而也最大程度地促进当地各村寨之间的联系,加强了邻里宗族之间的友好交流,更好地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
总之,秀山花灯流传至今,已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在没有电灯的岁月,黑夜中的花灯是人们的希望;在教育资源紧缺的年代,花灯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传递生产劳动知识,传播党的好政策。而如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迅速变化,老百姓纷纷走出大山,秀山花灯的传承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但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秀山花灯已成为打造秀山文化品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