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问题及对策

2018-01-28 01:04胡婕妤王前
天中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

胡婕妤,王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问题及对策

胡婕妤,王前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方面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应试教育导向限制创造能力,人际关系矛盾消解创造动力,人才评价标准的简单化影响创新积极性,“官本位”体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保障不够、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创新型人才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加强。为此,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技文化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以利于减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阻力,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动力,培养更多高智商、高情商的优秀人才。

创新型人才;科技文化环境;人才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是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因此,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创新型人才指的是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打破惯性思维,将自身的创新素质成功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的人才[1]155。他们通常具有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并能想常人所不敢想、做常人所不敢做、获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环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新活动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是出于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需要,其建构必须适应创新型人才成长。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趋向、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制定,总是受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影响。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各级相关部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了很多实际工作,科技文化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应重视和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问题。

一、主要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科技文化环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导向限制创造能力

应试教育问题是当今科技文化环境中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大症结。我国应试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生学到的不少知识是已经被淘汰的旧知识、旧观念;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常常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主,缺乏启发性教学,严重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试型的人才选拔机制僵化,往往仅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很难体现真才实学;许多地方常以升学率作为办校的最终目标,在“分数至上”的模式下,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闭卷笔试为主要的考试手段,其统一命题、统一答卷标准使得很多学生过于纠结“是否”,而为什么“是”以及如何“是”等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的环节,恰恰被忽略掉了。这些做法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人际关系矛盾消解创造动力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之间交流沟通的内容主要是知识交流,他们往往希望通过知识交流获得更多的外部学术信息,延展和深化个人的学术思想,并不看重周边人际关系的日常交流,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疏通人际关系。结果导致,一方面科技人才与行政领导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渠道,科研汇报工作通常流于形式,再加上领导往往更看重研究成果而忽视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得“以人为本”的人际关系氛围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机构的人际关系复杂,科研人员之间彼此相互猜忌,相互埋怨,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内部消耗,使人际关系矛盾加深。由此可见,若科技创新型人才未能处于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他们与其他人员之间就会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致使管理部门难以精准掌握他们的研究动态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更无法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三)简单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影响创新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在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着简单化的评价倾向。比如,职称评审往往过于强调论文、著作的数量,重视论文发表在何种级别的期刊上,而对其中真正具有创新性成果的评价明显不够。虽然这种过于简单化的人才评价标准会在客观上促进论文发表数量的快速增加,但不仅不能保障科研实践的真正创新,反而会催生科研人员为了争夺项目和评定职称急功近利,伪造或篡改数据、弄虚作假等一系列学术腐败现象,使整个科技界弥漫着浮躁气氛,与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四)“官本位”体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积淀了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科研界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由学而官”甚至“弃学而官”成为一些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的首选,分散了科技人才的科研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官本位”价值观的泛滥[2]144。在现行体制下,高校少数行政官员掌握着绝大多数科研经费的审批权,钱权交易、“跑部钱进”等现象时常出现。

另外,“官本位”思想对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管理部门的创新激励机制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影响。比如,对于取得成就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往往通过提高行政职务的方式加以奖励,致使一些科技人才热衷于通过升官以及各种活动提高身价,社会地位与其所拥有的“权”与“钱”相挂钩。这意味着官职产生的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科技创新成果本身,于是“科技奖励”激励政策的实际效果要远比预想效果差得多,既遏制了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对学术价值的认知。

二、形成原因

科技文化环境中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层原因如下。

(一)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不浓厚

创新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对原有的认识进行怀疑,敢于对权威观念进行批判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守观念,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长幼尊卑”等。在现实中,保守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人的创新思想和行为,使人们缺乏应有的开拓精神[3]7。此外,“长幼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也往往会延伸到学界,使人认为学界长辈的话就像命令一样不可反驳、不得违抗,只有遵守,并以他们的想法为准则,否则就被认为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这些被动、保守、封闭思想深深禁锢着人们创新思维的开拓,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道路上的障碍。显然,如果科技人才在创业的过程中习惯于等待上级“命令”,有了“命令”再等上级部署,有了部署再等别人的经验,有了经验还要等时机成熟,就会在等待观望中错过很多发展机遇。传统的保守观念还会使科技人才对创新过程缺乏必要的宽容和理解。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往往只看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只许科技创新成功而不许失败,这也会严重挫伤创新型人才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化保障不够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制度化保障,包括对创新型人才成长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和破格提拔,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倡导学术民主,建立科学有效的同行评议机制等。但目前,我国不少科研单位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创新型人才的创业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型人才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整合,人才的流动或者人才的隐性知识溢出都可能造成创新型企业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风险[4]154。一些创新型企业处在刚起步阶段,外部条件和内部基础都还尚未完善,因而各类投资者不敢轻易投资创新型企业,造成创新型产业模式发展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企业的发展往往只顾眼前而欠缺长远考虑,忽视人才储备队伍建设,欠缺人才保障机制,人才储备工作开展不充分。

其次,从社会福利学角度看,福利标准在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统一,也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向最需要的地方汇聚。比如一些优秀的人才刚毕业就涌向机关事业单位,追求安稳,即便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自身的创造力受到一定限制或难以发挥,也会因担心福利下降而打消“跳槽”念头,按部就班,不思进取。

再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合理评价也需要充分的制度保障,但实际上,创新型人才无法用显在的单一指标加以衡量。有些单位过分注重成果数量、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然而成果数量并不完全代表着创新能力,“影响因子”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创新型人才很可能不但不具有优势,甚至被过低评价,那些真正富于创新的“超前”思维,往往被看成是“异想天开”,不能获得充分重视。

最后,破格提拔制度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而设计的针对性较强的人才选用制度,是用人体制上的创新,虽然它体现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理念,但是如果管理部门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很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暗箱操作”的事情之所以能发生,主要在于有些单位程序不够规范、细节不够公开、过程不够透明。如果不能将破格选拔置于公众视野之下,让每一个选拔环节都处于公众监督之中,就无法确保破格选拔过程及结果的公正公平,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型人才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加强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学校营造的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但创新型人才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度呵护,加上“应试教育”对考试成绩的过度推崇,不少很有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存在智商高情商低的弱点,甚至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致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到位。学校和社会各界应重视对青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加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了解,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以便他们勇于正视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积极投身于我国“十九大”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科技创业者过于冒进,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一蹶不振,缺乏恒心和毅力。我们很难设想这样一个缺乏坚定意志和坚韧精神的人,能够成为堪当大任的学科领军人物。历史上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如正确的价值观、敏锐的问题意识、前瞻性的战略规划能力、对资源和环境的正确估计并抓住转瞬即逝机遇的能力等,也会充分考虑关于创新规划的适度性与合理性,面对现实问题不断寻求新的解决途径。

三、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文化环境的对策

要进一步营造适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必须减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阻力,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动力,以培养更多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动力

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沃土,也是促使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创造力的有力保障。积极活泛的激励体制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激励体制最根本的目的是最大化发挥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潜力,合理促进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增强归属感和满意度。因此,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与科技人才的沟通,重视他们在情感、心理方面的诉求,了解他们的科研方向和侧重点,熟悉他们的个人性格和优缺点,以便增进管理人员与科技人才的相互理解与信任。管理人员通过与科技人才多方面的交流及落实各种人文关怀措施,让科技人才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将个人主义上升到集体主义,做到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同时,为了使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国家也应给创新型人才提供一定的物质激励,对于重大的科技创新,需设立相应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同时开设多种创新平台,通过创立各类基金模式,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资金奖励方式,从而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尤其应指出的是,学校、社会在创造条件鼓励创新型人才从事创新活动时,更要注重培育创新文化、精神,创造宽松的氛围,营造包容失败的科技文化环境氛围[5]39,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减轻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阻力

首先,学校应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将创新理论、方法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并注重教学活动设计环节的创新力度。即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架构,培养学生的“三严”(严格、严密、严谨)精神,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挑战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不难理解,“由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从事未来建设的人,将是创建、推进新社会的主体与原动力。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人’”[6]85。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摒除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固有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文化精神的指引下,注重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应成为当代教育的理念[7]346。此外,应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实训有效地融入教学创新中,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并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将大学生创业纳入保障管理机制的范畴。同时,成立相关的创业协会,为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专家咨询服务,合理引导大学生制定和完善创业蓝图,筹集创业资金等。

其次,管理部门应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社会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的多渠道的评价体系。即把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给创新型人才提供相应的财力物力支持,还要对其创新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尊重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氛围。同时,在评先、评优、奖学金、推荐保送等方面,政策应向创新型学生倾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很强的学科竞赛活动。

(三)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更多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优秀人才

在营造适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文化环境方面,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影响的任务是培养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优秀人才。只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人才,才能成为科研团队的帅才,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军人才。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树立以创新为荣、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的思想品质,具有科学的批判怀疑精神,破除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保守心理[8]25,提升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能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个人价值、实现个人价值,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自尊却不自傲,自信却不轻狂。

在现代社会,高智商的科技人才并不少见,但同时具有高情商的科技人才却并不多见,这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的潜在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和科研管理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高智商和高情商兼备的优秀人才,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发挥老一代杰出科学家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特别是在科技工作者面临困难挫折时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和帮助,使科技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对国家而言,它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对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而言,它是在新世纪面临的重任;对个人而言,它是每个科技人员的追求目标。创新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科技文化环境,以此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朱晓妹,林井萍,张金玲.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与界定[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53–157.

[2] 朱志成,乐国林.我国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与管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42–145.

[3] 仇永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观念羁绊与突破进路[J].学术论坛,2010(2):6–10.

[4] 韩燕萍.创新型企业人才培养的风险管理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153–157.

[5]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38–40.

[6] 刘学忠,余宏亮.论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4):83–87.

[7] 王辉,张小诗,刘海军.高校创新型人才个性化培养探究:基于Super生涯发展理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45–348.

[8] 张水利.我国科技创新文化环境的困境及出路[J].学术研究,2009(17):25.

〔责任编辑 赵贺〕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HU Jieyu, WANG Q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There are four major problems o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a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1. exam-oriented education restricted the creation ability; 2. interpersonal conflict dampened create power; 3. the simplification of talent evaluation standard influences the initiative of innovation and 4. “official standard” system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that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is inadequate,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innovative talents growth is not strong, and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s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So we need to further to build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for China's growth, reduce the resistan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strengthen the momentum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so that we can cultivate more talents with high IQ and high EQ.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alents cultivation

2018-03-15

胡婕妤(1992―),女,河南卫辉人,硕士研究生;王前(1950―),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G316

A

1006–5261(2018)05–0133–05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