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洁
(西南政法大学 商学院,重庆 401120)
劳动关系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同时又是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社会功能的专业。对于国家层面劳动政策的制定以及企业层面劳动关系的具体实施都有直接的作用。社会对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同时,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的要求也很高。在我国,由于该专业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不多,教学规范尚在逐步形成,教学实践中仍有较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部分学生对该专业存在负面认知,认为该专业未来就业的方向即是处理纠纷等烦琐事务性工作,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不具有专业性,就业竞争力不强。因此,存在一些学校的劳动关系专业第一志愿上线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的负面认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专业不够了解,更多则源于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具备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具有就业竞争力,是劳动关系专业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劳动关系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第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理解不深,缺乏对实际劳动关系问题的敏感性。这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缺乏主动思考和主动学习意识,被动接受应付考试居多。第二,缺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这使学生认为劳动关系专业的知识技术性不强,缺乏专业性,较为空洞。第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尽管一些专业课程上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实践的环节,但该环节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程序化操作技巧的模仿,对现实问题的仿真情境较差,学生遇到真实问题时,仍然不会运用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第四,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组织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更新,信息化和国际化给组织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只会“死记硬背”专业知识的学生越来越无法适应组织的需求。只有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灵活解决问题的学生,才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然而,目前劳动关系专业部分教材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知识更新速度尚未和先进信息化时代接轨,与学科前沿和现实环境相脱节;此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落后,未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上述问题如何解决,仍有待探讨。
现有文献中关于劳动关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多关注于教学途径方面。提出了项目实训(秦敏等,2010)、竞赛引导(曹洋,2014)、情境互动(宋利,2011)等教学方法。此类研究一方面强调了培养学生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论证了实践教学法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性,因而具有借鉴意义。然而,上述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对问题涉猎的范围较广,但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度,学生的介入程度也较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优势。
研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教学法的不足。研究式教学以研究为基础,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导向,激发学生自主研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换言之,研究式教学即是将教学、研究、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对于劳动关系专业来说,首先,研究式教学以组织中的现实问题为载体,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学习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研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科学地分析问题,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最后,研究式教学以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劳动关系专业知识框架的引导下,根据组织对该专业岗位的任职资格和要求,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解决现实劳动关系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组织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劳动关系问题,能够灵活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研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就业竞争优势。
研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学研究中并不多见。为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于社会需求的劳动关系专业研究式教学模式,对研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必备条件以及评价方式进行分析。
问题导向教学,即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教师通过对组织中现实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提炼,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启发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根据问题查找资料、文献,进而分析、得出结论并予以解释。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导向下获取知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课程中,可以提出诸如“如果你是某公司的劳动关系专员,如何解决该公司员工同工不同酬引发的劳资冲突问题?”等一系列真实具体的劳动关系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具体分析问题过程中,引入相关的工资理论、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建设、工资构成结构等内容的讲解,传授学生相应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些现实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一方面弥补了知识空缺;另一方面也针对性地学到了学以致用的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综合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研讨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归纳总结为不同的专题,为学生提供研讨素材,鼓励提出独到的解法与看法,组织大家共同探讨,在研讨的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劳动关系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学术研讨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的目的。
以某政法类高校的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教学为例,可以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包括学术研究、决策分析、模拟谈判、仲裁裁决等,鼓励学生自愿参与,每个小组由该方面有经验和专长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教师结合自己的横向和纵向课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并要求学生在研讨会中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研讨会中既学习到专业知识,又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分析问题,同时还锻炼了文献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的能力,既强化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兴趣专长。
现今大学生存在科研能力不高,科研兴趣弱,不具备科研方法和技巧的问题。尤其对于文科类院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尽管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研究方法的基础类课程,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弱,普遍反映不懂得如何运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本科的教学内容以课本、教材为主,涉及科研论文尤其是学科前沿的论文较少的缘故。论文导向策略要求教师将科研思路、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鼓励学生通过研究学习培养科研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在劳动关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中,寻找有意向读研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其创造条件加入导师的课题团队中,承担一些基础的研究工作,培养研究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从文献查找、分类、阅读到研究设计、撰写论文或报告等各个环节的技能,经过这种训练,这部分学生一方面具备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较早地进入研究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日后的硕士阶段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能够有效地实施以上研究式教学的策略,需要相应的支撑条件,具体如下。
课题项目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现实的学习素材,同时也为研究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为此,高校可以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开展本科生实践项目,以及制订相关的科研训练计划,挑选合适的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研究过程,提升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
学校通过搭建科研平台,健全相应的教学软硬件条件,完善相应的科研制度和激励政策,鼓励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机会和条件,使有意愿、有潜力的学生尽早地进入科研领域,锻炼科研思维,确定研究方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式教学要求劳动关系专业的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还要具备解决组织中劳动关系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还要具备相对应的科研能力,以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以便能够从现实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本科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帮助其提升专业能力。
传统的本科生考核方式都是试卷作答,考核方法相对陈旧,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够全面,不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新发展。研究式教学模式提倡综合的考评方式,例如,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再以知识点的记忆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的案例分析能力,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研讨教学策略和论文导向教学策略的考核方式除了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应注重考察学生对文献的解读能力,以及对问题后续深化研究的科研能力等,考察的方式应多样化,除了考试成绩评定,应结合研究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综合考察,通过考核推动理论实践的结合。
[1]曹洋.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在劳动关系专业教学之作用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8(2):55-57.
[2]梁志民,熊龙彪.研究式教学模式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3(15):95-96.
[3]秦敏,朱亚男.“劳动关系管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2012,11(44):99-100.
[4]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11-115.
[5]宋利.问题导向的“劳动关系学”情境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2):101-102.
[6]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时间要求[J].中国大学教育,2009(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