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28 09:46郑天依
中国市场 2018年5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文化产业

郑天依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1 辽宁文化产业建设的现状

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它不仅关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也是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必要支撑,是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然而,当全国都处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氛围中,仅就辽宁而言,文化产业建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尽如人意。

总体来讲,综观东北三省,辽宁的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且历史悠久深远。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孕育了 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大地最早迈入文明门槛的地域之一。据统计,截止目前有6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其间囊括了 古生物化石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文化以及三燕文化、满蒙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经过多年努力,迄今为止,辽宁建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处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1处。2012年辽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其中包括文化产业招商引资101亿元。2013年文化产业增长迅速,已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16 %。纵向比较进步还是较快的,但横向比其总量不仅弱小,甚至有些寒酸。

2017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全国各地区文化产业收入,其中东部地区营业收入实现14831.16亿元,占比74.4%;中部为3332.87亿元,占比16.72%;西部实现1530.77亿元,占比7.7%。然而整个东北地区文化产业收入仅为232.02亿元,呈下滑趋势,降幅达11.5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辽宁的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产业结构现状制约产业发展

辽宁省作为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省份,目前仍处于第一、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依然没有较大突破,人才、信息、资本相关的资源未得到合理优化的有效配置。重工业经济环境中,辽宁省地域体现明显。辽宁省作为老牌工业省份,数年来早已形成对工业化科技的高度重视与过分依赖的经济格局,从而未曾着眼于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与探索。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渠道诸如引进资金、合资合作和股份制经营等目前状况也并不乐观。加之经济增长滞缓直接作用在文化产业,甚至是负面影响,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更是举步维艰。

1.2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淡薄

“辽宁是中国工业的摇篮”等传统思想长期存在,尚未把文化产业建设放进经济振兴的战略思想中一并推进,甚至一些重大举措还停留在探讨规划之中。因此文化产业一直居于次席,重工轻文的局面难以突破。不仅如此,注入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项目屈指可数,久而久之,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更谈不上动员社会力量投身于文化产业建设之中。这直接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这种游离感势必造成文化产业建设在各个相关部门可行性较差,从而举步维艰,无法真正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带来的新优势。

1.3 文化产业竞争力较低

由于地域与历史的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辽宁相比于江浙一带,自身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相对欠缺,导致辽宁省一直难以成为文化强省。夏商以降直至明清,东北三省尤其是辽宁省一直是少数民族,具体说大都是渔猎、游牧等马背民族聚居之地,比之中原和江南,汉风一直难抵苦寒,引用一位作家的说法就是“短翠疏红”之地。加之新中国成立后一向以工业立省,而文化产业的建设一直处于自然发展演进之中,规模小,总量低,消费少,加之长期投入不足,导致辽宁省目前文化产业机构经营规模偏小且分散,文化产业的社会化集约化程度、多样性的文化产业机制也尚未实现完美契合,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尴尬局面。此外,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假借文化之壳的粗制滥造或伪文化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真正有利于辽宁文化产业发建设的战略思想往往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加剧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持续下滑。

1.4 文化产业建设中缺乏引进和交流

辽宁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本就处于落后之列,长期以来,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管理的部门职能弱,相关专业人才短缺。加之缺乏积极“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交流,故步自封的心态无法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更大地束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维与路径。同时文化产业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激励机制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也是制约着辽宁省文化产业建设进程缓慢的关键因素。

2 辽宁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提升国家软实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进我国走向文化强国。”对照这一发展战略,辽宁省应亟待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否则比之其他地区,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加快辽宁文化产业建设,提升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 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建设的相关政策

转变辽宁省传统发展理念,增强文化产业建设意识。调整产业架构中文化产业建设的比重,并要求各市县同步转变发展思路。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列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并建立长效的正负激励机制,把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的目标纳入各级政绩考核体系之中,提拔重用一批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者,充分发挥决策部门的导向作用。同时加大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都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激励文化产业建设迸发新活力。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转向文化产业建设上来。政府应加大力度着力引导,通过出台一系列相应鼓励文化产业建设的政策规定,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社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在全省上下形成一种有利于文化产业大繁荣的良好氛围。

2.2 多元模式合理规划

不断创新思维、开拓路径,以问题为导向,密切关注文化产业中的新业态以及市场走向和趋势,及早探讨文化产业与或“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将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纳入全省及各个地区的经济管理范畴,重新审视和定位辽宁省以及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要正视现实,着眼长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因地施策,努力探讨差异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课题委托、前瞻研究、座谈讨论等形式认真调研谋划,从根本厘清明确整体发展战略。比如辽宁历史文化中是否可以定位为“三阳文化”,即早期的朝阳文化、中期的辽阳文化和晚期的沈阳文化。并深入挖掘整理,找出地域特色以及差异化,进而调整发展规划方向。

2.3 鼓励跨区域交流

加强辽宁省横向联合与对外交流,与全国各省市通过研讨会议交流,共享文化产业建设的成功经验,不仅促进各省市之间当地文化的交融,更带动各省市文化产业建设的共同进步。同时,辽宁省也应秉承积极“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建设理念,认真学习探讨国内外文化产业建设的优秀成果与对策,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日益强化。辽宁省可以更为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同时也将辽宁省特色文化以及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文化交流也是推动国际间交往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戏剧、舞蹈、手工艺、文学等多种类文化交流形式将源远流长、文化多样、底蕴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跨越了语言、民族、制度的障碍,吸引各国人民增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认知与理解,这既促进各国人民紧密联系,也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经济走向国际市场。

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政策,加强对外交流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大文化产业的人才建设培养力度,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和教育优势,支持各个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学院、塑造专业文化产业人才。扶持兴办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出激励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从而充分激发文化产业活力。倡导兴建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学校,培育专业型的文化产业实用性人才。借鉴吸收相关专家学者的相关意见,引入参与顶层设计和融入运行机制中来。加快文化产业建设,丰富广大群众文化需求,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

3 结 论

辽宁的文化产业建设虽处较低水平阶段,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优势。只有加大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在文化产业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打开辽宁产业建设新局面,才能推进辽宁省经济水平稳步提升。从而加速全国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进程,以期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张昱,刘细华.辽宁省文化产业建设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7).

[2]蒋冬青,苏娴.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行为[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

[3]刘金祥.文化资源视角下的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J].中国名城,2014(7).

[4]李沛强,蒋宏印.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市场,2007(13).

[5]齐黎丽,于慧玲.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走出去”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7(23).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文化产业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